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舞中的意境创造
2015-05-09台耀梅
台耀梅
摘 要:众所周知。“意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共同追求,舞蹈艺术也不例外,本文旨在对如何在创编中国舞时对意境的营造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意境;舞蹈;营造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45-02
“意境”一词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他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首次把意境作为品诗的标准,明确其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意境”逐渐被文学家、诗人、画家所认可。到了清朝,著名文学家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关系问题。最终王国维总其成,并留有《人间词话》一书,此书可谓是我国“意境”意境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指出:“词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从而也奠定了“意境”这一审美标准在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创作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抑或是音乐舞蹈等艺术等追求对意境的呈现。如汉代文学家傅毅的《观舞赋》中描写到:“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一方面表现了舞者的“意在象先,象随意生”,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舞者以挺拔昂扬的舞姿显出高山之势,以柔婉流畅的动作表现了汤汤江水,从而成功地营造出高山流水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古时候,舞蹈艺术已经对意境的营造与呈现十分重视与成熟了。而我们在创编舞蹈时要注意舞蹈意境的营造,从而创作出具有品位、意味的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
那我们该如何营造舞蹈中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注重形式的导引
如何在中国舞蹈作品中营造好的意境,第一步我认为就是要解决“形式美”的问题。舞蹈的形式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内在形式,二是外在形式。内在形式是指作品的结构安排方面,如果想很好地表达作品意境,作品的结构首先要合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要安排得当,并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如东北师范大学创作并表演的当代舞《中国妈妈》,开始时便呈现了一幅揪心愤懑的画面,妈妈们眼里充满仇恨,愤怒地指着一群正在作恶的日本兵,我们仿佛了残看到了残忍的画面。从而简明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小女孩出现了,这个时候妈妈们的内心活动便成了主要刻画的对象,有的愤怒,有的不忍,有的唾弃,但最终她们还是收留了他,这一段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大概占了整个作品五分之一的时间。接着便是故事的发展阶段,编导主要描绘了小女孩和妈妈们一起劳作到慢慢长大的过程,刻画的比较细致,有妈妈们背着小女孩哄她睡觉,小女孩和妈妈们的嬉戏,有白天妈妈们在玉米地里的劳作,夜晚在烛光下的缝缝补补等典型的生活场景,交织出一幅温馨的生活画卷。接着高潮部分,小女孩长大了,妈妈们也老了,妈妈把小女孩的身世告诉了她,并让她去寻亲,这时小女孩迈着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但最终积压在内心的对中国妈妈们的养育之情还是爆发出来,她回头跑向妈妈,并普通跪地大哭,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这样的场景把我们的感情也带向了高潮。最终的结尾小女孩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留下白发斑斑的母亲驻足远望,伴着东北民歌《摇篮曲》,天上飘起了白雪,天气依然寒冷,母亲的眼神里充满了思念、期待、祝福等不同的感情。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一声叹息。总的来说《中国妈妈》的结构形式主次很分明,相应的它所要表达的意念与思想我们也很清晰地感觉到了。
外在形式则主要体现在肢体动作、服装、道具、灯光等方面,毫无疑问这时营造舞蹈作品意境不可或缺的方面。如第九届桃李杯女子独舞金奖作品《罗敷行》,主要表现了汉代一个名叫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到城南采桑,她在采桑路上的倩影以及采桑时的美丽姿态。《罗敷行》中,罗敷的装扮,高高的发髻,飘逸的衣衫,加上修长的形体,宛然一个美丽的妙龄女子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道具手提小花篮则交代了她是去采桑的,作品当中编导用了多种表现其姿态的走的动作,有大步却不失潇洒地走,有碎步细腻的走等等,还有种种采桑的动作,很好地刻画了罗敷采桑东南隅的绰约风姿。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我们知道景是舞蹈作品的特定时空,所谓“感悟而动,触景生情”便是指舞蹈作品抒发感情离不开作品中的特定情境。有了景,演员和观众才能见景生情、情随景迁。如何才能做到了在舞蹈作品中情境交融呢?首先,应该设置或创造一些利于表达的感情的景,当然这些景,大多是虚拟的,要靠演员用动作过程来描绘、模拟和表现,抑或是用音乐灯光等营造。虽然这些景都是虚拟的,但其可以帮助人们联想到人物所处的真实的环境。“空谷出幽兰 独秀天地间温馨清且雅 娴静不争妍”,由佟蓉蓉编导,唐诗逸表演的舞蹈《碧雨幽兰》则隐约地阐释了这首诗的意境。舞蹈自始至终都是用清冷的蓝色灯光,演员也穿着水蓝色的衣服和撑着蓝色的伞,整个蓝色的基调贯穿始终,音乐也是以吉他声为主的蓝调音乐,综合灯光、音乐、服装、道具等多种因素而营造了一种清冷空远的环境,将人的思绪也带到了远离喧闹尘世的地方。雨中的幽兰自在地开着,与世无争,从演员的娴静惬意的表情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清雅与悠游自在。手中的伞不停地变幻打开的姿势,犹如盛开的兰花,加上雨声的衬托让人联想到,遥远的山谷里,迎着雨水盛開的花朵。我们在创作舞蹈和欣赏舞蹈的过程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抒发感情和引起丰富联想的景。
三、心造境、肢体和眼神传之
舞蹈作品中的意境除了上述的一些外在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内心的活动。一个作品最能动人之处,便是演员、观众、舞蹈之间能产生共鸣,何为共鸣,那就是精神上能得到相应的认同和感受。外在的景当然不能引起观众很好的共鸣,内在的情才感染观众。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念,要靠演员先在内心里营造出来,再由肢体和眼神传递出来,这样观众才能切实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舞蹈蒙族舞,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蒙族是马背上和草原上的民族,在一眼望不到的大草原上驰骋,增加了蒙族人民心中的豪迈和昂扬的气质,所以在蒙族舞蹈语言中,对于开阔大草原的在现于豪迈之情的表达则少不了靠开阔的双臂和眺望的眼神来营。随着这样豪迈的步伐,开阔的双臂,眺望的眼神,我们便很容易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万里无云的晴空。再如别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蹈则更是要求,内心的意念要靠肢体和眼神很好的传达。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肢体语言是更为直接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多关注内心的活动,多体会想要表达的意念,多研究如何能更好地地用肢体和眼神表达。以便能创造出令人回味悠长的舞蹈意境。
四、向书法、国画、园林等艺术学习
众所周知,中国的书法、国画、园林艺术这三种艺术都是极其讲求意境的,著名国画大师潘天涛终其一生的艺术创作经验得出:“艺术当以境界美为极致”“艺术之高终在意境”绘画讲求“境生象外,意发其中”。国画营造意境讲求直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是不可目睹只可神会的,但是其有产生于画家所营造的画面中。我们营造舞蹈的意境也应将求此种“境生象外,意发其中”,只可意会,难于言表的境界。如舞蹈《水墨游》、《扇舞丹青》等佳作出现则吸取了其精华,水墨游汲取了写意山水画和书法艺术的双重养分,男女演员犹如两只毛笔,在画卷上恣意地挥洒着,或抑或扬,或顿或挫,把书法的刚柔并济,起承转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扇舞丹青则也是在《高山流水》的音乐衬托下,手中的扇子犹如一直毛笔,舞者用其洒脱地表现了自由驰骋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舞蹈其实颇为相似,都是通过情景的设置引起人丰富的联想的。园林设计也多如山水画一样,大多以写意的手法造景。
五、热爱大自然、体验生活、整合生命
除了上述方法外,营造好的舞蹈意境还应该像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最美丽和动人的诗篇,德国诗人兰德曾说:“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大自然是其作诗的灵感源泉,同时它也是我们创作艺术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要多亲近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的风曾经给了我们多少思绪,大自然的雨又给了我们多少想象。营造意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更巧妙地抒发感情,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多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生命的炽热与高贵,以便创作出更有意境,更高格的舞蹈作品。
结语: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我们在创编属于我们本民族的舞蹈时,要善于营造别具一番风味的舞蹈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