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2015-05-09陈师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辛弃疾典故

陈师

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善于用典的伟大词人,与苏轼成为“苏辛”,很好的发扬了苏轼豪放的风格,稼轩词的用典艺术,是建立在博学、饱览群书的基礎上,对于古人的故事用为自己所用。辛弃疾能用典的特点不是“为了用典而用”的俗套,而是为了深深包蕴自己的感情。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本文以稼轩词中出现的众多的用典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用典人物以及故事内涵的分析,通过对其中用典故事的选取的研究,由此看出,辛弃疾创造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词人胸中伟大的爱国情怀的可贵情感。[1]

关键词:辛弃疾;词;典故;用典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

一、用典艺术以及稼轩词的用典的特色

(一)用典的内涵

用典也就是指运用历史的典论故事,是指在创作诗词中词人运用历史人物以及故事或者经史子集等运用到自己创作中为自己所用的总称,按照用典的不同分为经史子集典故和历史人物轮滑,按照用法的不同则分为正用典、反向用典、典议混用等,不仅被应用到词的创作当中,也被诗词文广泛运用到,在诗词创作中中比较常见的是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都有很多的运用之处。

(二)辛弃疾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爱国情怀。

辛弃疾从小便博学、爱学、广泛读书,少年时期还一直胸怀大志,曾登楼“欲说还休”,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始终在词中体现。辛弃疾能坚守正义、丹胆赤骨的人,那面相自然是十分正直、叱咤风云的形象,他希望朝廷能像京口的孙权英雄皇帝一样,能够过来找他。[1]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南宋昏聩的时局贤就倒向了投降派。他秉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辛弃疾看来,放弃复国是不应该不明智的,而“偏安一隅”的皇帝实在是让他感到无力。如稼轩的词中有个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历史的皇帝这样的英雄人物被他用的没有一点雕琢痕迹,他其实这样写是想宋室的皇帝也能选择复国,像古代那样才略建树、英雄遗风的皇帝那样带兵驰骋疆场的刘裕等的仰慕之情。唯有如此,宋朝才可得救。

(三)辛弃疾词中经史子集涵盖广

辛弃疾词的用典包含了“经史子集”。例如:用子部的典故也很多。而且他的选取是有原因的。比如:经部的有《诗经》、《论语》、《尚书》。之所以选择《论语》,是因为他对颜回的无比崇敬的。以前小的时候读辛弃疾,大多是寻章摘句,并不知道用典里面包含的深层含义。他少年得志,却又屡遭猜忌。[2]他力主张回复中原主张复国的强烈心愿,可是等待他的,投降派不会允许,稼轩却只有颠沛流离。这是个信念何其坚韧的强者!但读文字,又怎能只拘于表象?十七年了,或许十七年的闲愁总是让他“欲说还休”,总是梦里一见,觉来幽怨,说与自身听。

(四)辛弃疾用典技法的高超“移植”非常成功

稼轩词中的用典数量多,用典手法的巧夺天工,也是他的一大词用典的特色。均能“自然巧妙的出自自已的本心的意念”,“用这样的想法去选取故事为自己所用”;且就像盐放在水里面,完全融化了而没有痕迹。并且“移植”化为自己所用有所创新。面临衰亡的宋朝廷,这样的风雨飘摇的时局,辛弃疾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他的用典与别人的用典有很大不同,他是“英雄气概”的历史君王、贤士,智慧的人,故事人物都寓意丰富,并且他本人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的,是积极入世后期是辛弃疾在金兵入侵发生之后,特别是南宋小朝廷的不作为,他施展抱负的锐气进一步受挫。远方的天边劈来一道闪电,他的英雄梦灭了。他醒来才发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将军早已远去。  如具体的词中《鹧鸪天》。三句一句一个用典故,辛弃疾的“移植”非常成功,深刻表达了词人对用典艺术的高超运用手法以及表达了自己遭到免职的那种不能恢复中原的愤然。

(五)辛弃疾用典善于组合

稼轩词的用典善于组合,而且他选取的题材都是和自己密切都关联的,并不是为了写词而大量用一些无关的典故。这与辛弃疾想要建功立业、统一中原、回复送朝廷的远大理想有关。[3]通过廉颇的故事写自己的情况。用典的同时传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积极入仕为主的政治思想。辛弃疾的词创作中对于用典技法的应用、以及他的精忠爱国、施展抱负的思想的追求,都是值得称颂的。或许惨淡的烛火映着他苍白的脸,他孤独而决绝地立在那儿,身体微微在颤抖。忽然,一口鲜血从他紧闭的双唇中喷射而出,和着他眼里迸出的泪,溅落在纸上,慢慢变成了几行字:“可怜白发生。

综上所述。稼轩词在这里揭示了这种感情的时候,自然、巧妙运用非常好。同时表现出了词人对过去自己那种爱国的情怀展露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是在宋朝被金兵入侵皇帝遭到俘虏之后,他的用典借古代的故事来自况以及希望朝廷的皇帝像古代的君王,将用典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无斧凿痕迹、又有自然巧妙的“移植”,以古代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己词中的意思,更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爱国深深地情怀,意蕴无穷,这样的用典技法的运用,着实是高超的手法,不得不说影响了以后词人的用典以及雅的创作。

辛弃疾的词,无论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借古讽今的典议词作,还是“豪放”情怀的词作,以及稼轩词中的“积极入仕途”思想体现的的儒释道思想,都与那个时局下的词人以及词人自身爱国的可贵品质以及自身的才是学养有关,这些都是他用典能够这样自然巧妙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 朱孝章.《宋词三百首》[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5

[2] 白兴勇.《李清照、辛弃疾阅读思想之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新世纪图书馆,2009(1)

[3] 周炫.《稼轩词用典与辛弃疾的价值取向》[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9)

猜你喜欢

辛弃疾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