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年译者的典籍英译学习

2015-05-09胡志成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林语堂学习

胡志成

摘 要:国学典籍英译的现状是,一方面,国学式微在当下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巨大差异,为翻译这一充满遗憾的活动设下无法跨越的鸿沟。尽管如此,在中华文化走出的大背景下,国学典籍英译活动的重要性却愈加突出。本文以林语堂的典籍英译活动为切入点,就青年译者国学典籍英译的学习提出三点看法。

关键词:国学典籍英译;学习;林语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1

一、引言

国学典籍英译,最重要的两点要求是理解之透与表达之富。由于中国古典文化本身的深奥玄妙,再加上半个多世界以来对之漠视和弃置,中国文化典籍在中国本土已日渐淡出历史舞台和文化殿堂,使得一般中国学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显隔膜。(李照国,2012:4)。由此,理解之透已着实不易。至于表达之富,则因必须通过非母语来表达玄奥的中华古典文化,更属不易。不过,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向外推广中华文化,大力支持复兴传统文化的事业。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场“汉语热”。青年译者应把握时机,提高翻译水平,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本文以林语堂的典籍英译活动为切入点,就青年译者国学典籍英译的学习提出三点看法,即,“学而时习”、“学不可已”和“求其放心”。

二、学而时习

《论语·学而》开篇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一句,正是儒家思想中“乐学”和“笃行”精神的体现。真理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运用。在国学典籍英译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热爱这项活动,即要“乐学”;另一方面,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输入,更要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输出,做到知行合一。

赵秀莲(2012:iii)曾将林语堂的英文译作和英文创作文本制成语料库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林语堂的翻译活动中,并非一味追求词汇之“新”、“奇”、“大”,而在于“巧”。译作中用普通词汇翻译不同文本并不必然降低译文层次。林语堂一生热爱文学和翻译活动,译文细腻老道,是儒家“乐学”与“笃行”精神的体现,也是青年译者国学典籍英译学习的优秀范本。

三、学不可已

《荀子·劝学》开宗明义,“学不可以已”。这不仅是荀子所主张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更是荀子思想的基础性命题。“学不可以已”的思想与当代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学习不仅是一种无限延续的过程,而且是一种不断超越的生命状态,它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

国学典籍英译的难点在于,它是一次从古代汉语到现代英语的跨越千年的穿越活动。当代译者实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内翻译”已属不易,更何况要去从事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语际翻译”。正因如此,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成为从事典籍英译最起码的要求,终身学习的理念理所应当地需要一以贯之。此外,当代国人对传统国学隔膜甚深,中国学人的儒雅风范缺乏传承,文明古国的称号实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林语堂先生生活的年代,“西学东渐”之风日盛,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本着将中国文化和智慧传播到西方世界的理念,用英语创作和翻译了大量作品,最终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认可。1935至1979年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和译作在英国、美国、印度、新西兰以及港台等英语国家和地区共计出版113次。1975年,其英文作品Moment in Peking还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从事典籍英译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播和“东学西渐”。青年译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不可以已”的思想贯穿始终,才能有所建树,继承前辈的衣钵。

四、求其放心

孟子认为,治学求知的最高境界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为圣贤之道,孟子主张“智圣合一”,“智”是知识,“圣”是道德,圣贤之道与学问之道合二为一。国学典籍英译,其在行为事实上与翻译一份文书、一句标语别无二致,但这项活动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意义却使其必须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所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于文字转换,更在于文化传播。当下浮躁的市场经济正日益让译者的迷失在横流的物欲世界之中,缺乏精神信仰,失其“本心”。

林语堂治学求知态度严谨,不辞辛劳。1936年《浮生六记》英译本付梓之前,他前后不下十余次修改稿件。无论是其译文作品还是直接用英文撰写的文学作品,无不透露着林氏闲适、幽默、睿智的气息,谓近代中国“智圣合一”之典范。他的“学问之道”自始至终都在追求“求其放心”的境界。

五、结语

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成必然,“中学西渐”将更加深入,国学典籍英译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正当其时。当前,国内的英语专业学生过剩,但翻译人才紧缺,能继承老一辈译者典籍英译工作的青年译者更是凤毛麟角。为此,有志于中华文化外传的青年译者必须加强学习,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其次是英文功底。潘文国(2004:43)教授在谈及典籍英译工作时曾表示:“汉籍英译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理直气壮地勇于承担这一工作,在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照国. 国学典籍英译教程[M]. 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 4.

[2]林语堂.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3-133.

[3]林語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93-405.

[4]潘文国. 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 中国翻译, 2004(2): 43.

[5]王少娣. 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4.

[6]赵秀莲. 林语堂典籍英译的简化、显化和范化:一项基于自建语料库的研究[D]. 浙江:宁波大学, 2012: iii.

猜你喜欢

林语堂学习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