APP下载

小学语文中经典诗词教学问题研究

2015-05-12赵爽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赵爽

摘 要:经典诗词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如今教学课堂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影响和阻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对现实语文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对日后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诗词

现今知识浪潮席卷下,全世界都不遗余力地将重点放在本国的国民教育方面上,以期在面临更大的时代冲击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则是对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阶段中,经典诗词以其精短、凝练、韵律、传神的优点凸现出来,对经典诗词的诵读能更直接和深刻地塑造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一种可以终生理解和收益的文化储备。

1 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王中江先生曾说过:“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是永恒的。”[1]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经典诗词都是传诵千古的不朽名篇,学生们诵读这些经典如同与古代文人先贤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感悟千古意蕴,明了真情哲理,培养人文情怀,这既是新课标预期的目的,也是时代下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1.1 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与原“大纲”比较,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新的“课标”着力强调的重点之一。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 篇(段)首,7-9 年级学生背诵80 篇(段)首,合计240 篇(段)首。“课标”附录推荐的古诗文仅120 篇(段)首,其余的120 篇(段)首可由校本教材开发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这就意味着各个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但是面对如何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自主也是一次挑战。

1.2 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

台湾王财贵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言论:“四书五经也好,老子庄子也好,古文诗词也好,常讽咏、朗读,可以怡悦性情,涵养气质,增进语文能力。有什么比这种教育更有价值?”[2]大量研究发现,定量地诵读经典诗词对学生智力开发、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等都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现在的学生追捧的明星韩流、穿着的阿迪耐克、纪念的情人节圣诞节、吃下的肯德基麦当劳……种种现象表明,现在的学生有着太多的崇洋媚外,忽略了祖先留下的宝贵物质和文化财富,甚至于连最基本的尊敬、同情心等等道德品质都忘记了。曾记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描述的劳动之艰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里包含的辩证哲学思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透露出来的对祖国热爱的悲怆和豪迈。

读经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诗化心灵,明理知史,更能够锤炼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使得整个人看起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古诗词的和谐韵律和优美词句可以使得学生了解语言之美,平仄的变化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感悟到音律之美,意境的开阔空灵也让平凡中见到意外之美……在学习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使得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确立。正如当代作家冯骥才所言:“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

2 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现在多所学校的教学现状,只能用“良莠不齐”一词来形容。作为母语存在的语文在学生口里竟然错误百出,很多学生连一篇短短千字的文章都无从下手,反之,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很多的外国友人甚至孩子出口成章,中国成语用的正确熟练。这些现象不得不另我们教育人士反思,现在的基础教育错误何在,我们应该做何改进?

2.1 教师示范性不足

一堂课中,许多老师只是把时间放在不断地提问和解答中,觉得创造一个个虚拟的情景来让学生去深入理解和感受,反而忽略了自身去示范的重要角色。或者有些人自己也不知道诵读的技巧,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表现,怕出丑。老师这样无示范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学生走马观花一无所获的结局。

2.2 教学目的不明确

课堂中经常出现甲读完后乙读,依次又是丙读,这样看似公平热闹的表面确实没有实际的效果,读前、中期和读后都没有任何的指导反馈,学生们只是走马观花样被老师驱赶着读下去,最后只能是猴子捞月亮没有任何印象和结果。例如在某一句子中为了表达一种情绪,需要某一个词重读或者轻声,长句或者排比句时需要快读或者停顿,等等,这些技巧和方法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明确的,若只是机械生硬的指导只能导致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使得语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2.3 学生体验少

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更多的提问对答占据了学生们读书的时间,更有的老师总是把目光放在几个所谓尖子生身上,得到诵读和回答机会的只是少数的几个人,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而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循环往复下学生怎么能有体验的机会?就算是开课前的预读环节,在老师的命令下快速的朗读,实际上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完全的通读体会文章,便在“结束”的命令下转到了下一个环节。

3 对策

3.1 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

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文化底蕴对课堂上古诗词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只有具备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轻松地解读教材、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才能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生机不断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充满兴趣的与学于乐。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开放的教育心态,在课堂上善于示范,把握作品的基调,运用诵读技巧给学生以正确直观的示范和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榜样力量。

3.2 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明确目标,根据课堂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新课标中推荐的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的经典作品,强调学生朗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3.3 增加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课堂中实践的时间和次数是成正比的,老师不能把期望放在课外时间让学生自由掌握,应该在课堂中增加每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都身临其境,在自身的体验中提高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的张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6

[2]曾小英.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举――王财贵“儿童读经运动”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 年.(03)

[3]金如香.《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