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外周血象变化特点
2015-05-08王明慧高英伟
王明慧,严 梓,高英伟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儿科,上海 201805)
幼儿急疹的外周血象变化特点
王明慧,严 梓,高英伟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儿科,上海 201805)
目的 总结幼儿急疹外周血象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出疹前后有血常规记录的幼儿急疹患儿的资料,比较出疹前和发疹期的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结果 60例患儿出疹前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数大多低于正常;出疹后白细胞数略有回升,但中性粒细胞数下降明显,绝对值大于1.0×109L-1者很少, 出疹前后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在出疹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幼儿急疹出疹前后,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下降与病毒感染致机体出现抗病原过程的免疫反应有直接关系,属于一种保护性机制,区别于一般小儿发热,预后良好。
幼儿急疹;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型热病之一,是一种以高热、皮疹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 幼儿急疹也是引起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 临床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中幼儿急疹的比例可高达15.9%[1],只要治疗及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例出疹前后有血常规记录的幼儿急疹患儿的资料,比较出疹前和发疹期的外周血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儿科门诊收治60例幼儿急疹患儿,出疹前后均有血常规检查记录,均为典型病例,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男女各30例,年龄3.5~6个月 29例,7~12个月 22例,1~2岁9例。
1.2 方法
收集出疹前和发疹期的血常规记录,比较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儿出疹前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数大多低于正常;出疹后白细胞数略有回升,但中性粒细胞数下降明显,绝对值大于1.0×109L-1者很少,出疹前后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性粒细胞在出疹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60例患儿出疹前后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比较
表1 60例患儿出疹前后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比较
时间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出疹前5.93±2.522.88±1.58出疹后6.74±1.910.86±0.30t0.238.31P>0.05<0.01
3 讨论
幼儿急疹在儿科临床工作中较常见,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婴幼儿发热3~4 d,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区别于其他出疹性疾病为特征[3]。同时与一般高热患儿不同,该病患儿病程中情绪好,能逗笑,也是其特点之一。但是,儿童由于自身防御系统不完全发育,对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较弱,大部分急疹患儿常是因为季节变化或者是卫生条件不好所导致的,所以要注意季节变化、生理卫生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婴幼儿相较于成年人细胞外体液更为丰富,且不能自主摄入外界水分,出疹后发热易并发其他疾病,要引起医护人员及家属的重视。儿童由于自身不能自主表达情绪,因此如果出现小儿发热的情况,应该考虑是出疹所致,家长应该带着小孩去正规医院儿科就诊,以防止小诊所或者自己乱给小孩服用药物,因为小儿自身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不正规使用药物极易导致患儿出现免疫系统损害,患儿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出现生长发育缓慢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情况[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幼儿急疹外周血象变化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患儿血象变化发现,幼儿急疹外周血象具有以下特点: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幼儿急疹患儿出疹前后中性粒细胞有明显下降,出疹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大多低于1.0×109L-1,而白细胞总数因为淋巴细胞的增多,并无下降,并见略有上升,故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特点可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而临床医生掌握了幼儿急疹这些特点后,对临床指导用药大有帮助。同时,对临床工作中以腹泻症状明显的患儿或者叠加感染的发热患儿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关于幼儿急疹血象变化的机制,蒋红等[5]分析了331例小儿的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资料,发现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有4种类型:1)大部分病例淋巴比率增高,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2)白细胞数尚在正常范围,但由于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升高,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3)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正常范围,但白细胞总数降低,最终中性粒细胞数下降,这种白细胞总数的减少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时减少引起的;4)白细胞总数减少,但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淋巴细胞比率下降,中性粒细胞数正常,这种情况所占比例较小,考虑可能合并了细菌感染。结合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幼儿急疹血象变化的特点符合上述前两种情况,而这一外周血象特点的变化也提示以下两种可能:一是病毒直接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祖细胞或血循环中的粒细胞;或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了淋巴细胞增生。后者是机体对抗病原体过程中的一种免疫反应,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并非病情严重的表现,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幼儿急疹较一般小儿发热预后更好的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幼儿急疹出疹前后,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下降与病毒感染致机体出现抗病原过程的免疫反应有直接关系,属于一种保护性机制,区别于一般小儿发热,预后良好。
[1] 姚梦霖,杨跃萍,邹新英,等.幼儿急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动态变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32-33.
[2] 李其,高红英.小儿感染性疾病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3(3):79-81.[3] 刘军连,徐志凯,闫庆国,等.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19(6):565-566.
[4] 张礼夏.中药与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比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10-411.
[5] 蒋红,杨迎,何进,等.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31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22-24.
(责任编辑:罗芳)
2014-07-03
R725.1
A
1009-8194(2015)01-0075-02
10.13764/j.cnki.lcsy.2015.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