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分析
2015-05-11张方波
■张方波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经济社会中存在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顽疾,引发了政界、业界和学界对社会融资成本高的继续关注。从宏观上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作为一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了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使得社会融资成本上升;从微观上来说,存款准备金可以视为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冻结了商业银行原本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使得商业银行在“三性原则”下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水平维持利润。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近十年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演变
从2003年至2015年,央行先后普调存款准备金率达41次,调整频率较高,累计上调幅度高达13.5%,并在2011年6月14日达到最高值21.5%。总体来说,存款准备金率在这十年内经历了“稳步调高期”、“小幅回调期”、“上升爬高期”和“再度回调期”四个阶段。需要补充的是,在这期间央行为了扶持重点领域还实行了定向降准。2014年4月22日央行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至16%和0.5个百分点至14%,并在6月9日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的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20%。因此,央行在不同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金融背景下,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了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并缓解融资难、贵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 “稳步调高期”(2003年9月21日~2008年6月25日):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无差异,存款准备金率除在2008年6月25日外,一直呈现递增的态势。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带来银行信贷激增,通货膨胀态势显现,经济呈现过热的特征,央行基于这种经济形势适度分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给宏观经济进行合理降温,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阶段 “小幅回调期”(2008年6月25日~2010年2月25日):央行小幅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大型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曲折降至17.0%,中小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17.5%降至13.5%。由于这段时期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一度低迷,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明朗,为了避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采取了放松银根的策略,以提振金融市场信心和经济预期。
第三阶段 “上升爬高期”(2010年2月25日~2011年6月14日):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幅度分别为5%和4.5%,这是因为四万亿人民币的被动投放导致社会中流动性过剩,CPI一路高涨,热钱的大量流入并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形成资产泡沫,央行需要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为政策突破口化解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阶段 “再度回调期”(2011年6月14日~2015年2月4日):存款准备金率下滑阶段,对大型机构和中小机构的下调幅度均为2%。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下滑,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并出现贬值态势导致国际资本外流,同时为了适应经济 “新常态”,缓解实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央行顺势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国内经济实现平稳发展提供了所需流动性。
图1 中国近十年来的存款准备金率演变
三、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给予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1.62%,给予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0.72%,远低于商业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50%的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机会成本,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行为,从而推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反之亦反。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通过如下四个渠道影响贷款利率:
(一)通过改变存款规模。商业银行的属性是以货币经营货币的高负债特殊企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减少了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规模,同时也增加了吸收储蓄存款的压力。商业银行在“三性原则”的约束下势必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抵补存款规模减少的冲击;反之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相对增加了存款规模,贷款利率因而会降低。
(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乘数。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商业银行增加了存放于央行的准备金规模,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由此减少了实际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是增加的准备金额的倍数,直接导致贷款规模减少,总收益下降,商业银行为了抵补这种乘数效应,会提高贷款利率。反之,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增加,会通过调低贷款利率增加放贷。
(三)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冻结了一部分可贷资金,商业银行会提高强流动性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降低了本可以用于盈利的部分,因而倾向于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资产负债表重构后的相对损失。反之,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则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四)通过货币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导作用。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会收紧市场中的流动性,而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存在传导关系,压缩信贷市场上的贷款规模,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反之,则降低了贷款利率。
四、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实证检验
(一)基础模型
假设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为D,存款利率为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相应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dR=1.62%,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E,相应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dE=0.72%,贷款利率为1。将商业银行视为一个以货币生产货币的企业,其成本为Dd,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给予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收益为RDdR+EDdE,另一部分来自于信贷对象给予的贷款利率,收益为[1-(R+E)]Dl。 因此有 RDdR+EDdE+[1-(R+E)]Dl≥Dd
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可知l是R和E的增函数,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因素,它们的上调将会导致贷款利率上升,反之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降低贷款利率。
(二)实证检验
1.灰色关联模型分析
根据基础模型的分析可知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因此本部分的实证检验只需测算两者之间的关联系数便可知道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利率的量化影响。本文实证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的关联系数进行测算,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时间数据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调整的时间数据,既不满足月度、季度或者年度规律,又不满足其他周期规律;二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无法符合经济计量中对数据的检验要求。
灰色关联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在本文中,可以将五类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视为一个灰色关联系统,其中母序列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构成的时间序列,子系列为存款准备金率构成的时间序列。
表1 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利率的时间匹配
为了方便起见,将存款准备金率时间序列记为R(t),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时间序列视为li(t),其中i表示不同类型贷款的符号,并定义当i=1时,为六个月以内的贷款利率;当i=2时,为六个月至一年内的贷款利率;i=3时,为一年至三年内的贷款利率;i=4时,为三年至五年内的贷款利率;i=5时为五年以上的贷款利率。从中可以计算存款准备金率与五类贷款之间的关联系数时间序列,进而得出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利率的量化影响。其中,关联系数时间序列δi(t)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日期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调整日期并不是同时的,因此在数据的选取上,将调整日期在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与调整日期稍后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数据组进行匹配,考虑到2013年以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未发生变化。因此选取的数据匹配的样本有20个,并将行次分别记为 1,2,…,20,具体详见表 1:
通过上述公式可计算出关联系数结果,详见表2。
表2 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关联系数时间序列
整体上看,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产生了动态的正向影响:当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的时候,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上升;反之则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这与前述的理论分析和基础模型的结论一致。比如2011年3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为20.00%,五种贷款利率分别为5.85%、6.31%、6.40%、6.65%和6.90%,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程度分别为 0.356、0.364、0.365、0.370 和 0.372。从边际上来看,在这一时点上存款准备金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导致各类贷款利率分别增加 0.356、0.364、0.365、0.370和0.372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是逐渐减少的。2011年6月20日上调到21.50%的时候,贷款利率也分别上涨至 6.10、6.56、6.65、6.90 和 7.05,但 关 联 系 数 下 降 为 0.337、0.344、0.345、0.349 和0.351,这表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边际影响在下降。
2.结论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量化效应呈现递减的趋势,可能具有如下三种原因:
(1)中国渐进式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得量化效应逐步减少。在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之前,存贷款利率均缺乏弹性,即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相对稳定,此时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但随着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并在2013年7月完成,其弹性不断增强,稀释了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利率的冲击效应。其后,存款利率弹性逐步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2)商业银行逐步发展中间业务,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开展了中间业务,比如投行顾问业务和理财业务,并向资产管理业务推进。由于中间业务具有低资本、低风险、高收入的属性,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信号的冲击时反应不如信贷业务强烈,因而使得存款准备金率的量化效应递减。
(3)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逐步优化,为对抗外部冲击提供了支持。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来说是一种冲击,如果说发展中间业务属于数量型对抗冲击的工具的话,那么治理结构的逐步优化则属于质量型对冲工具。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抗拒外部风险能力,避免商业银行因惯性选择数量型对冲工具从而粗放式地增加贷款利率。
五、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较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
1.政府应综合出台总量性货币政策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在2014年11月降息和2015年2月降准之后,以及美国2015年加息政策出台引发大规模资金流出我国之前,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发挥作用的窗口期,结合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顺势进一步出台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的结构政策,将两种政策的效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综合手段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2.大力发展并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尤其是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间业务的拓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变传统依靠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粗放式路径。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重构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方式,在已有的存款规模上扩大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和渠道,从而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3.完善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市场将信号传递到信贷市场,从而引起贷款利率的变动。但目前来说,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中的传导机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两个市场的相关系数不高,致使货币市场的信号无法被信贷市场全部捕获,从而削弱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带动信贷市场贷款利率变化的功能。
[1]朱恩涛,朱瑾.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南京审计学院,2008,(2).
[2]潘文皓,谢云山.日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借鉴意义[J].企业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