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歌中菊花意象的情感意蕴
2015-05-09张拓
摘 要:菊花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多种意蕴,杜甫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菊花意象中,使菊花意象成为其情感的载体,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中的菊花意象的梳理,从身世之感、思念之情、家国之悲三个角度分析杜诗中菊花意象的情感意蕴,了解杜甫诗歌中感时伤世的悲苦。
关键词:杜甫;菊花意象;情感意蕴;感时伤世
作者简介:张拓,女(1991-),汉族,黑龙江双鸭山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62-02
在我国,菊花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种植史,民间的菊花盛会从宋代开始就不曾中断,菊花不仅有观赏和药用价值,还被赋予了长寿、吉祥的含义。菊花,不像花之富贵者牡丹那样雍容,也不像花之君子兰花那样优雅,但它却能够抵挡严寒,高洁清净,在诗人的心湖投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本文将从杜甫诗歌中菊花意象的内涵入手,探讨其深层情感意蕴。
一、菊花意象的几种普遍内涵
(一)志士的高洁坚贞。屈原是写菊的第一人,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满怀赤子之心的楚地诗人在汨罗江畔高喊“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即使被放逐,也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去赴死,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自此,菊花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
(二)隐士的闲淡悠然。东晋的陶渊明的《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在他的笔下,菊花成为了花之隐逸者,不与群芳争艳,不与万物争奇,只是静静地绽放在霜下,菊花这隐者的风范正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态的体现。
(三)游子的感时伤怀。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登高赏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习俗,古代诗人生涯坎坷,往往与亲人分居两地不能经常相见,在节日时分则更添一份忧愁。就像岑参的诗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斗士的坚强不屈。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深爱菊花,在他的眼中,菊花和自己一样是战斗的勇士。著名的《菊花》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菊花在百花凋敝后犹能绽放,它的芬芳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就像心中有一颗斗士的灵魂。
(五)思妇的淡淡闲愁。易安居士的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令丈夫赵明诚也甘拜下风,这时的她虽还未经太多风雨摧残,但闺中女儿的淡淡忧愁仍然透过菊花意象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独守幽闺,形容枯槁,竟然比“黄花”还要瘦削。
二、杜甫诗歌中菊花意象的情感意蕴
据统计,菊花在杜诗中出现三十次,杜甫笔下的菊花多种多样:长安的甘菊,秦州的金菊,梓州的细菊,夔州的菊蕊。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带来社会动乱的时代,极盛的唐代自此走向衰落,虽然还有中唐时期的回光返照,但一个王朝的覆灭感却早就被敏锐的诗人捕捉到了。这个时期诗作中的菊花意象,也染上了感伤的时代色彩。杜甫不仅有着思亲忆友的一腔柔情,更是心怀家国天下的大丈夫,所以杜诗中菊花意象的情感意蕴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世之感
杜甫这一生是极为坎坷的,仕途不顺,饱受忧患,数十年客居他乡,经常寄人篱下,心里郁积的孤独忧愁之感常常流露于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漂泊感慨萬千,诗歌中的菊花也点染了这样的情怀。
诗人在《遣怀》中写道:“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一双愁眼看尽寒霜白露,满城萧瑟中菊花独自绽放,败柳被秋风吹起又飘落,诗人身在他乡,客心骤起,也不禁被清远的胡笳声催下泪来。最后的景象更是凄凉,即使有这样的菊花做伴,也难免心中孤寂。所有的落寞、失意都寄托在了菊花身上,所有的伤感与思念也只有菊花在倾听,诗人像菊花一样在寒风中坚守,菊花就成为了杜甫身世的象征。
文艺理论家里普斯曾经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一个对于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1]《叹庭前甘菊花》诗云:“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皆根失所埋风霜。”因为移植的时间有些迟了,所以重阳时节了,菊花还结着青色的花蕾没有开放。而过了佳节,醒了醉酒后再也没有应景的兴致了,此时盛放的菊花已经没有人欣赏了。代替它的是当时野地里篱笆旁的其他鲜花,它们被采撷被装点在明堂之上,苦苦生长的菊花却失去了寓所而被埋没在风霜之中。诗人就像这菊花一样生不逢时,虽然奋力生长,却没能为已经倾颓的国势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满腹诗书虽百无一用,但却依旧和残酷的环境抗争,保持自己的坚守与气节,不失本心。诗人对国家与时代仍旧存了一分希望,相信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二)思念之情
杜甫是一位充满柔情的诗人,极重感情,他一生中大半时间都羁旅异乡,所以许多作品表达了对故园、亲友的思念。菊花盛开在秋季,多值重阳佳节,因此这种思念之情也往往通过菊花意象表现出来。
著名的《秋兴》(其一)这样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称这组《秋兴八首》是律诗组诗的巅峰之作也不为过,它们以一以贯之的情怀征服了所有的读者。诗人此时正经受着离乱之苦,老来多病,菊花的开放引发了他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又是秋天,又是孑然一身,枫林寒露和江水波涛构成了萧瑟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丛菊两开,诗人又一次老泪纵横了,因为一叶扁舟已经系不住似箭的归心了,本来可以做伴的菊花也不能解开这样浓郁的忧愁了。“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在本该万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里,诗人却只能独自一人携着酒杯登上高台,远望着故乡的方向,品味着杯中的苦酒,赏菊之心本该欢乐,此时却更显得悲戚,和家人分离时间的长久,与故乡空间距离的遥远都平添了一分寂寥。
这种浓郁的悲苦乡思在《夜》中更为强烈:“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这首诗先写景,再由景入情,从自己卧病榻上、生活困顿写到对家人的思念,家书不至也归罪给无情的鸿雁。归家之日遥遥无期,流落在他乡的无限悲凉被一句“南菊再逢”描绘得十分到位,因为他乡的菊花已经又一次开放了,老病的自己却仍未回归,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更加打动人心。
(三)家国之悲
初唐诗坛就颇负诗名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杜家的家庭传统也是“奉儒守官”,杜甫的思想自然深深打上忠君仁民的烙印。杜甫虽然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却仕途坎坷,两次进士落第后客居长安长达十余年,生活得十分艰难。而后又在异乡漂泊数十年未曾归家,亲眼看到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贫穷、战争和疾病使得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自此埋下了根,此生从未再改变。因此,菊花这个意象也不能不带有这样一份情思。
成都剑南兵马的变故让杜甫再度出逃避难,本可以潇洒地置之不顾的地方官,如今也不得不去与之周旋,庸俗的官场所生的漂泊之感令诗人更加愤怒,思及圣人孔子为推行仁政而四处奔波,累累遭弃,不由觉得自己也是“今如丧家狗”。《秋尽》中写道:“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隐士陶渊明的东篱菊也老了,诗人也在苦苦挣扎,一片爱国的热诚无处挥洒,身在他乡,心怀天下。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然而却无力回天,菊花的零落正如雪岭上孤独地看着落日的诗人一样,虽是不辞万里常年作客,却不知何时才有再开怀抱之日了。
杜甫后来曾回到四川定居,不久又被迫离开,途径嘉州、戎州、渝州、忠州,后居云安,此时诗人心中的热情已渐渐消退,他深感整个社会不是一人之力就能挽回的衰落了。在《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中他写道:“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地偏初衣夹,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在瑟瑟的寒风中,别的花儿早就因为经不住寒冷而零落了,只有菊花还在枝头盛放,然而本应金樽清酒,悠哉赏花的时节,诗人终究是放不下这天下呵,没办法彻底尽兴,最终还是在万国戎马声中借着微醺的酒意而垂垂落泪。
杜甫诗歌中菊花意象的情感意蕴虽大体分为以上三种,但这三种情感意蕴有时会融合在同一首诗中,经常是由身世之感和思念之情升华到家国之悲,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这种深沉的情感正如菊花绽放,花蕊层层展开,我们便看到那颗沉甸甸的忧国之心。而杜诗沉郁的风格特点也自然展現,沉郁是感情的厚实,它主要来自杜甫悲剧的一生,仕途坎坷,家道衰落,离乡漂泊,年老多病,饱受战乱离别之苦,杜诗中自然有着感时伤世的悲苦。
三、小结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中称杜甫为“情圣”: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2]
杜甫诗歌中的菊花意象几乎都带着感时伤世的情感意蕴。感怀自己的人生境遇,他以甘菊自况,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悲悯生民疾苦,他有“欲泪垂”无力;思念故园,他有“丛菊两开他日泪”的无奈。然而,杜甫所有的情怀终究要归结到国家上,他为自己悲,是因为自己看到祖国山河危在旦夕却无能为力;他为民悲,是将百姓苍生纳入自己眼下,为黎民的生命叹息苦闷;他为故园悲,是从自己多年流离失所想到天下寒士,亦不能有所归依的宽广胸怀。这些特点使杜诗中菊花意象的情感意蕴得到升华,拥有了情感的厚重感,上升到了整个民族的高度,成为他表达自己深厚情感的一个途径,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代表性意象。
注释:
[1]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4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J],晨报副刊,1922,(5):28-29。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2004年。
[2]杜甫:杜工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2版。
[4]王士菁:杜诗便览,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4月第1版。
[5]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3月第2版。
[6]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