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语视角下的言魔力现象
2015-05-09赵梦玥
摘 要:语言虽然是物质性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观察到许多语言带着“魔力”的现象。这种现象源自于人们对于语言崇拜的心理,表现为口彩、咒语和禁忌语等诸多形式。语言魔力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特殊现象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魔力;口彩;禁忌语
作者简介:赵梦玥,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
语言本身是物质的,但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和语言变迁的历史上,却经常可以看到语言发挥其“魔力”的地方。从起源上,语言的魔力并非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固有的,而是随着人对于自然力量的畏惧与懵懂而来,产自一种对于无法征服无法认识的事物的畏惧心理。有些在语言的发展中消亡,有些则被保留了下来,且随着文化的融合与扩散,甚至有新的魔力会慢慢形成。但是,语言魔力并非是无理拒的存在,而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及文化现象。
一、语言魔力的实质是一种语言崇拜现象
首先,在语言产生初期,人类多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本身的认识处于一种蒙昧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人类对于无法认识及掌握的自然力量产生了一种不可控制的崇拜。当人们臣服于无法操控的自然力量时,就渴望有一种途径能够同这些力量沟通,为其本身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1]。这些语言以及其语族文化其实是语者通过语言表达的对于自然神秘性的信仰与崇拜。
其次,语言学的科学性研究兴起较晚,早期人们对于语言本身的认识就很蒙昧。在索绪尔提出符号学的研究之前,人们无法看清语言作为符号的特征和本质,常常将能指和所指混为一谈。在语言中,“风”这个符号就代表了自然界风中的力量,认为的赋予一个符号本身不存在的能力,才出现了后来的咒语,禁忌语等。由于这种人为的联系与联想,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界限的模糊,造成了语言的魔力。
再次,这种将词汇含义同事物本身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现象并非是零星的个人语者中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模式。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渐渐渗透到语言群体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人们对于趋吉避凶都有一种普遍性的心理,这也解释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有对于死亡等说法委婉形式。
二、语言魔力的表现形式
语言魔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本身的神化和语言功能的神化两个方面。对于语言本身的神化通常会跟民俗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蒙昧时期,人们的认识有限,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很多,对于人类本身和语言的起源也难以解释。由此人们便将希望寄托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亦即神力。人们认为语言来自于神的赠与,那么语言本身自然也带有这种神力。这样的情况在宗教中较为常见,如西方的圣经中的神力、佛教念诵的佛经、道教的符箓等,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体寄托了人们的信仰与崇拜。
语言功能的神化较之语言本身神化更为常见,且大多已经融入到语言群体的各个文化氛围之中,成为了本族语者语言文化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语言功能的神化表现为语言使用中的咒语、口彩、禁忌语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1、咒语
咒语,包括了巫术与宗教仪式中的所有“神秘”语言,以语言灵力崇拜为主的神秘套语,它在民间信仰中的神奇效力在根本上不是来自神灵的力量,而是主要依靠语言自身的魔力。中国有着长久的咒语的渊源,如:“汤出, 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史记·殷本纪)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以及《楚辞招魂》等。咒语既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也是承载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2、口彩与禁忌语
所谓“口彩”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吉祥话、吉祥语。口彩具有图吉利、表达美好愿望和增添喜庆色彩的作用。禁忌语则是源于人们对凶险的自然现象以及嫌恶的事物的畏懼和躲避,多为了避俗求雅,避凶求吉,尊重权贵或婉言人短。此两者都是语言魔力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通过语言,且在语言中赋予一种语言外的联想意义从而满足一种社会心理的需求[2]。也就是说,人们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那么就要多说吉利话,这就叫讨口彩;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一些不好的事物选择不宣之于口,于是就产生了禁忌语。人们这种趋吉避凶的态度,导致在日常的语言群体活动中自发地形成了一种言语规约的现象。
三、结论
语言魔力本身其实是物质性的,是可以把握的。人们因语言崇拜而赋予语言以超自然的力量,其实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语言魔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这些表现形式不但是该语言语者对于语言本身的传承,更加孕育了语言文化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魔力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对于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这些领域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中文中“哪里哪里”和“意思意思”的用法大都带有一些避讳的意思,要理解这种短语,就要明白这里到底避讳了什么禁忌了什么,才不会在语言交流上面造成更大的障碍。
参考文献:
[1]于灵子. 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J]. 理论界,2006,09:100-101.
[2]吕效东. 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