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输注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血红蛋白的影响

2015-05-10郭永锋周观林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异体肝病乙型肝炎

郭永锋,熊 俊,周观林

(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高,总体预后较差,在我国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1]。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上给予保肝、退黄、调节免疫等内科综合治疗,为了补充肝细胞再生所需的营养物质、补充凝血因子,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输注异体血浆以提高疗效[2]。在笔者医院,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输注异体血浆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期间常见血红蛋白逐渐下降。临床上一直以来认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以及铁、叶酸和维B12缺乏是造成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贫血的主要因素[3]。为了进一步探究乙肝肝衰竭患者大量输注血浆和血红蛋白下降的关系,本研究分析了近3年51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在本院住院期间输注血浆量及血红蛋白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1例乙肝肝衰竭患者,临床诊断和分期均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4]有关标准。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处于生物参考区间之内,住院治疗期间无消化道或其他部位出血史,住院时间不少于6周。以上患者依据是否给予输注血浆支持治疗分为两组,血浆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3.2±4.5)岁;非血浆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1.5±5.6)岁。两组病人有可比性。

1.2 方法 乙肝肝衰竭早期患者给予护肝、降酶、抗病毒、抗感染等内科综合治疗,同时积极输注血浆、人血清蛋白支持治疗,并针对不同并发症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防止出血、护胃以及纠正肝昏迷等),严重肝衰竭者还需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治疗组,患者PT>21s,血浆量每次不少于200ml,每天血浆输注不少于1次,每周输注次数不少于5次,每周血浆量不少于1200ml,连续输注时间至少6周。对疑是溶血性贫血的患者,立即停止血浆输注,同时观察血红蛋白的变化,对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刚入院治疗前血常规、治疗中第2周、第4周、第6周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的血常规,治疗组还需统计2周、4周、6周的输注血浆量。

1.3 血红蛋白检测 所有患者均采EDTA-K2抗凝全血2ml,经迈瑞5300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个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的比较 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幅度30g/L的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幅度30g/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和出院后血红蛋白的比较2周、4周、6周、出院后3个月的T值、P值是与输注前、2周、4周、6周相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现输注血浆时间越长,患者血红蛋白下降水平越明显;停止输注,出院后3个月比治疗6周血红蛋白上升,恢复至输注前水平(见表3)。

2.4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和出院后血红蛋白的比较2周、4周、6周的 T值、P值是与治疗前、2周、4周相比,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比治疗组小(表4)。

表1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的变化

表2 治疗期间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最低血红蛋白)统计表

表3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b(g/L()± s)

表3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b(g/L()± s)

表4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b(g/L()±s)

治疗前 治疗期间 出院后3个月117.5±15.2 2周 4周 6周治疗组(n=28)130.4±12.4 102.1±14.5 94.3±10.4 134.1±13.2 TP 3.4798<0.05 7.8792<0.05 2.3130<0.05 12.5323<0.05

治疗前 治疗期间 出院后3个月131.2±15.1 2周 4周 6周对照组(n=23)133.9±14.2 128.1±16.2 120.9±16.6 135.4±13.9 TP 0.6247>0.05 0.6713>0.05 1.4887>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高达70%,是导致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目前临床上无特效药物治疗肝衰竭,只是对症地给予护肝降酶抗感染等内科综合治疗,到病情晚期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因为治疗费用贵、远期疗效不好[6],肝衰竭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地难题,及时综合性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特别在患者早期,积极给予输注血浆和白蛋白支持治疗,甚至人工血浆置换支持系统治疗[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幅度30g/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着输注血浆时间越长,患者血红蛋白下降水平越明显,停止输注后血红蛋白上升,恢复至输注前水平。治疗组引起血红蛋白逐渐下降的机理至今文献上无深入报道,可能与迟发型输血反应有关,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免疫系统存在紊乱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病毒致病等多重因素造成肝衰竭患者红细胞膜不稳定,大量异体血浆多次输注可能导致自身抗体产生而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8]。

总之,对于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大量输注异体血浆可引起血红蛋白大幅下降。这类患者,因为肝衰竭病症会有乏力、头晕等贫血表现,并且自身免疫性溶血造成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持续不降,也会被肝细胞性黄疸所掩盖[9]。对这类患者应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提醒临床医师对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指标实现规范化监测。务必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大于30g/L,应停止输注血浆;停止输注血浆的同时,患者需做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Coomb’s试验、血清珠蛋白检测、自身免疫检查、骨髓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辨别输注异体血浆引起的溶血[10]。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2]刘志国,叶艳菲,冯艳青,等.肝病患者血浆输注的现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1):1252-1254.

[3]于万有,宋立文,罗明,等.亚急性肝衰竭贫血的临床特征及意义[J].天津医药,2013,41(4):390-391.

[4]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 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3):210-215.

[5]李兰娟.加强肝衰竭发病机制和人工肝治疗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7(5):321-323.

[6]朱晓红,王全楚.肝衰竭的诊治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10):919-922.

[7]黄春光,杨洁飞,罗小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应用研究 [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41-142.

[8]张银涛.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15-117.

[9]王磊,陈卫红.肝细胞性黄疸中医辨治体会[J].现代中医,2003,23(1):24-25.

[10]张之南,李蓉生.红细胞疾病基础与疾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3.

猜你喜欢

异体肝病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