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反对儿童读《弟子规》的六大理由

2015-05-05王立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弟子规成人儿童

王立华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服从。

只强调无条件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

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儿童很难接受。

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幼儿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方式晦涩难解、枯燥抽象,其内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与现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0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悖。《弟子规》也许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它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

第二,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讲,《弟子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弟子规》的内容很容易禁锢儿童的思想、限制儿童的行动,很容易扼杀儿童活泼、自由、烂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需要民主意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了还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不懂变通,也是陷亲于不义。现代教育反对体罚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为。

可见,《弟子规》中要培养的儿童完全没有话语权,一切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倡要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权威。这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现代教育主张相去甚远!

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

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还有限,抽象的语言并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儿童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动作、感知觉、形象来认识世界的。

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重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第四,从《弟子规》核心价值观来看,它所宣扬的是成人本位、长者本位的价值观,与现代教育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背道而驰。

《弟子规》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长者,凡事都以长者利益、需求为先,幼者的需要、愿望和利益永远低于长者。不允许幼者辩解、质疑、拒绝,只有绝对服从和顺从。

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是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强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遵循长幼秩序,难道幼小的孩子饥饿时,也只能强忍?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否过于苛刻?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也片面,父母喜欢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厌恶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爱憎为标准,难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了吗?

有人问:学了《弟子规》,孩子可以变得尊敬长辈,变得和善、孝顺,这不好吗?

孩子、父母与教师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儿童也有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需要,《弟子规》是以成人为中心和本位的价值观,成人的要求如同圣旨一样,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这必然会导致儿童对成人盲目服从、不会思考质疑,墨守成规,不会创造规则,这会大大抑制儿童个性和活力的发展,会把儿童培养成浑身带有奴性的小大人!

第五,用《弟子规》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启蒙,培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少量基本没有争议、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观点,但这些道理或原则在其他书籍中也并不少见。所以从整体上说,《弟子规》阅读价值令人怀疑。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其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地让儿童囫囵吞枣地背诵,把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这样的主张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第六,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典,属于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规》等枯燥、艰涩、沉闷、不知所云的文字强塞给幼儿,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认为重要的东西强加给幼儿,只会伤害儿童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削弱儿童对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抑制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弟子规》中有太多摧残童心、压抑个性的“规矩”。丰子恺在《关于儿童教育》中写道:“一般的父母、先生,总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为唯一的教育方针的,这便是大错。我尝见有一个先生对七八岁的小孩子讲礼貌、起立、鞠躬、脱帽、缓步、低声、恭敬、谦虚……这些都是从小摧残他的童心。”

丰子恺认为,礼貌等等远非恶事,然而“在人的广泛伟大的生命上看来,是最末梢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时候教他,专心于这种末梢的小事,便是从小压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这是何等的教育?”我们要爱惜童心、尊重童心、珍爱童年的生活,反对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成人,反对过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规矩过多教给孩子。

卢梭认为幼小儿童尚处于“理性睡眠期”,反对超前教育:“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每当我反对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书时,就会有人恼怒,好像我动摇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动摇了他们极力膜拜的“圣贤之书”;还有人会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认为我是在反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或其他成人“读经”!我没有断然否定让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读,但是即便是读,也要讲究方式。

猜你喜欢

弟子规成人儿童
成人不自在
留守儿童
Un rite de passage
弟子规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