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律诗“流水对”考释札记

2015-05-09顾姗姗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6期
关键词:格律诗辨析

摘 要:流水对是格律诗中比较特殊的对仗形式。读者往往混淆此概念。辨析流水对要从形式上看,二句必须是对偶句,语法结构也相同;从内容上看,二句意义连贯,实际上是一句话;从逻辑关系看,二句上下因以,常构成顺承、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因此位置不能颠倒。三条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方可认为是流水对。

关键词:流水对;格律诗;辨析

作者简介:顾姗姗(1987-),女,河南郑州人,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职务: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69-01

“流水对”亦称“串对”,是近体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对仗。辨别流水对并不困难,但实际上很多人弄不清什么是流水对,甚至有些专门研究语言文化和专门研究诗词的学者也常常会弄错。如张德鑫先生在《中外语言文化漫议》[1]中《对称与汉文化》中说:“串对,又称流水对,由上下两句串对构成顺承、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流水对是对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它首先必须是对偶句。张先生给流水对下的定义,只强调“上下两句串流构成顺承、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却不管它们是否构成对仗,因此是不妥的。他所举的例子,是宋人朱熹的七絕《观书有感》中的后两句,全诗为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两句尽管是一个设问句,可以认为是“串流”,但却不是对偶句,所以不能看做流水对。

又如史尘封在《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2]举例论述“串对”时,把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作为例子。他的理由是:“‘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由于有‘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个客观条件。顺序也有先后。”

史先生也是只看这两句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而不管他们是否对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对仗不必拘泥。为华钟彦先生在《唐诗的赏析与吟咏》[3]分析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说:“在辞藻声韵方面,首联即用对仗,十分工整。次联的‘与君与‘同是本非对仗,但就此二句的整体观察,上下因依的情况,仍属于‘流水对,名家对此,有时不拘。为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的第二、三联‘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皆属‘流水对”。

华先生明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两句本非对仗,却仍称之为“流水对”,理由是此二句“上下因依”。又说是“名家对此,有时不拘”,并举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的第二、三联为例,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华先生引作例证的“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和“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也都不是流水对,因为他们也不是对偶句。前贤对此,已有论述。如喻守真编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4]在论这首诗的“作法”时就说:“这里须特别提出的是全诗中两联(按即二、三两联)似对非对,为以前诸诗中所没有的。要知太白才调,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何暇计及属对。前人曾批评此诗,谓以谪仙之笔作律,为豢龙于池沼中,虽勺谁无波,而屈身盘拿,出没变化,自不可遇,须从空灵一气中求之。后人有太白之才则可,无太白之才,未免贻讥于大雅,读者慎之。”由此可见,所谓“名家对此,有时不拘”,应是指李白这样的大家不愿为格律所拘。在改用对仗的地方不用对仗,而不是在该用一般对仗的地方用了流水对。

这些例子说明,流水对的确有辨析的必要。要确定某一联是否为流水对,可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从形式上看,二句必须是对偶句,语法结构也相同;二是从内容上看,二句意义连贯,实际上是一句话;三是逻辑关系看,二句上下因以,常构成顺承、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因此位置不能颠倒。三条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一般的对偶句为并列关系,位置颠倒,意思不变。这是易于分辨的。容易出错的情况大多是只注意二句上下因依,意义连贯,不能颠倒,却忽略了形式上的必须对仗。前文所举,均属此类。此类不对仗的句子,蒋绍愚先生称之为“连贯句”。他在《唐诗语言研究》第三章《唐诗的句法》中说:“意义上的一个句子由两句或几句诗来表述。这种句子,在古代的诗话中称为‘十字句(两个五言句等于一个意义上的句子),‘十四字句(两个七言句等于一个意义上的句子),我们则把它们统称为‘连贯句,不过是连贯句。”又说:“‘流水对也是连贯句,不过是连贯句中特殊的一种:上下句意义上连贯,而形式上对仗。”[5]

注释:

[1]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对称与汉文化》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第302页.

[2]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

[3]霍松林、林丛龙选编.唐诗探胜[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75页.

[4]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中华书局,1981年.

[5]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第75页,《近体诗的用韵和对仗》,1990年.

猜你喜欢

格律诗辨析
格律诗倒装略说
姚书波诗七首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美丽”与“漂亮”辨析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间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