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武汉航空物流发展研究

2015-05-08

物流技术 2015年8期
关键词:航空港临空机场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快,传统的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的需求;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来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航空经济应运而生。而以机场为依托,以高附加值产业为支撑,将货物的运输、存储、包装、流通加工、分拣、信息化处理、通关、商检等供应链多功能要素相融合的航空物流随之产生。当前航空物流业在国际上处于非常迅猛的发展阶段,货运量大幅增加,现在世界贸易额的40%是通过航空运输来实现的。中国航空货邮总量占全球的1/7左右,航空经济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高,参与全球贸易的份额越来越多,这预示着我国在航空运输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全球区域产业转移加快,大量先进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些变化也必然引起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增长。

武汉航空港的建设是推进湖北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提升武汉航空基础设施水平、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迫切需求。虽然航空港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SWOT方法对武汉航空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武汉航空港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 区位、交通优势。武汉市位于我国中部的核心地带,是连接全国的枢纽城市,九省通衢,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为物流集疏运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水运条件便利,港口、码头众多。2014年9月,武汉市被国务院确立为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京广、沪汉蓉等全国性铁路经过武汉,连接全国的铁路网基本建成;湖北省积极推进“1+8”城市圈建设,促进资源的互补,武汉市已与其余8城市开通了城铁,其中武汉天河机场—孝感的地铁只需30min即可到达,加快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武汉市正积极修建绕城高速公路,对缩短城际运输空间、提高物流运输速率、拉动现有公路网的升级、改善武汉市交通状况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武汉天河机场拥有19条国际航线、184条国内航线,通达国内城市和地区76个、通航国家和地区9个,每周进出航班达2 300余班。作为天河机场直接腹地的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商业重镇—汉口,北临府河,南抵长江、汉江,区内拥有36km的汉江航道和舵落口、青锋港两个重要港口;沪渝高铁、武广高铁、沪蓉高速、京港澳高速、兰杭高速及107国道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区内公路总里程达1 214km。

2.1.2 产业集群优势。武汉高附加值产业的产值见表1。

由表1可见,第三产业及高附加值制造业的产值非常大,而且同比增速幅度非常快,电子、生物医药等体积小、重量轻、附加值高且对于运输速度要求高的产业增速超过了20%,航空运输货源比较充足。东湖高新开发区是我国国家级的高新开发区,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高新开发区,各种高附加值、需快速流转的高新产业聚集,尤其武汉光谷产业园区是我国仅次于中关村的第二大高新产业园区。同时,武汉临空区位于武汉市郊的黄陂区,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满足了航空物流建立货运仓库、配送中心,实现货物加工等供应链一体化操作的需要。据统计,空港园区60%的企业以高科技含量产品为主打,威新能源、新华光硅晶显示科技、武汉爱帝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投产、在建。京东、苏宁、当当、亚马逊、顺丰等电商和物流巨头纷纷在该区建立仓库,其中南航占地面积超过2 000亩,计划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空港物流基地。

表1 武汉市高附加值产业的产值

2.1.3 机场设施优势。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定位的“全国重要的枢纽机场”,同时也是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枢纽机场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机场设施完备。同时,天河机场是中国邮政航空全国两个辅助中心之一(另一个为上海),武汉市现已建成的航空站楼面积超过36万m2,2016年,机场第三期建设的总面积37万m2的第三航站楼也将建成,三期工程竣工后,武汉机场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个航空枢纽。武汉盘龙航空城规划总面积13 000亩,投资465亿元,是武汉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和友和道通航空公司将进驻。盘龙航空城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副中心。

2.1.4 港区联动。东西湖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地区首个保税园区,位于开发区核心区的保税物流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首个保税物流中心,该中心进出口业务、货运量一直稳居全国各保税物流中心前列。辖区内注册经营的物流企业已达1 600多家,从业人数近3万,包括DHL、美国安博、顺丰速递、德邦物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以亚马逊、苏宁易购等为龙头,也吸引了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正形成一个巨型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该中心形成了电子商务与快递、现代物流区域总部、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四大版块。

2012年,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和天河机场实行“港区联动”,将空港物流的功能延伸到保税区,实现货物快速通关过港。“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也正有序推进,有望获批。同时,东西湖保税区启动临空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将全区所有可开发地区全部纳入临空经济区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 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机构。武汉航空港区分别隶属于武汉东西湖区、黄陂区和孝感市孝南区,造成了两市三区的局面,各区没有统一的管辖机构,各区为了发展自己的空港物流,存在重复建设、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武汉天河机场虽建立时间已久,但政府部门管理模式依旧没有改变,没有实现管理的专业化,运行效率低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构不健全、产业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不明确、招商引资政策不协调、相关规划衔接度差、重要基础设施亟需充分对接和加快建设。虽然有产业依托和政策扶持,但2011年10月之前,天河机场货运吞吐量甚至出现负增长。

2.2.2 缺乏专业化的设施,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现代化航空物流集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信息处理、商检、通关等供应链流程于一体,而天河机场存在明显的“重客轻货”现象。航空物流主要功能还局限于运输方面,缺乏专业化的物流供应链设施,导致很多企业舍弃航空物流运输,致使在货物运输量和货运周转量方面,空运在所有运输中占的比例极低,空运发展缓慢、增长率低。机场缺乏专业化的货运飞机,货物的运输局限于客机仓载货物,机场并没有专业化的货运跑道。

2.2.3 缺乏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目前,作为枢纽的天河机场依然处于单体独立扩张状态,单体枢纽设施规模较完善,但同武汉铁路站等枢纽之间的垂直合作能力偏弱,并没有将航空、铁路、公路长途客运、地铁、城市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整合为一体,没有发挥枢纽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例如,通往天河机场的高速公路线路单一,且收费价格奇高,在无形中削弱了各枢纽之间的联系。

2.2.4 信息一体化程度偏弱。航空物流涉及政府、机场、航空公司、航空货代、客户之间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准确、协同、快速、高效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有一个集体性的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对接。目前,各航空公司、航空货代公司的信息系统彼此独立、标准不一,相互之间不能兼容,没有统一的平台,物流业务价格不透明,货主无法直接通过系统查询航线、航班、舱位、价格等信息,办理业务时,与海关、商检等系统无法有效衔接,降低了通关效率,制约了航空物流的发展。

2.2.5 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武汉航空港的物流管理人员大多是从政府部门直接转化而来的,专业物流人员极其缺乏,尤其缺少既熟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又熟悉航空物流、法律、工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武汉市的高校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并不多,而且高校物流课程并不注重航空物流,主要集中在一般物流、陆运企业物流和海运物流的讲授,高素质的航空物流人才十分稀缺。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政策支持。武汉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临空经济区作为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并通过了《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天河机场,全面建设“临空新城”。2013年5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湖北省首个发展临空经济的国家级功能区;同时,东西湖临空经济区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设计机构,编制《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暨东西湖区总体规划》、《东西湖区临空经济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推动武汉航空物流的发展。

2.3.2 国家航空业战略布局调整。中央决定将国家航空运输业的布局进行深度调整,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变成国际航空枢纽,将其门户机场功能、中转功能划出去。武汉天河机场作为中部地区主要机场,具有天然优势,它属于内陆腹地,处于航线网络中心的位置,空域条件比较好,便于接入航路,适宜衔接东西南北的航线,开展联程联运,且具备绕航率低、经停、中转率比较高等优势。

2.3.3 行业发展趋势良好。随着全球贸易的增多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时间竞争愈发重视,医药、电子、精密仪器、甚至生鲜等高附加值行业纷纷选择航空物流。联邦快递入驻孟菲斯机场,使其成为了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汉莎货运入驻法兰克福机场使其成为欧洲最繁忙的航空货运枢纽;在我国,顺丰快递在首都机场建立货运飞机运营点,发展航空货运、转运业务。据统计,天河航空物流货运量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2.4 面临的威胁(Threats)

2.4.1 多地航空港的崛起。目前全国57个城市依托50个机场,规划了58个临空经济区;天河机场的货运吞吐量位列全国的第17位,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机场。天河机场缺乏基地型航空公司的入驻,而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分别有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三大航空集团公司的总部入驻;同时,首都机场、浦东机场和白云机场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强势经济圈,货源丰富,相比之下,武汉经济圈还比较弱小。由表2可知,中部地区主要城市中,天河机场所依托的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工业最发达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机场无论在货运吞吐量还是客运吞吐量上都不占优势;在武汉“大临空”经济板块产业城规划之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已于2013年3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根据“边申报、边建设、边招商”的总体思路,湖南省政府申请设立长沙临空综合保税区的请示报告,已获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在湖北省内,宜昌、襄阳等机场纷纷出台政策,加强航空物流的竞争。

表2 中部主要机场比较

2.4.2 其他运输方式能力的增强。速度快、时间短是航空物流的最大优势,但易受天气影响、价格高却是其劣势,而铁路运费低、受天气的影响较小。随着铁路网的修建,铁路运输的不断提速和货运手续简化以及全国性的高速公路全面修建,航空物流的优势逐渐消失。武汉市已开通19条高铁,12条正在修建中,形成1h覆盖湖北、2h覆盖华中、4h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铁路网。武汉市开通了武汉至捷克的“汉新欧”国际铁路,经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到达新疆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捷克梅林克帕尔杜比采,专列已实现了常态化运营,使武汉到欧洲的货运价格大大降低,富士康等企业纷纷放弃航空运输,选择使用铁路,给天河空港物流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挑战。

3 武汉航空物流的发展对策

3.1 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临空区必须改变原来“两市三区”的分割局面,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相互竞争,实行临空开发区与行政区“区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临空管理机构,对整个临空经济区的航空、物流、产业、交通、城市、资源、环保、财税、社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布局、项目引进应以符合武汉天河机场总体规划为前提,避免造成经济建设与机场运行安全的矛盾。成立开发区招商局,形成统筹协调、分工明确的招商工作机制和功能分区、产业分类的项目落户协调机制。组建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参股的投融资体制,推动区、港、企联动等方面创造出统筹、协同的新优势。

3.2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航空物流产业

出台航空港物流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海关、商检、银行、税务、财政、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做到着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和航空周边产业等向天河航空港区聚集,依靠航空物流货源充足和聚集的低成本效益促进航空物流的高效运作,进而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临空产业区,形成航空产业良性循环。吸引大型航空公司在武汉设立基地,借助基地航空公司带来更多的运输量和中转量。吸引大型物流运营公司进驻武汉航空港,提高国内外全货运航线数量,以高效、快速的运达更多地区。

3.3 突出自身特色,谨防千篇一律

要根据机场吞吐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配套的市场容量,因地制宜,跟本地经济发展条件吻合,使临空区经济发展更具特色化,而非千篇一律、重复性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应定位为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华中地区核心增长极;重点打造综合保税、航空服务、物流商贸、临空高新技术、国际商务等功能。武汉空港物流应重点发展特色产品物流、航空快递物流和国际中转物流等产业,形成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优先发展航空货运,加快发展与航空物流相关联的后勤服务、货运服务、航空运营机构等。

3.4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和供应链一体化

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完善航空物流信息化平台,促进空港平台内部数据的交换和处理,使货主、货代、机场货站、航空公司等空港物流参与者的信息数据更透明,且与航空物流企业、货主、海关、税务、商检、陆空联运服务企业实现信息对接和整合,企业可以借助平台完成舱位预订、价格查询等,实现缴纳税费、口岸报关等功能。加强航空港区内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临空产业链和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以发展的眼光建立高科技的现代化仓储中心、自动化的货物处理中心和快件处理中心等硬件设施,高效地进行货物集散处理,降低出错率,提高作业效率。

3.5 建立战略联盟,完善周边设施

武汉航空港应积极参与到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大潮中,与其他航空港,尤其是中部地区郑州、长沙等大型航空港建立物流协会,制定合理的区域性运输政策,成立相应的协调机制,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要同国内和国际机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机场之间的业务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快空港与周边地区交通系统建设,推进航空港区与市中心及主要工业开发区的交通建设,尤其是推进建设航空港区到东西湖核心区的快速通道,加强机场、码头、站场、口岸及其集疏运系统建设,提高进出机场通道的系统效率,推动航空与陆运的有效融合,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发散式的集疏系统,提高空港物流聚散的效率和能力。

3.6 加强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一方面,要吸引国际航空物流专业人才来武汉发展,传授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实行校企合作,鼓励学校派遣教师到航空港实际考察,并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进行业务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校开设航空物流专业,培养航空港需要的人才,同时鼓励企业派遣员工到学校学习,完善员工的业务知识,培养适应航空物流的多面性人才。

4 结束语

推广航空物流运作模式,构建完善的航空港物流网络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促使武汉航空港成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航空枢纽,提高武汉市对外物流活动的效率,从而加快武汉市建设成为辐射全国、联接世界的航空物流中心。

[1]刘建伟.重庆机场建设西部航空物流枢纽的探讨[J].空运商务,2014,(1):42-44.

[2]刘杰,王凌峰.上海自贸区建设下如何构建航空物流[J].中国检验检疫,2014,(1):47-48.

[3]郁寅华.如何拓展航空物流新局面[J].东方企业文化,2014,(3):329-330.

[4]石学刚,苗田丰.临空经济区航空物流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14,(11):221-224.

[5]新华.天津打造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J].纺织服装周刊,2014,(30):77-78.

[6]高明远,王蒙燕.郑州航空港航空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5,(1):89-92.

[7]刘嫣.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80-281.

[8]李爱国,丁建立,王静.我国航空物流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空运商务,2015,(2):40-44.

[9]汪娅.航空物流供应链供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5,(3):238-240.

[10]胡杰,蒋婷婷,胡连桃.基于信息技术的航空备件物流配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6):68-70.

猜你喜欢

航空港临空机场
机场罢工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航Sir带你逛机场——东京国际机场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郑州航空物资流发展困境剖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