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控制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

2015-05-08莫志媚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弓形后叶素双侧

莫志媚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控制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

莫志媚

目的 探讨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控制对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87例,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药物组、止血术组和止血术+垂体组, 各2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止血、营养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 药物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止血术组患者给予单纯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止血术+垂体组患者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 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出血量、手术时间、即刻止血和疗效情况。结果 药物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高于止血组, 止血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高于止血术+垂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患者即刻止血率明显低于止血组, 止血组即刻止血率明显低于止血术+垂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止血术组, 止血术组明显低于止血术+垂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提高患者止血质量和效果,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垂体后叶素;剖宫产;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手术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大量的出血可致使产妇出现器官缺血缺氧性损伤, 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1]。产后出血常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药物调节患者子宫收缩功能和凝血功能, 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手术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对子宫、盆腔血管进行处理以改善患者子宫血流状态[2]。但药物治疗起效时间较长, 长时间出血不利于产妇产后恢复, 而手术治疗易引起产妇情绪的不良波动, 不利于止血[3]。因此,为了提高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 本院通过对患者给予药物联合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 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7例本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确诊治疗的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药物组、止血术组和止血术+垂体组, 各29例。药物组:年龄24~38岁, 平均年龄(32.17±5.21)岁,孕周35~38周, 平均孕周(36.29±2.84)周, 止血术组:年龄22~39岁, 平均年龄(31.92±5.41)岁, 孕周34~39周, 平均孕周(36.12±2.88)周, 止血术+垂体组: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32.02±4.69)岁, 孕周35~39周, 平均孕周(36.55±2.91)周, 三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本院医药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三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止血、营养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 药物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 止血术组患者给予单纯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 止血术+垂体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2.1 药物治疗[4]将6 U垂体后叶素和2 ml生理盐水混合液通过子宫切口上缘进针宫肌进行注射, 无不良反应后,改用垂体后叶素6 U混合5%葡萄糖250 ml进行持续6 h的静脉滴注。

1.2.2 止血术治疗 对患者暂时性子宫切口打开, 将子宫露出腹壁切口并使子宫底部向头部轻微牵拉并显露子宫前后壁, B-Lynch缝合1号可吸收线从子宫下段由前向后进针,分别跨越子宫底部并于子宫底略前方将缝线拉紧、打结, 同法处理对侧, 同时用双手用力压迫子宫底部的打结部位, 保证缝线能充分打紧、打牢, 成功后常规缝合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统计分析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出血量、手术时间、即刻止血和疗效情况:出血量计算:其方法采用称量法、容积法、目测综合计算;即刻止血:经治疗后1~6 min内出血立刻停止为即刻止血;疗效评估:阴道流血速度≤50 ml/h, 子宫收缩, 生命体征平稳, 尿量正常为显效, 阴道流血速度≤50 ml/h, 子宫逐渐收缩, 出血症状明显缓解为有效, 阴道流血速度>50 ml/h, 子宫不收缩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资料之间对比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组、止血术组和止血术+垂体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药物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最高、止血组次之, 止血术+垂体组最低, 药物组患者即刻止血率明显低于止血组,止血组即刻止血率明显低于止血术+垂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药物组、止血术组和止血术+垂体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药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 止血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 止血术+垂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 药物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止血术组, 止血术组明显低于止血术+垂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x-±s, n(%)]

表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临床表现有阴道出血、继发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 严重时会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5]。垂体后叶素是治疗产后出血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之一, 可有效收缩血管, 改善血管内凝血功能, 达到止血效果[6]。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是一种手术止血方法,通过暂时性结扎子宫侧壁的弓形动脉和其他血管, 促使子宫体缩小、血窦受压达到止血目的[7]。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院通过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的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单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前者即刻止血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本院发现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有效弥补了单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不足, 通过垂体后叶素注射有效改善了患者子宫、阴道周围血液系统功能, 促进了血管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 增强了子宫的规律性手术, 同时配合手术对子宫侧壁弓形动脉和其他血管进行暂时性结扎, 有效阻断了弓形动脉和其他血管对出血部位的供血, 使子宫血窦受压, 且不影响对其他部位的供血, 有效减少了产妇剖宫产术中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量, 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此外, 本院还发现该手术不需下推膀胱反折腹膜、不干扰子宫切口缝合, 与药物治疗配合操作简单, 且有效提高了对产妇即刻止血率, 间接提高了对产后出血的控制作用。

综上所述,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有助于降低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利于提高止血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1] 苏银青, 梁惠中, 朱玉钊.产后出血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广州医药, 2014, 45(4):42-46.

[2] 张桂欣.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循证医学.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21):3526-3527.

[3] 廖秀媚, 杜红梅, 张云飞.15例产后出血子宫切除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14, 35(20):4462-4463.

[4] 李三群.垂体后叶素在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4):3212.

[5] 魏威.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2):234-235.

[6] 黄凤暖, 李妹燕.垂体后叶素用于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效果观察.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35(4):492-493.

[7] 陈小燕, 张龙绘, 谢漫丽.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14):2104-210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10

2014-11-17]

526300 肇庆市广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弓形后叶素双侧
2018-2019年石家庄市弓形杆菌致病基因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分析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降低弓形换位线圈换位尺寸偏差研究
奥曲肽、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较
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观察
商周弓形器略说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