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戏剧理论对当代喜剧小品的启示

2015-05-09张雪扬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6期
关键词:李渔

本文系201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项目“辽宁喜剧小品情感基调与文化品格研究”(项目批准号L12BWJ010) 、2014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地域文化视阈下东北文学历史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W2014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体系完整,尤其是对喜剧艺术的认识尤为深刻。《闲情偶寄》表现了李渔戏剧艺术理论的审美内涵,其对戏剧结构、词采、宾白、科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对当代喜剧小品的创作与表演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李渔;古代喜剧理论;当代喜剧小品

作者简介:张雪扬,女 ,1967年11月出生,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46-01

中国古代戏剧起源较早,最早可以上溯到远古的拜祭仪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戏剧形式,并逐步出现喜剧因素,经汉唐等朝代的推进,古代喜剧逐步成熟壮大,形成中国古代喜剧百花园。李渔是清代著名戏剧家,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他的戏剧代表作是《笠翁十种曲》,其中从《风筝误》《玉搔头》等代表性剧目中可见李渔喜剧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剧目运思工巧,曲词宾白通俗流畅,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奠定了李渔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李渔的戏剧理论主要记录在《闲情偶寄》中,《闲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百科式著作,分《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等八个部分,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等方面阐述戏剧创作与表演艺术规律,形成李渔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主要从戏剧结构、词采宾白、人物塑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基本囊括了戏剧创作与表演的全部要素,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李渔是一位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及舞台表演的行家里手,他在大量戏剧创作过程中总结了一整套戏剧认识论,主要观点对今天的戏剧,尤其是喜剧艺术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李渔一生专注于喜剧创作,他的《笠翁十种曲》主要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喜剧色彩浓郁,李渔认为喜剧艺术是戏剧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喜剧怡情,悦人耳目,观众在笑声中品味戏剧甘甜,体悟人生道理,“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嬉笑怒骂即是喜剧艺术的精华,他甚至对喜剧中的插科打诨都极为欣赏,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科诨第五》中他对喜剧的科诨做了全面阐释,论述认识独到:“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可作小道观乎?”[1]在李渔看来,喜剧的科诨不仅不庸俗、粗鄙,而且是喜剧的“人参汤”,是大道,有了插科打诨,喜剧才有生命力,把插科打诨放在了喜剧创作与表演的最高层面上。当代的喜剧小品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成果丰硕,尤其是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当代喜剧小品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取得成绩较大,有些经典剧情观众耳熟能详。随着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目前,对喜剧小品的诟病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表演过程中出现的庸俗化倾向,引起理论界及观众的严肃批评,对剧中低级趣味的插科打诨给予无情嘲讽。如何正确对待科诨在喜剧中的作用,当代喜剧小品的创作者、表演者都应该进行反思。从李渔的喜剧创作理论来看,插科打诨是喜剧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提升了喜剧表演效果,为喜剧表演艺术增添色彩,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挖掘喜剧小品中科诨的价值,不应以偏概全,将之全面否定,要加强其表演内涵与力度,提高喜剧科诨的艺术魅力,正确处理科诨表演中的雅俗冲突,如李渔所言:“雅中带俗,又于俗中见雅;活处寓板,即于板处证活。”使之真正成为喜剧小品表演的灵魂。

李渔在长期戏剧表演实践中体悟到舞台演出效果的重要性,他重视强调剧情,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剧情“搬演”是李渔强调最多的一个问题,剧情是否能吸引观众是李渔衡量剧作的重要标尺,它决定剧作是否适合于“登场”演出。当代喜剧小品也应该注重剧情的发展建设,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说:“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戏剧性的根基在于动作。”[2]这里的“动作性”即为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喜剧小品虽然短小,但也应重视剧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对之进行精心构思,使之成为表现戏剧特征及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当代喜剧小品剧情比较简单,经不住推敲,往往用一些噱头来吸引观众,走向低俗,使观众失去兴趣。反观李渔的创作理论,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尤侗在《闲情偶寄·序》中对李渔戏剧做出了高度评价:“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的确如此,《闲情偶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建出体系完整的戏剧理论,“梨园之圭臬”[3]的评价不失为当。虽然李渔喜剧理论的提出距离我们已经有五百年,但它的光辉仍烛照后世,值得今天的戏剧家学习。

参考文献:

[1]清 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2]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3]清 王继善校订.审音鉴古录[M].中国书店,2012年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李渔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SOLES OF WIT
李渔的养生之道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杨梅救了李渔命
嗜好可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