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2015-05-11李莉
李莉
摘要:《c小调奏鸣曲》是贝多芬的重要作品,充满了反抗斗争的力量和对激情的热烈追求。通过分析其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风格、演奏技巧,有助于观众和演奏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作曲家创作意图和风格的领悟。
关键词:贝多芬 《c小调奏鸣曲》 第一乐章 演奏 风格
一、《c小调钢琴奏鸣曲》风格及第一乐章的演奏解析
(一)作品风格
《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乐句严谨、内部结构热情、情感真挚,这些因素彻底形成了贝多芬初期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它是一首真正的诗篇。在继承海顿、莫扎特创作风格的同时贝多芬运用了一切可能表达的语言表达了他的主题。在这首作品中,大量的震音和分解和弦表现了他勇往直前无畏艰险,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从这首作品起,加强了主题的对比,突出了乐章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了钢琴在力度、和声、歌唱性等方面的潜力,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比海顿和莫扎特表现得丰富多彩。
(二)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1.触键
首先,悲怆的情绪笼罩着全曲。引子的庄板动机是重要的基础动机,是深沉,并且带有小调色彩的和弦,听起来使人觉得悲痛与沉闷。感觉仿佛世界末日一般,天空乌云密布、一切生物死一般的沉静与沉默。
引子部分的第一个和弦阴森严峻,但而后级进上行的附点音符,又让人顿时产生哀求的感觉。随后几个强劲有力的和弦和极弱的音程交替出现,此时应用大臂的力量,“一泻千里”般地输送到指尖。掌关节要做到非常坚固,为后面强有力的音型做好有力的支撑。右手八度的歌唱性要完整充分地体现出来,左手八度的伴奏音型尽量弹奏的圆滑、平稳,尽可能地保持匀整。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强弱对比要明显,在追求每个音质饱满的同时,一定要弹够每个音符的时值,这样才能让作品本身产生强有力的音响和共鸣。
呈示部左手的分解八度应当手指贴键,大、小指保持八度的位置,指尖抓住键盘,把第一个音作为支点,按照每拍四个音,有节奏地用手腕轻轻摇动弹出。左手每拍的第一个音弹重音,这样能产生层次分明的效果;右手的切分音要强调出来。在副主题的演奏过程中(51小节开始),要着重表现高音声部的主题声部,低音声部的前四个音要突出表现,与合唱中的领唱部分做相同的处理。左手的伴奏部分进入时要细腻柔和,全音符的降B音要保持到底,三度音要弹奏得十分轻巧。尽量慢触键,要很好地控制每个音的音色,声部之间需要配合得有层次,并且不能相互干扰。
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触键方式大体如同引子和呈示部。
贝多芬前期的这首作品在触键上还是有前古典主义的风格,在中规中矩的基础上,又会有一些浪漫派的风格。触键必须要坚实有力,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不能触键不均匀。
总之,在乐曲的总体上要按照谱面标示去演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音乐产生更加完美的效果。
2.节奏与速度
乐曲的开头,庄重并且缓慢的和弦要弹得沉着和厚重,让人感觉出一种内在的紧张度。并且要把节拍弹得十分精准,从四分音符到一百二十八分音符都要弹得十分准确。三十二分音符必须要弹得绝对精准,弱起的三十二分音符和每小节的第一拍之间都要有呼吸。引子部分至始至终都要保持一个速度,不能忽快忽慢,要保持音乐的严肃性。第十小节的半音阶要弹出像瀑布一般瞬间倾泻出来的感觉,最后两个延长音要弹够时值,它象征着不安和等待。
快板部分需要表现出交响乐般的华丽和灿烂,因此左手的震音在不断地运动,左手要服从均匀的跑动,要有一口很长的气息。这是个八小节乐句,刚开始的四小节完全建立于主音的保持音上。突然和快速地进行,体现了很强有力的斗争形象。
副主题具有轻巧的装饰性和流动感。在一进入时,节奏需要保持平均和稳定,不能突然变快。从89小节开始,要演奏出让人感觉紧迫的感觉,速度突然变成急速。外声部的二分音符应充分保持其时值,节奏一步步拉紧,直到最后推向高潮。
展开部中,第136小节两个延长记号的时值可以处理得随意些,在前面可以做出渐慢来。就如同一场激烈的斗争过后,无家可归的人们心中的悲痛与绝望。随后进入了又一次的展开部与再现部。137小节以后的奏法及节奏和呈示部提到的内容大同小异。
尾声要注意休止符的呼吸和停顿,休止符一定要休止得精准,不能拖拍子。因为有之前级进向上音型做铺垫,所以最后五个和弦不能减速,与前面一气呵成。准确、果断有力地弹出,以巨大的动力来结束该乐章。
与中后期相比,贝多芬初期的作品在节奏上还是有前古典乐派的影子,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一定要区分的特别清楚,对节奏的把握一定要相当严谨。否则,就无法表现出c小调钢琴奏鸣曲要表达的内容了。因为这时的贝多芬的创作风格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浪漫派。
3.音乐风格的把握
在弹奏该奏鸣乐曲时,首先要明白整个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当时动荡和不安的思想感情。演奏者需要尽可能将心境转移到当时的社会中,深刻琢磨和体会贝多芬当时心中的情感,即悲伤又愤怒。这也正是贝多芬试图表现的悲怆情绪。
引子部分(1-10)小节中利用庄严沉重的慢板形式衬托出强烈悲壮的感情。高声部旋律要刻意弹得突出,弹出“悲”的感觉来。而后主部主题以紧张和激动的情绪,从低音区一气呵成地冲上高音区。猛烈的抗争着,爆发出愤怒的呼声。在引子要马上结束时,从高到低一连串的快速半音倾泻而下,为后面的“爆发”做了充分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不断奋发向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向命运挑战,与黑暗搏斗的气势和决心。右手坚定有力的节奏,和不断上升的音型,以及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音,更让人有一种被召唤进行斗争的冲动。从52小节以后,进入第二主题,感情略带悲痛。但副部主题马上又变得活泼、抒情。低音、高音两个声部一呼一应,旋律感人至深。左手的伴奏部分富有生机,轻巧的三连音和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具有幻想的味道。而后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在降E大调上开始。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情绪更加激昂,将反抗压迫的情绪再一次推向了高潮。最后整个呈示部以几个强有力的和弦将其推向高潮而结束。
展开部的引子由g小调开始,体现出了命运的威胁和不断受伤的心灵。接着,如同呈示部一样,左手分解八度继续展开,与引子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再现部,坚定有力,勇往直前。最后的几个和弦奏出了冲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显示了“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进一步加深对《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理解。从时代精神到发展路线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该乐曲既有主题的力度对比、如同戏剧一般的发展,又有调性的大胆转换。在对比贝多芬创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与其他时期作品创作风格的同时,发现在每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重心也是不一样的,通过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早期的贝多芬既延续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的古典音乐风格,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在这首作品中他充分发挥了钢琴在力度、音乐和歌唱性上的潜力。后人将其称为奏鸣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蔡良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朱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2,(10).
[4][俄]根纳季·齐平.演奏者与技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