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莲曲》赏析

2015-05-11吕锺

艺术评鉴 2015年8期
关键词:听者荷塘美景

吕锺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作曲家戴于吾老师将它谱成女声合唱作品,在作品中,音乐与诗的意境结合得相当完美。

我指挥合唱团排练戴老师的古诗词作品已十年有余,颇有感悟。在排练《采莲曲》这首作品时,它的音乐意境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非常美好的感受,它的音响效果使我产生遐想、令我难以忘怀。现谈一点排练中的体会,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首作品。

用这首《采莲曲》完全可以拍一部美妙的音乐风景短片。

作品的开始是钢琴前奏,右手高音区的琶音与左手中音区的和声交替演奏,把听者带入了一个静中有动的画面:

清晨的荷塘,晨露在静静的荷叶上向着荷叶的中心聚集……四小节的重复预示着露水越聚越多,多到荷叶柄难以支撑它的重量,被压得弯了下来,露水就像珍珠一样顺着倾斜了的荷叶流了下来。这时(第四小节的最后一拍)女高音声部的旋律非常流畅地流进来,就像这串珍珠般的水滴一样清澈、明亮,让人感受到空气的湿润与宜人。

露水滴进了荷塘里,荷叶柄的韧性又让它摇摇曳曳地挺立了起来,荷叶的边沿还滴滴嗒嗒地滴落着残留的露水……这时(第六小节)女中音声部以旋律中不同长度音符的变化表示着残留露水滴落的无序和自然,给人以轻松、惬意、舒适的感觉。

两个声部在不同的音高上重复了上一段旋律,使人们感觉这一幕在其他的荷叶上也正在发生着,拓展了听者对于乐曲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而最后,两个声部唱出了同一旋律,由于音色的不同更加深了这种感受。

至此,引子部分结束。短短十二小节的伴奏和人声,给听者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机勃勃的荷塘美景。

乐曲的第一段,由女高音声部的旋律引入主题,女中音的两个声部哼鸣伴唱,让听者感受到从晨雾蒙蒙到渐渐清晰的景物渐变过程。视野里一幅美景映入了人们的眼帘:采莲的少女身穿绿罗裙,轻泛小舟徜徉于荷塘之中,她们的衣裙跟荷叶的颜色浑然一体,她们美丽的脸庞像荷花一样粉红中透着白皙,使人难以辨清哪是姑娘的笑脸,哪是秀美的荷花。

乐曲将这一段重复演唱一遍,第一遍演唱得淡淡的,凸显朦朦胧胧的感觉,晨雾好像纱帘一般将这美景遮盖着;第二遍演唱时,旋律更加清晰,仿佛晨雾渐渐散去,画面的线条和轮廓渐渐明朗起来。

这两句诗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感觉。乐曲的中段,作曲家用了两声部复调,以一唱一和的表现手法强调了全诗的第三句,着重描绘了这种感觉。紧接着,钢琴伴奏的一段华彩将乐曲的中段与主题的再现巧妙地连接起来,把前面描述的场景由远而近,再次呈现在听者面前。

当然,采莲少女欢乐的歌声,还是应该在莲塘间忽隐忽现地传送出来,才合乎诗的意境。再现部采用两声部的模仿式复调,主题旋律先在下声部以慢一倍的节拍在下属调出现,像是十里莲塘,景色宜人;两小节以后,上声部再出现那第一主题的旋律,则是隐约传送的是采莲女欢乐的歌声。

排练至此,我对这段乐曲又产生了奇妙的联想:低声部的旋律似乎是人间的美少女,那美妙的歌声打动了天上的仙女,她们羡慕人间的美景,于是便纷纷降临人间,用天籁之声来和人间美少女那动听的歌声,作曲家的美妙旋律使得人间美景与仙境融为一体。

戴老师在他的博文中是这样叙述的: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正当望而不见之际,传来了采莲少女之歌声,正是“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莲花之中。

这首乐曲非常贴切地表现出了上述情景。结尾由三个声部在不同的音高重复同一旋律,最后静止在一个空灵的和声上结束了全曲,让这一美景深深地留在了听者的脑海里。

猜你喜欢

听者荷塘美景
小荷塘
好好说话
热闹的荷塘
筼筜美景
荷塘
独特美景
劳工(外二首)
荷塘三记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