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分析
2015-05-09石彦芳
石彦芳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分析
石彦芳
目的 根据先天性巨结肠(HD)及其同源病(HAD)根治术治疗前后的小肠结肠炎(HAEC)发病情况, 探讨导致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原因。方法 55例HD和40例HAD患者病例, 均行根治术。将HD患者分为A1组和A2组, 分别为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和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同样相对应将HAD患者分为B1组和B2组。分析比较这四个小组术前、术后的小肠结肠炎发病情况, 探讨引发术后HAEC的相关因素。结果 HD组术前发生HAEC 7例(12.7%), HAD组术前发生HAEC 8例(20.0%);四组术后共发生HAEC 28例, 其中10例是术前发生HAEC的患者。55例HD患者术后发生HAEC 11例(20.0%), 40例HAD患者术后发生HAEC 13例(3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术后HAEC发生率30.0%明显高于A1组14.2%;B1的术后HAEC发病率33.3%高于B2组31.6%,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和治疗前的小肠结肠炎都是导致行根治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根治术;小肠结肠炎
先天性巨结肠(HD)及其同源病(HAD)是小儿先天性的肠道畸形症之一。小肠结肠炎(HAEC)作为一种机理尚不明确的获得性疾病, 是该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1]。本研究为分析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与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性, 整理近年来本院相关病例,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2012年行一期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HD及HAD患者病例95例, 包括HD患者55例, HAD患者40例, 平均年龄1.6岁。将HD患者分为A1组和A2组, 分别为行左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和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同样将HAD患者分为B1组和B2组。肠管断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Soave吻合术或者心形吻合术。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分别统计A1、A2、B1、B2这四组患者术前术后HAEC的发生情况, 且详细记录。出院后, 对各患者进行1~2年的跟踪回访。根据研究数据, 分析HD组与HAD组组间根治术前、后HAEC的发病情况和差异, HD组与HAD组组内HAEC的发病情况和差异以及术前HAEC对术后HAEC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同源病HAEC发生情况 HD组术前发生HAEC 7例(12.7%), 无HAEC 48例, HAD组术前发生HAEC 8例(20.0%), 无HAEC 32例。
2.2 术前HAEC 与HD、HAD对术后HAEC发生的影响 术前发生的15例HAEC患者经清洗消炎等对症处理后, 行根治术。术后共发生HAEC 24例, 其中10例是术前曾发生HAEC的患者。表明术前HAEC 对术后HAEC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P<0.05)。具体见表1。
2.3 不同切除范围对HAEC发生率比较 A1、A2两组相比,行全切术组的A2组在术后HAEC发生率明显高于A1组;B1、B2两组相比, B1组的术后HAEC发病率高于A2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1 术前HAEC和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同源病对术后HAEC发病情况(n)
表2 各组根治术前后HAEC发病情况[n (%)]
3 讨论
先天性HD和HAD是小儿先天性的肠道畸形症之一。这类疾病患者的肠段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 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发生持续痉挛, 粪便淤滞在结肠近端造成持续刺激, 使该段肠管肥厚、扩张[2]。大多数患儿表现为出生后48 h内无胎便, 经过灌肠、缓泻等对症治疗,症状可临时缓解。但过后常伴有顽固性便秘, 患儿食欲不振,加上肠道营养吸收不良等引起贫血等症状。先天性HD和HAD可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 慢性便秘, 急性小肠结肠炎,甚至肠穿孔引起继发感染, 严重还可导致患儿死亡[3]。在该病的治疗上, 对新生儿和病变肠段较短的患者可采用保等渗盐水灌肠, 进行扩肛和应用缓泻药等守治疗, 排出淤积在结肠内的粪便。一般建议采用根治术, 根治术适用于除新生儿外的所有患者。值得注意的是, 术前应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检查, 治疗术前的小肠结肠炎等急性症状, 静脉补液,以调节患儿水、电解质平衡, 待患者身体情况适宜手术时,进行根治术。
目前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机理虽然尚未巨明确, 但小肠结肠炎是巨结肠症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这与肠壁循环不良有关[4]。本项研究结果显示, 术前的HAEC是导致术后HAEC的重要因素之一, 术前的HAEC、HD、HAD都是引发术后HAEC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结果也与国内很多报道结果相符。
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新生儿中的早产儿, 经高营养喂养后易发病。巨结肠症导致的肠道缺血, 继而引发破损导致肠道细菌的感染。当幼儿开始进行肠道营养, 食物就为肠道菌群的繁殖提供了物质条件, 从而加深炎症程度。细菌渗透肠壁产气, 在X线上可观察到特征性的肠壁积气。随着病变的进展, 气体逐渐进入门静脉可最终可累及整层肠壁, 发生坏死、穿孔、腹膜炎、败血症和死亡。一般认为, 对患病幼儿进行全肠道外营养, 在数周内缓慢增加肠道喂养, 可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生率。
[1] 吴晓娟,魏明发,冯杰雄.先天性巨结肠并发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8, 29(3):184-186.
[2] 郑辉明,向磊,李宁,等.SOX10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1, 32(2):93-97.
[3] 王果,冯杰雄.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
[4] 郑植,朱天琦,吴晓娟,等.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188例分析.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4, 13(1):16-1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3.025
2014-09-05]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