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以芜湖市为例

2015-05-09胡明慧刘金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芜湖市委组织部安徽芜湖241011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芜湖市芜湖人才

胡明慧刘金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市委组织部,安徽芜湖 241011)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芜湖市为例

胡明慧刘金峰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芜湖市委组织部,安徽芜湖241011)

[摘要]近年来芜湖市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存在三点明显不足,即:宏观环境需要改善,政策措施亟需改进,体制机制仍需优化。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即要不断改善宏观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让高层次人才潜心创新创业;要积极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问题对策探讨芜湖市

*本文系安徽省委组织部2014年重点调研课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一、芜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和安徽省的次中心城市,近年来,芜湖市以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高端引领带动作用,注重资助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注重推广引进国外人才智力,注重人才引进培育载体建设,注重优化人才服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全市现拥有各类人才62万余人,中高级人才近8万人。截至目前,共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0人,省“百人计划”10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10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1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创新人才奖4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85人,为芜湖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但是,要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推动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特别是要重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尽管芜湖市在人才队伍建设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还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宏观环境需要改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意识未能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驱动,在不少地方和单位,“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工作还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少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四个尊重”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培养、团结、用好、服务高层次人才。二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环境没有完全建立。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市场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在唱主角,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人才配置模式和机制没有真正市场化,“计划”的色彩较浓。三是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够完善。当前,政产学研四个主体联系不够紧密,在沟通协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激励经营者和技术创新者原动力的分配机制和政策环境还不够优化。

(二)政策措施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高层次人才认定上缺乏统一尺度和标准。一些单位在引进工作中对高层次人才的认识比较模糊,过多地将学历、学位当作人才引进的标准,片面地将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等同于高层次;同时片面追求引进高学历、高学位人才的数量,忽略了引进人才的质量。二是与发达地区政策措施趋同,缺乏政策优势。根据芜湖与苏州、无锡、杭州3市的相关政策的对比,可以发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大多包括基本物质待遇、住房资助、户籍政策、亲属社会福利政策、科研资金和税收政策优惠等。在政策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更胜一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高层次人才外流约50—100人左右,流失的高层次人才多为单位骨干,这些高层次人才外流对单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少数关键人物的流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三是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倾向。芜湖市虽然提出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采取培育与引入并重的方针,但是从具体操作来看,重点往往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上,对本地现有高层次人才有所忽视,“招来女婿气跑儿子”的现象并不少见。同时,芜湖缺乏全国知名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的类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体制机制仍需优化。一是“选才荐才揽才”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待改进。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工作体制还不够优化,有关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才国际化水准相对不高,高层次外国专家的引进成效不够大,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亟待提高。二是“引才留才聚才”的平台、载体和相关制度还有待提升。从高层次人才的分布看,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在企业从事科研和技术创新的人才较少。特别是芜湖市急需紧缺的人才,如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人才。调查显示,芜湖市在未来六年以上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总量为8000多人(见下表)。此外,目前尚无院士在芜长期工作,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仅有10人,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高层次人才都与合肥市差距较大。三是“识才育才用才”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有待创新,人才工作的基础不够扎实,人才统计、人才库建设还不够规范,人才资金多头管理和资源分散仍然是束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羁绊。

芜湖市未来六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表

二、芜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不断改善宏观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1.切实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明确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强化服务发展取向。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加协调”的思想,紧紧围绕芜湖市的城市定位(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及更加开放的经济文化强市,最为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全省双核心城市之一)、城市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产业兴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和产业发展重点(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修理及配套设备、造船及船用配套设备8大产业集群,以及机器人、新型显示两大新兴产业),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优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人才优先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及时编制科学的人才队伍规划,当务之急是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据《芜湖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好《芜湖市“十三五”人才规划》,以及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专项人才规划,重点体现向科技原创性人才、高层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紧缺人才的政策倾斜,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政策和工作部署中,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提升整体开发水平。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先导,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2.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高层次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上,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政府要协助企业开展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建立芜湖高层次人才工作网站、举办高层次人才推介会和招聘会等方面积极参与,做好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二是整合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解决当前人才市场分割、功能单一问题,使现有各类人才市场实现联网互通,重点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市场、高技能人才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建设,制定人才中介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促进人才中介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拓展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和范围,有效探索人才测评、薪酬设计、人才派遣、管理咨询、高级人才搜寻等服务项目。

三是完善税收、奖励政策,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支持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

四是制定招才引智工作奖励办法,既通过市场之手调动猎头公司和人才中介组织的力量引进人才,同时又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高层次人才工作。

3.优化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社会环境,形成“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

一是各级党政领导要率先垂范。做到重大事项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推动落实。认真做好联系专家工作,通过登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经常与专家学者沟通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

二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工具,广泛宣传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典型事例,强化舆论引导,让尊重人才成为普遍共识。

三是定期开展优秀人才评比表彰活动,使人才在其岗位上能够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给予人才相应的政治待遇,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增强其政治荣誉感,让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

四是加快改善主城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的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交通就医等条件,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法制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发展环境、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五是突出个性化服务,对于个性鲜明的奇才怪才,要善于包容,用其所长,对于特殊人才在引进等方面可以实行“一人一议”、“一人一策”。同时,充分发挥专家联谊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为高层次人才之间搭建交友平台,并增进他们与相关组织部、人社局、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等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让高层次人才潜心创新创业

1.合理界定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条件和范围,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评价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芜湖市关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芜湖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等文件。明确具有芜湖特色的高层次人才界定标准或认定条件和范围。明确凡是国家和安徽省认定的高层次人才,通过组织人事部门的审查都予以认可,无需再次进行重复认定。同时,围绕芜湖城市发展目标,按行业领域制定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条件和范围。在注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接受本地现有高层次人才的申报和认定,并在购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

二是建立定期的工作成果汇报检查制度和阶段性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对已经引进的人才,要以引进的预期目标为标准,与其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做比较,按照其完成程度发放高层次人才的补贴资金。通过定期的阶段性成果检查,完善对人才的考查和评价,对于完成度好、成果显著的项目和个人要奖励和表彰。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多次阶段性人才考核结果不理想,没有取得预期引入效果,不能很好地融入用人单位发挥作用的人才,探索建立引进人才的退出制度。经部门评估后,凡阶段性考核不合格的个人应将已获得的科研经费、生活补贴等资助,在扣除前期必要的支出后,予以返还。同时,据此建立高层次人才的诚信档案。

2.不断健全服务保障政策,体现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地方优势

一是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让人才能够合理实现增值与回报。制定适合芜湖实际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相关措施,完善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二是改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简化企业入驻各孵化器、孵化基地、创业园等手续;对于科技人才及大学生创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加强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减免额度。

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政府信用担保、担保机构集中担保等措施,加大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个人信用评价管理机制,降低个人贷款门槛;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并向科技型企业倾斜。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地求全面求先进,追求信息化软件和平台建设的一步到位,往往造成资金成本的加大和开发时间的过长,也因此延误信息化推进进程。

四是优化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人才队伍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户籍、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五是在发展性政策下功夫。在奖励性政策和保障性政策各地趋同的情况下,发展性政策有较大创新空间,在创新发展性政策上体现芜湖特色和地方优势。如,可从保护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的合法性权益入手,对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重点设计;针对创新创新人才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性政策支持,对创新人才可在已有的职称评定特殊政策之外,在团队建设、产学研结合以及项目管理自主性方面有所创新,对创业人才要在抓好创业服务特别是创业初期服务的同时,重点从投融资和项目资助方面下功夫。

3.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手都要硬,注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芜湖市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必须重视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一是加大财政在人才培训上的支出,提高对企业在人才培训上财政的支持力度。对于企业自主开展的高水平的人才培训活动可给予资金上的补贴。鼓励和组织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行业论坛、年会、人才培训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引进知名培训机构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培训活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将企业所需的技术“送教下厂”。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重要作用。“大手笔”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来芜落户、设立分校和合作办学,在加强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选定若干个“985”或“211”高校作为目标院校探索设立芜湖校区或分校的可行性;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支持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驻芜高校参与我市重点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大对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中医药高专、芜湖技师学院等市属高校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投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它们合并或单独成立应用类本科院校——芜湖应用技术学院,加强与芜湖市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的建设。鼓励驻芜高校和市属高校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作用。按照芜湖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学科布局、设置专业以及开发课程体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三)要积极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1.完善党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的组织体系,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力量的配置。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组织部门要积极探索履行规划制定、政策研究、综合协调、优化环境、提供服务、督促检查6个方面工作职责的办法,指导人社、教育、科技、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分别做好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队伍建设。

二是建立涵盖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全过程的各项制度,包括分析决策、制定年度计划、任务分解、明确招才引智目标、联系沟通、评价认定、办理引进手续、后续服务等八个主要环节的一整套规范化工作制度。在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主体上建立权责明确、跟踪问效、考核奖励等制度,使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三是启动实施有芜湖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才工程或项目,诸如“鸠兹人才计划”、“金孔雀计划”、“芜湖百人计划”等,继续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5111”产业创新团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皖江医疗卫生中心人才保障工程、教育名师培养工程、“金蓝领”培训工程等,既注意人才工程的创新性,也关注其持续性以及各项人才工程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度。四是加大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综合运用智力引进、项目引进、专利技术引进、团队引进、产业聚才、核心人才带动引才等方式,建立符合高层次留学人才特点的引才机制。整合和完善新的海外人才引进机构,在“芜湖外国专家局”基础上建立“芜湖市外国移民局”,统揽芜湖市海外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

2.加强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平台机制建设

一是以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建好园区平台。突出创新驱动、产业引领、项目高端、环保生态和综合效益,着力打造软件、特种显示、特种电缆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快产业聚集,发展高新技术,建设创新体系,做强优势产业,以产业聚集促进人才集聚。

二是建好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做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采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合作开发、共同开展重大项目研究等形式,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坚持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互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对于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根据评估情况,予以100—200万的一次性资助。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人才向一线流动,向企业集聚,对于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给予200—300万的一次性奖励。

三是建好创业发展平台。以芜湖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重点,注意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芜创新创业。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人才创业提供招聘补贴、知识产权申报等多项服务,形成企业“初创—发展—壮大”全程孵化载体链条。

3.完善人才工作基础机制

一是强化人才工作考核。人才强市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五个力”上,即人才综合实力、科技人才创新力、技能人才竞争力、人才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上,上述指标可以进行量化。为科学反映每年度人才工作的效果,要对上述相关指标进行细化和调整,既要反映人才的存量,更要反映增量,包括人才结构的优化、效能等,作为县处级领导班子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立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地方财政按照每年递增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要求,不断增强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对人才投入资金进行跟踪评估,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扎实开展年度人才统计工作,可委托统计部门或城调部门进行,定期发布全市人才工作报告,重点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和开发目录定期公告,让人才及时了解需求状况。与此项工作相关的是要推进三类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明确人才工作家底。一类是已有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其中包括在芜或到芜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二类是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库,其中包括当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中长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三类是芜湖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搜集整理芜湖籍贯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使他们更加支持家乡建设。

责任编辑:马俊

作者简介:胡明慧,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刘金峰,芜湖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收稿日期:2014—12—10

猜你喜欢

芜湖市芜湖人才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人才云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