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员能走多远, 教师就能走多远”

2015-05-05于彦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德育

于彦

参加了上海教育会堂的培训,聆听了教授们的讲座,并进行了实地参观,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我今后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几天的学习真正领会到上海教育发达的原因:真实的人在做真实的事,真实的事成就真实的人。

◆教研:变散点式教研为有计划教研

传统意义上的蹲点教研一般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教研中往往面面俱到,但又蜻蜓点水,没有集中解决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研工作高耗低效。上海市教研在经历了传统式蹲点教研之后发现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教研方式不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根据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上海市开始尝试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研。他们选取一些典型性的薄弱学校、薄弱班级、薄弱教师开始进行诊断与实证性的教学研究。在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员跟踪1~2位教师,每周听课2~3节,与老师一起备课、观课、磨课,教师课堂教学日趋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教研员及时将总结出来的实证结果加以总结、提升、推广,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

◆评价: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华东师范大学聆听了上海卢湾区语文教研员吴佩珍老师的讲座《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说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感觉耳目一新。吴老师通过对大量的小学检测试卷调研,发现目前形形色色的检测中存在形式多、要求高、难度大、机械练习多等一系列问题。吴老师发现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就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吴老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然后依据学期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例如,吴老师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拼音”学习目标分为四个阶段,并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评价目标与评价形式。

这样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缩小了教学与评价的距离,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能力教学,教师都能够心中有目标,做到课堂有效,充分发挥了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功能。

◆课程:编写课程纲要

初次听说“课堂纲要”这个词语很不理解,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讲座,豁然开朗。崔教授讲,一本书不是课程,课程要有内容、有目标、有途径、有评价。目标就是“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内容是“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途径是“我怎样带他们去?”评价是“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了那里?”每一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要统观教材,制定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不等同于教学进度表。传统的教学进度表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所以编写课程纲要对于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本册课程时就像导游一样,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大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方式,教师心中明确应该怎样教,学生清楚应该怎样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更科学、有效。

◆教师: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口号下千万要言行统一

学习 “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成长的”这一主题,特别是读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真的让我震撼!先前也知道教师很重要,但重要到“可以制造痛苦”,“可以让人活得悲惨”,“可以让人丢脸”,“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是从没有想到的,平时总是想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没有想到“她”不仅神圣,也很罪恶;既能制造人才,也能扼杀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教师,切不可忽视自己的重要性,既不可自高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要知道“她”神圣的一面,也要知道“她”罪恶的一面,所以教师们在高喊“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同时,千万不要把更多的“太阳”踩在地上,教师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口号下,千万要言行统一。

◆德育:今天的德育,是不是太空洞了?

最近,“杀父弑母”一词从偶见报端到频频出现,都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是“教育惹的祸”还是社会的问题?如果是社会的问题,难道教育的力量就那么弱小吗?如果是教育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德育出了问题?

刚入学的孩子就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呆板的说教、空洞的内容、停留在真空中的德育,没有真正走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只是仅仅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点缀。教育部一再强调课程要开齐开足,但课时紧的情况下头一个被“宰杀”的可能就是品德课了。先人尚知“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今人却要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知识,忽视能力;追求智商,忽视情商。直到真的出现“情殇”的时候,我们才来反思,我们是不是把德育摆在了首要位置?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德育教材?我们在选拔甄别时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德育素质?所以,当前教育回潮现象日益明显,经典国学正走入课堂,把优秀的文化遗产还给今天的孩子们,真是教育界的一大幸事!

最后,愿与同仁分享专家睿语:

“成功不要强调所有的条件都成熟”。

“教研员能走多远,教师就能走多远”。

“反思不是反省。反思是向前看,反省是向后看”。

“三维目标不是叠加,而是融合”。

“不要拿自己学习的经历当作经验”。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