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05邓少珍莫秀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萎缩性证型螺杆菌

邓少珍 莫秀清

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此基础之上经常会伴有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者是中度和重度的不典型增生, 此种情况一般会被认为是胃癌前的病变。幽门螺杆菌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到第一类致癌原当中, 多数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发,并且在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之下甚至会出现萎缩性胃炎和肠化, 因此幽门螺杆菌被认定为胃癌发生的初始诱发因素[1]。本文通过对2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观察, 分析其中医证型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进行探讨, 从而为该病症的临床治疗和用药提供有力的科学以及, 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12例, 所有患者均已经通过病理诊断和胃镜诊断, 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为准。212例患者中, 男124例, 女88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43.44±9.28)岁。

1.2 研究方法 对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对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 然后对各个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胃炎萎缩程度、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程度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4]。在被纳入实验前15 d内对患者进行再次检查, 以确定其诊断。全部患者年龄为18~67岁, 在患者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将其纳入研究当中。排除标准:①精神病患者;②病理诊断疑有癌变者或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③造血系统存在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合并肝肾心脑等存在疾病的患者;年龄不在18~67岁之间的患者以及正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患者。

1.3 幽门螺杆菌阳性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5]作为参照标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尿素酶实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检查以及C呼气实验, 在3项检查当中只要有一项检查为阳性则患者的幽门螺杆菌便可以诊断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分布 经过中医辨证, 其中脾胃虚弱患者为74例, 男40例, 女34例, 占全部患者比例34.91%, 该病证患者的平均年龄(42.1±8.5)岁;脾胃湿热证患者为48例,占全部患者比例22.64%,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该病证患者的平均年龄(48.36±8.71)岁;肝胃不和证患者为40例,占全部患者比例18.87%,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该病证患者平均年龄(49.24±9.20)岁;胃阴不足证患者为32例, 占全部患者比例15.09%,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该病证患者的平均年龄(49.32±8.65)岁;胃络瘀血证患者为18例, 占全部患者比例8.49%, 其中男12例, 女6例, 该病证患者的平均年龄(53.21±9.10)岁, 全部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中医证型和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 全部脾胃虚弱证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为44例, 占全部患者的59.48%;全部脾胃湿热证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为32例, 占全部患者的66.67%;全部肝胃不和证患者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为26例, 占全部患者的65.00%;全部胃阴不足证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为12例, 占全部患者的37.50%;全部胃络瘀血证中幽门螺杆菌呈阳性患者为10例, 占全部患者的55.56%。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以及脾胃湿热证, 全部212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为124例(58.49%)。

2.3 中医证型和萎缩程度之间的关系 全部证型患者中,肝胃不和证患者中出现轻度萎缩的比率要明显高过其他证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证型中中度萎缩比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证型中重度萎缩比率, 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以及脾胃湿热证均要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中医证型与肠化、异型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全部中医证型轻中度肠化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与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以及脾胃虚弱证相比轻度异型增生程度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证型中, 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证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阴不足证和肝胃不和证明显低于胃络瘀血证,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中医证型与萎缩程度之间的关系[n(%)]

表2 中医证型与肠化、异型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n(%)]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通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的一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因积累和变异之后就会导致胃癌的出现[5,6]。患者在出现慢性胃炎之后没有进行彻底的治疗, 使得慢性胃炎反复发作从而导致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该病证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并且病程长。本虚指的是脾气虚和胃阴虚, 标实指的是血瘀、湿热以及气滞, 标实的三种症状也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因所在。

在本研究当中按照中医证型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脾胃虚弱证,在全部证型当中, 患有脾胃虚弱的患者最多, 患有胃络瘀血证的患者相对来说要少一些,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阶段是这一情况的出现的直接原因[7]。

在本研究当中, 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感染率由低到高依次排序为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以及脾胃湿热证, 其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总感染率高达58.49%,这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中属于较为平均的水平[8]。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最低的为胃阴不足证, 与其他证型感染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的角度来说,幽门螺杆菌是属于“邪气”的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染幽门螺杆菌, 在感染前期患者最为常见的病症为胃络瘀血、脾胃湿热以及肝胃不和, 感染后期最为常见的病症为胃阴不足, 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出现化燥伤阴的情况。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发病的早期、中期主要是以实证为主, 在晚期是以虚证或者是虚实夹杂为主, 导致胃腺体萎缩的主要病机则是胃阴亏损、胃失于滋润修养以及胃络瘀阻, 血瘀则是导致恶化的重要病理。

本研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些临床依据, 为揭示该病症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可以在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宗湘裕, 王万卷, 刘宝珍,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4):370-372.

[2]黄雅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2012.

[3]王俊, 黄雅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的相关性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24):2627-2630.

[4]林根友, 谢海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0):2400-2402.

[5]朱日.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2013.

[6]刘兴山, 郝筱倩, 杨斌.中医舌诊、辨证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中的意义.中医研究, 2010, 23(1):32-34.

[7]林亚珍, 唐忠辉, 黄仲庆, 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5):689-691.

[8]朱日, 骆峻, 朱长乐,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医证型与Hp感染、COX-2、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6):520-523.

猜你喜欢

萎缩性证型螺杆菌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