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分析与研讨
2015-05-09彭宇珂
彭宇珂
摘 要: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与信息传递。在翻译的时候,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语言、文化等因素。目前,在日语翻译当中,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思路,应当结合实际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本文首先对日语翻译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直译和意译的概念,最后对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讨。
关键词:日语翻译;直译和意译;分析研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11-02
前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也会造成语言习惯的不同。中日两国之间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文字及其意义方面,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相通的地方。不过,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得人们在进行日语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译文十分生硬、晦涩,难以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因此,在日语翻译当中,应当充分注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内涵与差异,正确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
一、日语翻译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日語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对原文中隐含的文字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无论是在直译还是在意译当中,对翻译背景的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从当前世界上主流的翻译原则当中,就能够得到体现。例如国外翻译家所提出的吸引读者、形式恰当、易于理解、忠实原文的等值翻译标准。以及我国翻译学家所提出的信达雅、宁信不顺、神似等观点,都对准确翻译和忠于原文等概念进行了强调[1]。对此,翻译者只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原作品及其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翻译的效果。
在直译和意译当中,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而意译却不能如此,而是要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适当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意译的发挥空间要大于直译,因此译者在采用意译方式的时候,应当更为认真和谨慎,在翻译过程中充分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译者对于相关的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对原作者的观点进行准确的表达,甚至会发生翻译错误。例如,在日语名篇《伊豆的舞女》当中有一句话“明日が赤ん坊の四十九日だから”,如果直译过来是“明天刚好是宝宝的第四十九天”。其中,四十九天是日本丧事中的一种习俗,但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到底是何含义。因此,如果将其意译为“明天就是宝宝夭折的第四十九天”,这样将会更加容易的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和利用,能够在保证准确翻译文字的同时,更好的表达原作品中的内涵[2]。
二、直译和意译的基本概念
直译指的是在翻译文字或翻译方法中,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意译指的是在翻译文字或翻译方法中,只要保持原文的内容,而无需完全保持原文的形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译并不是完全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在原文形式与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简单进行调整,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理解译文的内容。如果只是逐字翻译,而没有调整译文的形式和语序,将会造成原文与译文之间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错误[3]。另一方面,在意译当中,也不能进行胡乱翻译,而是应当在无法沿用原文形式结构的时候,对新的意象及表现手法进行利用,更为确切的对原文形象及内容进行表现。在意译当中,应当重视原作者的表达思路,不能对细节过分的重视,但同时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或添加个人感情色彩。
在直译和意译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直译和意译的理论与实践中,译者一直存在着一定的曲解和偏差。直译支持者认为意译的方式太过自由和随意,很多时候甚至胡乱翻译。而意译支持者则认为直译太过死板和拘谨,缺乏生气,有时甚至是死译和硬译[4]。
三、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及其实际应用
在直译和意译当中,都能够体现出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因此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其实并不是相互排除和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关系。在翻译当中,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都是正确的,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原文来进行。直译和意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够在实际翻译当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直译和意译的选择,应当注意,如果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对于相同的内容,能够利用相同的形式进行表达,同时不会改变原文效果,就应当选择直译的方式。而如果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对于相同的内容,不适合采用相同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同时效果也会发生改变,就应当选择意译的方式。总的来说,如果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表达形式相同,就应当选用直译的方式。而如果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表达形式不同,就应当选用意译的方式[5]。
例如,在日本谚语“鳥がいない山蝙蝠の一言に尽きる”当中,如果直译过来是“乡里无鸟,蝙蝠最大”这句谚语的本身含义是,如果社会中没有公认的强者,那么差的人也会称王称霸。但是直译过来的内容不符合我国的文化内涵,人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利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人们对其含义就能够一目了然了[6]。这些谚语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能够更加确切、生动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不过在翻译时,也具有更大的翻译难度。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还应当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在很多比喻的运用方面,中日两国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因此,采用意译的方式对表达形式进行转换,就能够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同时,符合本国人民的语言习惯[7]。
在有些时候,意译将会使原文中较为活泼、生动的词汇消失,反而采用直译的方式更能够保持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趣味性。例如日本有一句歇后语“やかんからのタコ——仕方ないな”,可以直译为“水壶里的章鱼——没辙”,也可意译为“一筹莫展”。比较两种翻译方式,如果进行意译,虽然也能够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但是却失去了原文中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果采用直译,在同样表达原文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保有原文中的幽默感,充分体现出日本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在保证人们理解原文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异国风情。因此,在一些特定语句的翻译当中,对于原文国家的背景文化和风土人情,采用直译的方式能够进行更好的表达。不过,这种直译并不是严格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表达习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译文更加通顺。
例如“そうであればあるほど%学歴がばかりを直接経験しなきゃいけない毎日#職場でのように大学を卒業した)くぐたちの目の敵さげすまれている親の学歴の信仰をすればするほどは根が深い”,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严格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而没有根据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来调整语序,将会使译文十分生硬,语句也会不通顺。而如果采用意译的方式,对语句和语序进行调整,同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连接词汇的增减,虽然对文章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但是却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日语翻译过程中,应当根据原文的实际内容,选择最为适合的翻译方式。
结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同为东亚国家的中国和日本之间,将会越来越多的进行沟通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日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日语翻译中,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式。不同的翻译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结合原文的背景文化知识和语言风俗习惯,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田心.“直译”和“意译”新解——“直译”“意译”与词义相关,与形式无关[J].皖西学院学报,2014,06:87-91+108.
[2]郭晓宇.关于日语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分析与研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1:91.
[ 3 ]常楣.日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J ] .人才资源开发,2015,06:143.
[4]李晨媚.浅议日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02-103.
[5]方仪力.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上海翻译,2012,03:16-20.
[6]申素芳.关于日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2-163.
[7]汪福祥.关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3: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