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惟信词风之“俗”的社会原因探析

2015-05-09朱春洁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6期

朱春洁

摘 要:“俗”是孙惟信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联系当时的社会,可知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当时文人“闲”的心态、江湖文人干谒成风和南宋词走向浅俗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孙词“俗”的词风。

关键词:孙惟信俗;闲;干谒;酬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68-01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孙花翁有好词,亦善运意。但雅正中忽有一两句市井句,可惜。”[1]是对孙惟信词的最有代表性的评价,也是历来被引用最多的,即认为孙惟信词是雅中有俗、雅俗并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其词呈现了“俗”的特征呢?下面,则主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进行论述。

一、时代背景:苟安时代下的太平时节闲人

孙惟信是典型的江湖词人,而南宋的时代背景,对江湖词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当时正处宁宗、理宗二朝,朝廷苟安,政治昏暗,先后发生了庆元禁伪学、韩侂胄被诛、巴陵贬死等大的政治事件,而巴陵之祸更是殃及江湖诗人,引发江湖诗祸,禁诗八年,使得一些游士不得不放弃作诗,改而填词。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文人出于自我保护,也对政坛保持距离。于是,他们只愿追求个体的悠闲自在,而逐渐丢弃了士人一向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闲”便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比如陈人杰曾说:“人世间,只‘闲一字,受用无穷。”(《沁园春》)吴渊在《满江红》中有“已没风云豪壮气,只思烟水闲踪迹”的感慨,而孙惟信,亦是个“老于花酒”的“太平时节闲人也”。[2]

但是,他们虽然想要隐逸,想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清闲生活,可又苦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于是只能依附权贵而生。由此,他们就变成了以“业文”为生的“专业”作家。他们所追求的“闲”,不同于陶渊明对生活超然洒脱的悠闲自在,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想置身世事、逃避现实的“闲”。这种品格本来境界就不高,再加上精神的追求和现实的窘迫使得他们“行藏两无策”,成为了一批仕隐两不类的文人。于是这种生活的困顿、身心的矛盾,就使得他们的诗词中有着寒酸苦涩之味,也是孙惟信词“俗”的重要原因。

二、江湖文人:干谒成风

江湖词人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方式,也就决定了其谋生手段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干谒,“庆元、嘉定以来, 乃有诗人为谒客……相率成风, 至不务举子业。于求一二要路之书为介, 谓之阔匾, 副以诗篇,动获数千缗以至万缗。”[3]由此可见,这些江湖谒客干谒成风,他们以诗词为工具,谄媚于权贵,来获取钱财。并且,为了能让官员们慷慨地解囊,甚至形成了一个个团体,月旦品评,臧否人物,使官员们有所畏惧,以此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孙惟信也是其中之一,《孙花翁墓志铭》记载其“名重江浙,公卿间闻孙花翁至,争倒屣。”[4]也折射了這种干谒之风的盛行。此外,刘克庄与孙惟信交往慎密,从其所作悼念孙惟信的《沁园春·送孙季番吊方漕西归》就可看出,在追念旧友的同时,刘克庄也是追思所谒之主——方信儒。方信儒曾非常赏识和优待孙惟信,因此在他去世之后,孙惟信不远万里徒步来吊唁。而在词中,除了悼念之情外,他其实更多的是追忆以往“名姬骏马”、“只鸡斗酒”的奢靡生活,是感恩方信儒款待干谒之士的举动,从而感慨造化弄人、天地无情。

由此可见,干谒之风的盛行,使得诗词从高雅的抒怀言志的地位,沦为生活糊口的附庸,也造成了词人品格和词风的大为下降,流于庸俗,充满了世俗的污浊之气。以至于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删稿》中斥南宋词为“羔雁之具”,还说道:“至南宋以后,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5]就是从艺术求真的角度出发,来对南宋词中的干谒作品而做出的批评。

三、文学背景:“词至南宋而繁,亦至南宋而敝”

词发展到南宋,已走向衰弊和浅俗。“词至南宋而繁,亦至南宋而敝”[6]或曰“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7]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集社酬唱。从史料中可看出,词社在江湖词派中一直存在,较有代表性的如临安诗社(姜夔与张镃等人唱和)、“杏花盟”(吴文英与周密缔结)、“爱酒能诗之社”(史达祖和高观国组织)等。而在这些词社中,规模较大的是以吴文英为核心的苏州及杭州词人群体,其中杭州唱和群的词人就有吴潜、吴渊、周密、孙花翁、龟溪二陋(李彭老、李莱老)等,由此可见酬唱风气在当时的盛行。

词的产生,本是为满足娱宾遣兴的需要,而此时,这些词人酣歌于温柔富贵之乡、醉舞于烟柳繁华之地,吟唱着他们的俗词艳曲,使得靡丽和狎邪之风充斥着整个词坛,后人对此也是甚为诟病,如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就曾批评“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南宋盛于乐工,而衰于文士”。[8]而这个浮靡浅俗的词风,也自然影响着孙惟信,从而反映在其词作之中。

综上所述,孙惟信词风的“俗”,与其作为江湖词人密切相关,而这类词风的形成,又是当时动乱社会下文人求清闲、江湖词人干谒成风、南宋词走向繁缛和凋敝这些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注释:

[1]沈义父.乐府指迷[M]∥唐圭璋 编.词话丛编: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278.

[2]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2.

[3]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0.

[4]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九[M]∥纪昀 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30.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唐圭璋 编.词话丛编: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6.

[6]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M]∥唐圭璋 编.词话丛编: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3273.

[7]谭献.复堂词话[M]∥唐圭璋 编.词话丛编: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4010.

[8]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唐圭璋 编.词话丛编: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