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失与培养途径

2015-05-12韩安逸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缺失培养教学

韩安逸

摘 要:体育审美教育的缺失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教育观念的历史因素和受到体育教育的功利化、机械化的影响。根据人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的体育审美内容,有针对性提出培养途径:转变观念,加强审美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环境;课设体育欣赏、体育美学课程;塑造体育审美氛围。

关键词:体育审美;教学;缺失;培养

1 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体育审美教育是指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将体育美的本质、特征、构成、创造、欣赏、价值等基本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揭示体育运动中美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审美素质和审美情趣,能够感知与体验,欣赏与表达体育美。体育与美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两者从来都是紧密相联系,最初的体育活动大部分来源于对审美的需求,古希腊的许多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等也多是反映运动者的优美体态、强健体魄、顽强意志。体育审美与体育的关系是互为促进和补充的,体育审美素质的发展有助于体育运动的形体、观念和风尚的变化,体育运动的各式转变同样推动着审美的提升和进化。

在西方的体育教育中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对体育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深入。然而我国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往往是缺失的。有研究调查表明,有29.67%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缺少审美教育的原因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其次有23.19%认为是由于受学校体育场馆的制约,有18.31%认为体育只是增强体质,而缺少美的功能。大多数学生关注更多的是体育课程、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本身,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体育运动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美的熏陶。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体,体育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掌握标准动作,如何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达到应有的运动量,把体育课作为运动课、健身课,较少引导学生去关注动作中的美,韵律节奏中的美,体育精神中的美,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问题比较严重。

2 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观念的历史因素

在我国,体育教育一直以来过于强调对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缺少对体育美的关注,这是教育观念的偏差造成的。因此囿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从事体育教育的各方对体育课程的审美缺乏认识和自省,简单的认为体育课程就是臭手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极少注意到背后的审美体验和感知,更不会将体育审美教育放到和体育技能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体育运动的外化,体育审美一旦作为观念出现,它就成为体育中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同样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培养和引导。

2.2 体育教育的机械化和功利化影响

在我国课程教育的目标中,审美从来都不受到特别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同样也不例外。受到教育目标普遍的功利化影响,体育教育过于关注结果和成绩,部分学生选择体育课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只是达到特定的成绩标准。体育中的美很自然地就被忽略掉了。与教学目标的功利化相呼应的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机械化,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过程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不了体育的美感。

3 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审美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进步和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大型体育赛事在媒体和网络的传播,使体育审美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的体育审美教育也得到了关注。对于学校体育审美的内容,日本小林信次在《体育美学》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和意识到的美可归纳为身体角度、运动体角度和行为体角度三个方面的美。雷国樑在《体育审美方略》中认为,体育美系统各要素主要由人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构成。学校的体育审美教育内容基本上也由这三个要素来构成。

3.1 人体美

人体美主要指人体的外部形态的美,也可称作身体美。人体美的塑造直接源自于人的运动和训练,和体育有最直接的联系,往往作为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要素。人体美主要包括体态的美,如身体比例的合理、匀称,身体线条的优美、和谐;强壮的美,如肌肉力量的强壮和筋骨的强健等等;身体素质的美,包括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和平衡感的综合表现。作为教学内容,男女学生对身体美的追求有所不同,由于男女生在肌肉力量、体型和筋骨方面的性别差异,女生往往偏向于体态美的塑造,而男生更加追求强壮、力量的美。

3.2 运动美

运动美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动态性的过程美,与人体美的静态属性不同,是动觉的美感体验。运动美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最直观感受和体验到的美。运动美主要包括运动技术的美,表现在动作的准确、协调、连贯、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运动风格的美,不同的运动项目风格不尽相同,如球类运动一般追求“快、准、狠”的技术风格,而舞蹈类项目追求延展、柔美和韵律感的风格;运动战术的美,主要表现在体育竞技中,通过发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巧妙地配合和合理分配体力,采取合理的行动获得胜利。

3.3 精神美

精神美是在体育运动中通过行为和作风反映出来的内在品质、思想道德和情操上的美。前两者是体育运动中美的外在表现,精神美则是运动美的内在沉淀和升华,是一种“非形态”的存在。体育精神的美体现在运动中坚强的意志,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精神追求,尊重竞技对手的高尚情操和公平竞争的态度等等。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精神美的教育可以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圈囿,不仅仅在课堂内对学生教学灌输,而且应该在学校的整个体育文化氛围中去熏陶。

4 学校体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

体育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中人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的感受能力、欣赏水平和实践自觉。改变体育审美培养的缺失的现状,尤其需要学校体育教育中有所改变,有所作为。

4.1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加大对审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意识

在各类体育课程教学中内容注入美学因素,在教授运动技能和训练身体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到运动中各项美学感受,培养审美的兴趣和自觉性,将体育审美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以体育舞蹈课程为例,将节奏、均衡、韵律等舞蹈中的美学原则与舞蹈动作步伐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动作学习中体验美感,在美感体验中促进动作实践。

4.2 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审美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师自身的审美水准与运动技能水平、课堂教学艺术手段有着直接的关联。优良素质的体育教师能直接让学生领略到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动作美;在教学过程中,从体育教师的礼仪、语言艺术以及教学态度方面,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格魅力。此外,良好的教学环境如体育器材摆放有序、合理区分又干净整洁的教学场地,同样让学生能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下愉快的学习。

4.3 开设相关的体育欣赏课程、体育美学课程等选修课,提高审美素养和情趣

由于常规的体育课程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对审美理论的指导势必偏少,因此在学校开设相应的欣赏课和美学课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憾。通过专门的体育审美理论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对体育美的认知,使体育审美内化为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一旦这种审美素养的建立,将直接作用于日常的生活,主动且有意识地去提高体育鉴赏水平,发现身边的美。

4.4 在学校各类比赛中弘扬、宣传体育美,形成体育审美氛围

体育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在校园体育各项竞技中、体育社团活动中,包含着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集体的荣辱观、对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快”的精神追求。通过有意识地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起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形成课内课外全方位立体的体育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小林信次.体育美学[M].孔祥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雷国樑.体育审美方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济川.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4]杨建民.体育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论由体育美学向体育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转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7.

猜你喜欢

缺失培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