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膈下逐瘀汤的干预作用
2015-05-08杨银花王佳宁韩雪石安华谭丽萍陈文慧
杨银花 王佳宁 韩雪 石安华 姚 政 谭丽萍 马 洁 殷 华 贾 勇 陈文慧
·实验研究·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膈下逐瘀汤的干预作用
杨银花 王佳宁 韩雪 石安华 姚 政 谭丽萍 马 洁 殷 华 贾 勇 陈文慧
目的 探讨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法制备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20只、模型组(B组)20只、膈下逐瘀汤组(C组)10只、阿司匹林组(D组)10只。B组、C组、D组给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 2%胆固醇)持续喂养12周, A组20只给予基础饲料喂养。8周末开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C组、D组分别给予膈下逐瘀汤、肠溶阿司匹林灌胃。分别于造模第6、12周末测定大鼠肝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6周, B组大鼠肝脂比A组显著升高(P<0.01),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正常组升高;第12周末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A组升高(P>0.01), 肝脂升高更明显;12周末膈下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肝脂比B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6周能复制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随着脂肪肝病程进展, 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升高趋势, 膈下逐瘀汤对升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作用。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液流变学;膈下逐瘀汤;干预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 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 NAFL已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1]。本实验通过复制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观察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 采并用“以方测证”手段, 观察活血化瘀方剂膈下逐瘀汤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干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雄性SD大鼠60只, 清洁级, 体重(150±10)g,昆明医科大学实物中心提供, 生产许可证号:SCXK(滇)11-0004(5939180), 饲养于云南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室温适应性饲养l周后用于实验。
1.2 实验 药物膈下逐瘀汤药材购自云南省中医医院, 肠溶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批号:J0080078)。
1.3 试剂及仪器 10%中性福尔马林:云南中医学院病理实验室配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赛科希德SA-6000全自动血流变仪(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4 方法
1.4.1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制备: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20只、模型组(B组)20只、膈下逐瘀汤组(C组)10只、阿司匹林组(D组)10只。B组、C组、D组给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喂养大鼠持续12周, A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从第8周末开始B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C组、D组分别给予膈下逐瘀汤、阿司匹林灌胃。
1.4.2 标本的制备 6周末从A组及B组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 12周末剩余A组、B组大鼠及C组、D组大鼠麻醉剖杀取血, 处死后迅速取肝脏。肝左叶存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用于病理切片, 肝右叶冻存用于制备肝匀浆测肝脂。
1.4.3 观察指标及测定 一般观测指标包括观察大鼠每日进食、饮水量、大小便、体重;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肝组织匀浆检测肝脂水平(ELISA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用方差分析, 方差不齐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前4周A组和B组大鼠进食情况正常, 第5周后B组进食量及体重增加较快, 大便稀软, 部分大鼠出现便溏。第8周末后B组体重增长放缓, 进食减少。
2.2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6周末肝脂含量变化 B组与A组比大鼠脂质显著升高(P<0.01)。见表1。
表1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6周末肝脂变化( x-±s, mmol/L)
2.3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6周末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B组与A组比较, 全血粘度(低、中)、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P<0.05)。见表2。
2.4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6周末肝脏组织病理学 B组大鼠肝细胞体积增大, 质内可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2.5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12周末肝脂含量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干预作用:B组与A组比较, 肝脂显著升高(P<0.01);与B组比较, C组、D组肝脂显著降低(P<0.01), C组比D组降低更明显(P<0.01)。见表3。
2.6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12周末血液流变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干预作用 B组与A组比较, 全血粘度(低、中、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计数升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 C组、D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4。
表2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6周末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x-±s)
表3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12周末肝脂含量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干预作用( x-±s, mmol/L)
表4 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12周末血液流变变化及膈下逐瘀汤干预作用( x-±s)
4 讨论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大多归属于“积聚”等范畴。气滞、痰阻、血瘀是其主要病理产物, 而血瘀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在血瘀证的现代研究中, 血液流变学已成为血瘀证诊断与活血化瘀研究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之一[3]。研究已证实NAFL伴随血液流变学改变, 但早期NAFL是否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 及随着病程进展血液流变学改变呈现什么样的情况, 临床及试验及动物实验报道较少。因此, 本实验以早期NAFL大鼠病程进展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为观察点。
本实验以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脂(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 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 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体积增大, 胞质内可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表明:采用高脂饲料喂养6周,可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随着造模时间延长, 模型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也有进展趋势。
造模成功后本实验采用活血化瘀经典方膈下逐瘀汤灌胃对典型病理改变的大鼠进行干预, 作为佐证实验。膈下逐瘀汤取自于王清任《医林改错》, 该方祛瘀而不伤血, 活血而不耗血[4]。本实验观察到, 应用膈下逐瘀汤干预4周后,用药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较B组明显降低, 同时肝组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较模型组大鼠显著降低, 且差异与阳性对照药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早期NAFL大鼠存在血瘀证。
[1]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进展.中华肝病杂志, 2008, 16(11):801.
[2] 李俊贤, 黄孟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7(19):3541-3542.
[3] 廖福龙, 陈可冀.活血化瘀功效的生物力药理学诠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2006, 26(10):869-870.
[4] 刘银鸿.李英杰老师膈下逐瘀汤临床应用举隅.中国中医药, 2011, 9(15):92-9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200
2014-10-27]
国家自然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160492);云南省运用基础研究“从微环境角度研究大鼠脂肪肝痰瘀的蛋白质分子基础”项目(项目编号:13FZ093);云南省运用基础研究“基于CD62p研究大鼠早期脂肪肝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项目(项目编号:11FB075)
650500 云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