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视阈下解读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2015-05-09邓平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5期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裘德洛特

摘 要:笔者运用创伤理论深入研究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通过对裘德这样一位被社会所遗弃和忽视的悲剧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了裘德无名的社会原因以及个人原因,从而引起社会对这一类群体的关注。

关键词:创伤理论

作者简介:邓平平(1980-),女,汉,江西九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

一、创伤理论

“创伤”理论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伤”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的著作《沉默的经验》中。在她的定义中,“创伤”是某些人“对某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为不寻常的经历”在凯西·卡鲁斯看来[1],在面临灾难事件的时候,人们所做出的反应往往都会出现延迟,并且会出现幻觉,和无法控制。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但是这个创伤并不算是在灾难发生时产生的,而是在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后,在人们回忆灾难的时候,挥之不去。创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方面的创伤、文化方面的创伤、民族方面的创伤、历史方面的创伤。

二、无名的缘由

十九世纪的末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鼎盛的时候,机器化的大生产的以顺利地发展起来,并且,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在迅速的发展中。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小说就发生在这一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再次期经济发展的空前的繁荣,资产阶级统治地位也在日益的巩固中。高贵的血统在这一时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这就使得家庭出身卑微的裘德难以溶于整个社会之中。裘德在阶层方面,是属于由工匠、石匠、铁匠以及小商贩之类构成的、除农场场主和农业工人之外的阶层。该阶层在当时,要比一般的庄稼人要高一等,但是也是岌岌可危的阶层。裘德通过大学的教育,希望自己能作为一名牧师,使得自己可以由中产阶级向上流动,但是理想最总被现实所毁灭。裘德曾在基督教寺给各方教学界名人,请加教义,但是只收到一封简单的回信,回信的内容也不是裘德盼望的结果。“来信收悉,颇觉有趣,剧先生所言,你乃一工人。既如此,窃以为理应坚守旧业,安于本分,而不应好高骛远,另辟蹊跷。惟如此,你才会更有成功之机会。冒昧进言,仅供参考。”[2](P104)

裘德自身的性格特点难以满足社会对他的要求。裘德是下层社会出身,性格淳朴、敦厚,但是他性格的特点主要还是软弱。使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原因,往往都是因为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和阿拉贝娜第一次相遇时,裘德因为初次接触女性而使其心志受到刺激和动摇。婚后,即使发现被骗的真相,也是默默承受。即使爱慕自己的表妹淑,但是因为淑的高贵、灵动,裘德还是会畏缩不前,偶尔甚至会通过祈求上到来帮助自己克服脆弱的性格。在淑嫁给菲洛特桑后,因为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心感到巨大的痛楚。甚至通过借酒浇愁和宗教救赎来寻找慰藉。最后裘德自己也意识到自己是个软弱的人,“在女人面前软弱无能,在烈酒面前容易冲动。”[2](P323)因此这也注定了他不会有所成就。

三、创伤理论在裘德身上的体现以及对他的影响

心理创伤是指某一事件或灾难的发生在受害者的心灵留下的难以愈合的伤害 。它有可能对受害者产生长久的伤害。裘德短暂的一生经历的事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经历不断的使他陷入孤独、无助的境遇,没有归属感,不断地被身边的人所遗弃。这一切都在摧残着他那份坚定的信念:对事业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最终他那颗受伤的心灵还是被无情的现实所打败,并且郁郁而终。

在小说开始时写到菲洛特桑是揣着梦想离开了以往教书的马里格林学校,前往基督寺,希望在基督寺能实现他的大学梦,然后做一名牧师或教区长。裘德的人生轨迹也因为菲洛特桑的离开而改变,裘德一直以来,都寄宿在姑婆家里,菲洛特桑离开的时候,裘德才是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以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从来没有规划过,也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菲洛特桑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里面。因为受到自己这位敬仰的老师的影响,才使得裘德自己产生了伟大的、宏伟的、远大的理想。也去了基督寺。于是他开始为之做准备,四处搜集与基督寺相关的资料并认真学习。在马里格林的十几年时间里,虽然在比人看了,裘德所追求的目標是不现实的,像他这样的穷人,是不能上大学的,但是裘德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面,还是吧空闲的时间全部放在了书本上去,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的理想,他只能够和孤独为版与书本为伴,只有书中的人物才能交流。

四、结语

《无名的裘德》被誉为哈代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中反映了主人公裘德所处的困境以及为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所作的努力。生活在教育体制的荒谬的世界里,无论付出多大努力,裘德的愿望总会受到阻力而难以实现。被其视为精神导师的菲洛特桑,给了他梦想却又预示了梦想的失败,而这种预示比基督寺教授的直接拒绝更令人失望。这种社会最终逼迫个体去遵守它、顺应它,尽管他们的行为给个体带来了诸多的不幸。哈代在小说的最后给出了有力的结论,社会不仅要一个人屈从于它的意志,而且这种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一个人只能通过死才能逃脱它。无疑,裘德就是这样一个悲情的人物,事业失败,爱情陷入绝境,社会遗弃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摧残着他那逐渐脆弱的心灵。他的无助、孤独、绝望最终扼杀了他。他是可怜的,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也是这样被忽视的。如果社会给予了他丝毫的关注,那么凭借裘德学习的韧性,刻苦的程度以及渴望成功的态度,他会实现他的理想——去基督寺圆他的大学梦。裘德的死带给了我们诸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吴雪玉.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女勇士》[J].海外英语,2015,(9):34.

[2]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刘荣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04.

猜你喜欢

无名的裘德裘德洛特
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赋能“中巴经济走廊”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苏州高洛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无名的裘德》人物形象分析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基因决定论”思想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无名的裘德》
解读哈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