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编译方法的功能维度研究

2015-05-10唐文丽

文教资料 2015年4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原文

唐文丽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时政新闻编译方法的功能维度研究

唐文丽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收集的时政新闻平行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了文本功能因素对译者编译过程的制约与影响。本文认为,由于译语读者在意识形态与民族情感、社会价值观与期待视野及阅读习惯等方面与原语读者存在差异,译者要通过删减、调整文章顺序和在译文中另设标题等编译方法对原语新闻进行改写,以期更好地实现译语文本的交际功能。

新闻编译 功能维度 编译方法

一、引言

编译是新闻翻译的主要策略。编译实践由来已久,比如《参考消息》、《上海译报》等许多国内知名媒体就长期致力于新闻编译工作,向国内读者传递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的各种报道。新闻编译集新闻翻译和新闻制作于一体,编译过程受到诸如社会文化、语篇规范和文本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文本功能对编译过程和译文面貌的影响最为紧密。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分析文本类型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1]。新闻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其翻译的焦点是将信息有效、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因而译语读者对信息的接受在新闻编译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2],对原文内容作适当的增删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忠实于原文”,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译语读者接受。

德国功能派译论以其对译文功能、译语读者和交际情景等因素的重视,对传统的“对等”、“忠实于原文”等翻译标准提出了挑战,为新闻编译过程中各种编译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诺德(Christiane Nord)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译文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译文形式要为实现翻译目的、发挥译文功能服务[3]。这意味着,为了实现译语新闻的传播效果,译者在准确传达原语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对原语新闻进行再加工(如删减、重组等)。因此,本文将以该理论为指导,结合权威新闻媒体《参考消息》的编译实例,探讨文本功能对译者编译过程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对新闻编译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文本功能因素对编译方法选择的影响

新闻编译方法主要包括:“删减、调整文章顺序、合并段落、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增加题外议论等。”[4]通过考察这些编译方法在语料中的运用情况,发现译者通常采用删减、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和调整文章顺序三种方法对原语新闻进行内容上的调整,以期更好地实现译语新闻的传播效果。下面将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一)删减

以路透社2014年12月1日一则有关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为例,原文题为“Hong Kong warns protesters not to return after clashes close government HQ”,其编译文为“港府警告对‘占中’耐心在耗尽”。原文有18段,经过编译后有4段,删掉的14个段落基本都是关于背景信息的介绍,如原文第16段:

Hong Kong returned to Chinese rule in 1997 under a“one country, two systems” formula that gave it some autonomy from the mainland and an undated promise of universal suffrage.

该部分提到1997年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回归中国,并被赋予高度的自治权和未来的行政长官普选权。对西方读者而言,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其理解新闻内容,而对《参考消息》的读者来说是历史常识,因而译文中被删减,以避免冗余。

因为读者对象的变化带来的原语新闻中信息重要性改变的例子很常见。比如《新西兰先驱报》2014年11月20日刊登了一则有关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举行会谈的报道,原文题为 “President Xi Identifies‘New Bright Spots’for NZ”,《参考消息》的编译文为“推动中新关系更上层楼”。原文共有14段,编译后有4段,删去了8个段落。其中,原文第2、7、9段是对习主席原话的援引,提到新西兰不必担心中澳自贸协定会影响新西兰利益。由于文章对象的变化,这些新西兰读者最关心的内容对中国读者来说不那么重要,因此译文中被删减。

(二)在译文中另设标题

语料中,译者在译文中另设标题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标题的重新设计就是以文本功能为动因。例如路透社2015年1月1日一则关于上海踩踏事件的报道,原文题为“New Year’s Eve stampede kills 36 on Shanghai water-front”,直译为“上海外滩新年前夜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而《参考消息》将标题另设为“上海外滩踩踏悲剧令人痛心”。原文是外国记者写给西方读者看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此次事件进行的描述,而译文是从中国读者角度着眼的报道,所以增加了“悲剧”和“令人痛心”这样的评价性词语,表达中国民众面对同胞罹难的悲伤。编译后的标题恰当地体现了媒体的情感倾向,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再来看看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14年11月4日刊登的一则题为 “China’s Slick Master Plan: A Bullet-Train Dynasty”的报道,《参考消息》没有将标题直译为“中国华而不实的规划:高铁王朝”,而是将其更改为“中国下大力气打造‘高铁名片’”。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原文中Slick一词意为“事物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5],表达了外国记者对于中国高铁雄心的偏见。译者从中国读者角度出发,用“下大力气打造‘高铁名片’”的措词弱化了针对中国高铁规划的负面评价,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调整文章顺序

译者有时还会调整文章顺序,使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再以上文提到的《参考消息》译自《新西兰先驱报》有关习近平主席同约翰·基总理举行会谈的报道为例,读者可以从原文与编译文的比较中看到,译文除了第1段和原文第1段完全对应外,译者对原文做了较大程度的变动:首先删掉了第2、3、7、9、11至14段8个段落,接下来把原文第4段调整到后面,和第10段合并为1段,然后将原文第5、6和8段合并为1段。此例中,对段落先后顺序的调整就是基于文本功能的考虑。

“硬新闻”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写作模式,即按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安排段落内容,把最精彩、最吸引人、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将次重要的写在后面。原文第4段是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对于中新两国关系的表述,而第5、6和8段都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中新两国开展合作领域的评论。对新西兰读者来讲,约翰·基总理的讲话更具新闻价值,然而,文章对象变成中文读者后,习近平主席的发言更令人关注。因此,译者将原文第5、6和8段合并译成译文第2段,而将第4、10段合并作为译文第3段,以符合新闻接近性原则,更好地实现译文的传播效果。

三、结语

文本功能在新闻编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制约和影响着译者对于具体编译方法的选择,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对译文面貌产生紧密的影响。译者通常采用删减、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和调整文章顺序等方法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新闻编译融合了新闻学、翻译学和传播学多学科的特性,涉及社会、文化、认知和语言等诸多过程和因素,译者编译时在考虑文本功能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文化和译语语篇规范等其他要素对编译过程的共同作用。

[1]洪明.企业外宣广告翻译的目的论维度[J].外语学刊,2006,(5):103.

[2]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Manchester:St.Jerome,2000.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唐文丽.时政新闻编译方法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5):388-389.

[5]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编.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40 772);渭南师范学院基金项目(11YKZ050)。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原文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