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疗效观察

2015-05-06王军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洛韦拷贝数丙种球蛋白

王军红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疗效观察

王军红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 50例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 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 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 治疗5 d后, EBV-DNA拷贝数转阴率, 治疗组81.48%, 对照组65.22%,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有效率高, 值得推广。

人丙种球蛋白;小儿;小儿人类疱疹病毒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 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 主要通过飞沫、唾液等方式传播, 传染性较强, 儿童时期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感染率已达80%。病毒感染后可通过直接侵袭和免疫反应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损害, 导致发热、 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 出现异性淋巴细胞等, 多数患儿经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1], 部分可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恶性淋巴瘤等。因此对EB病毒感染患儿应早发现、早治疗, 对防治病情进展非常关键。为提高EB感染患儿治疗效果, 防止病情进展、恶化, 作者将收治的50例EB病毒感染者采取不同方案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确诊为EB病毒感染的患儿共50例, 男33例, 女17例, 年龄6个月~12岁, 入院时病程3~7 d, 主要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例, 呼吸道感染30例, 肠道感染5例, 心肌炎3例, 过敏性紫癜1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所有病例EB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阳性, EBV-DNA拷贝数阳性, 均>5.0×102/L。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27例, 男18例, 女9例;对照组23例, 男15例, 女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 每12小时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丙种球蛋白400 mg/(kg·d)连用5 d, 应用球蛋白前后均给予生理盐水50 ml冲管。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肿大的淋巴结及肝脾明显缩小, 一般情况明显好转。有效:用药5 d内体温恢复正常, 肿大的淋巴结及肝脾缩小, 一般情况好转。无效:用药5 d体温未降, 肿大的淋巴结及肝脾无缩小。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EBV-DNA拷贝数>5.0×102/L作为阳性, <5.0×102/L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 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5 d后EBV-DNA拷贝数转阴率, 治疗组81.48%, 对照组65.22%,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

表2 治疗5 d后两组EBV-DNA拷贝数转阴情况(n, %)

2.2 不良反应 丙种球蛋白为血制品输注过程会出现发热、皮疹、心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治疗组2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说明丙种球蛋白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3 讨论

EB病毒为1964年由Epstein及Barr等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群, 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 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性[2]。儿童时期, 由于皮肤黏膜发育不够成熟, 对抗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功能差, 加之免疫功能不够完善, 因此在婴幼儿时期易患EB病毒感染。EB病毒在感染细胞以后首先在B淋巴细胞内潜伏、增殖, 并通过淋巴系统及血液系统播散至全身。受累的B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活化, 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使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退化, 同时分泌产生炎性细胞因子, 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此外还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因素, 最终引起淋巴结、心、肝、肾等损害。并不造成细胞死亡或变性, 也不在感染组织器官内引起炎症反应, 而是使细胞的增殖行为发生变化, 主要的是使细胞的增生大大增强, 包括感染导致病毒核酸与细胞基因组DNA的整合,从而打乱细胞的正常基因表达;也可通过其他机制破坏细胞增殖的调控, 导致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EB病毒感染与多种临床疾病相关, 感染时症状轻重不一, 因此尽早消除体内EB病毒, 对改善EB病毒感染, 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EB病毒感染会引起一系列的自身免疫反应,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 输入机体的大量免疫球蛋白能直接起调节免疫、激活补体、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病毒的作用, 对治疗EB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如下:①结合抗原:直接与EB病毒抗原或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结合, 防止自身抗体产生, 通过免疫球蛋白G(IgG)的Fc段封闭靶细胞Fc受体, 阻断自身免疫反应和抗原刺激, 中和循环中的抗体,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免疫替代的双重作用。②活化补体:IgG抗体在与抗原特异结合后, 暴露了其

位于重链C区的补体结合位点, 使得补体C1q特异结合Fc段,进而形成C1脂酶, 触发补体的经典活化途径。③Fc受体结合介导一系列生物学功能, 如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④通过产生抗Fab段抗原的抗体, 调节免疫反应, 增强患儿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本文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5 d后EBV-DNA拷贝数转阴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更昔洛韦为核苷类似物可以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或逆转录酶的活性、终止病毒DNA链的合成, 而且能在感染的细胞内持续数天、能迅速有效地抑制病毒DNA合成的特点。但是它对正常细胞的DNA的也有抑制作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损伤程度, 缩短病毒感染病程, 同时降低更昔洛韦对正常细胞DNA的抑制作用, 早期值得应用。

本文研究发现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比单纯使用更昔洛韦存在一定优势, 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总有效率, 缩短退热时间, 尽早缓解EB病毒感染症状, 降低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4], 明显缩短病程, 提高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

[1] 胡兴文, 周小勤.儿童患者E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3):369-371.

[2] 胡亚美.褚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5.

[3] 曾春野.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分析.求医问药, 2011, 9(12):105.

[4] 黄烈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安徽医药, 2013, 17(4):6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099

2015-03-02]

271219 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洛韦拷贝数丙种球蛋白
STANDING WITH CHINA AND THE CPC
线粒体DNA拷贝数在儿童脑性瘫痪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异机制及疾病预测价值分析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胎儿染色体组拷贝数变异与产前超声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