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曾国藩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5-05-05陈展望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曾氏曾国藩政治

陈展望

(怀化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论曾国藩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陈展望

(怀化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摆在相关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梳理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和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借鉴曾国藩家庭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观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曾国藩家庭教育; 借鉴

一、曾国藩主要家庭教育思想与特点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位世人瞩目的重量级人物。从梁启超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到蒋介石的“足为吾人之师资”,再到毛泽东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隆重地将曾国藩推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历史高度。纵观曾氏一生,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然而最富神话色彩,也最无争议的是曾氏的家教。下面分别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对曾国藩家庭教育进行分析。

1.从教育主体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与特点

一是深谋远虑,不因位高权重轻教育。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对家庭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琢磨得如此透彻、贯彻得如此彻底、经营得如此完美,曾氏恐怕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了。以曾氏的地位与影响,为子孙谋一两代的荣华富贵,是易如反掌的事。但他对家庭成员的教育价值取向非常人所能及,体现了他非同一般的深谋远虑。例如他所注重的“苦难教育”很能说明这一点,他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所侍,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1]

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体系中,对读书的强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他既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又表明了读书的目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相骨。”[2]“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2]“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2]“故教诸弟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1]这或许有曾氏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人才辈出的后代可以看出,走上仕途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专家学者。

正是由于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曾氏将他的教育理念始终不移地贯彻了下去,终其一生,哪怕是在最繁忙的时候,甚至是在生死攸关心绪极坏的时候仍念念不忘他的教育工程。对于一位位极人臣、官居极品的朝廷大员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罕见。如同治元年十月,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处于极其危险的时候,对其长子纪泽的信中谈到:“尔从事小学,《说文》,行之不倦,极慰极慰……余近日心绪极乱,心血极亏。其慌乱无措之象,有似咸丰八年春在家之时,而忧灼过之”;又如同治元年十一月家书:“此间军事危迫异常……余日夜忧灼,智能尽索,一息尚存,忧劳不懈,它非所知耳!尔行路渐重厚否?纪鸿(曾国藩次子,笔者注)读书有恒否?”此等父亲,天下并不多见。

二是自作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不乏富有远见和爱心的士大夫阶层家长,为何曾氏家教如此格外引人称颂呢?曾氏家教的成功之处,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其中最为关键的应该是曾氏的身教重于言传,即曾氏的榜样示范作用。家庭教育中,绝大多数父母都会碰到令他们头痛的事情:父母苦口婆心而子女们却无动于衷。相对子女来说,父母辈应该算是有丰富人生阅历,提出的一些见解也充满对人生与生活的感悟,但为什么子女们不以为然呢?这里涉及到一个教育威信的问题。教育的内容要让受教育者接受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的信服。信服度越高,接受的程度越高,权威性与实实在在的成绩有极大的相关性。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言,绝对必要的是教师要有极大的威信,除了这种威信以外,学生不再重视其它任何意见。曾氏自身在“立德、立功及立言”方面的卓越成就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威信和说服力。纵观曾氏一生的家庭教育,在跟弟侄子女们进行教育时,几乎都会结合他自身的经历,以示范为主,而少有空洞说教。在巨大成功的光环下面,他们早就将曾氏视作权威了,所以教育效果非常人所能及。

2.从教育内容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与特点

若将曾氏家庭教育的全部项目作一番梳理,会发现他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德智体美劳”对照之,则会发现一样也不少,甚至还有更多的内容。

对于“德育”,曾氏交代的篇幅较多,范围很广。着意培养弟侄子女们的一些优良品质和去掉一些不良习气。经常念叨的是培养“有恒”、“勤俭”、“勤敬”、“敬恕”、“笃实”、“强毅”等品质,同时让弟侄子女们戒骄、戒奢、戒傲。曾氏对上述需要积极培养的品质和需要杜绝的陋习都作了详尽的解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并能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实例,很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智育”方面,则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重要性,并提供了很多方法。如咸丰八年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曾谈到:“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1]又如“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1]

至于“体育”,这里应该定义为一种广义上的“体育”,更接近于养生。他说:“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尔每餐食毕,可至唐家铺一行,或至澄叔家一行,归来大约可三千余步。三个月后,必有大效矣。”[2]

曾氏家教还有一项特色的教育就是对弟侄子女的劳动教育,而且要求劳动的内容大多数竟然是农民所干的活,这在位极人臣的高官行列中是罕见的。曾氏的观点是:“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忽怠。屋门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1]曾氏进行劳动教育的目的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第二层是“有一种生机”,即由劳动而体现出的一种勤快、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从教育方法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与特点

曾氏是一位特别注重说服艺术的教育大家,他的教育很有一套方法和技巧。虽然在整个家庭中数曾氏地位最高、学问最深,但他很少咄咄逼人地去训斥弟侄子女们或者去强迫他们要如何如何。他用一种平等的、劝诱式的方式与他的家庭成员去沟通交流,春风化雨,让他们在不自觉中便接受了曾氏的观点。曾氏在教育他的弟侄子女前常要先数落一番自己在那方面的不足,以期消除说教的意味并以此激起他们的斗志。如在给他长子纪泽的信中,曾谈到:“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文,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1]其实,渊博和有恒是曾氏的重要特点,他仍然在自责,曾氏的苦心及说服技巧可见一斑。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2004年8月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文件对当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做出了评价,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笔者从事过十余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经过长期观察和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心理。某211、98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程开始前做了个即兴调查,在讲台上问大家:“你们喜不喜欢这门课啊?”,下面几乎是异口同声:“不喜欢!”。而据笔者在一次小范围的调查中了解到,在众多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为最低之一。教育主体专业素养欠缺,教育内容未能契合学生需求以及教育方法过于呆板是造成大学生为修满学分而被动应付的重要原因。

二是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在考试舞弊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抄袭被部分同学视为通过考试的杀手锏,舞弊手法多样而大胆,操作起来心安理得,毫不愧疚,监考老师防不胜防。据《环球网》2015年5月28日报道,1000余名中国留美学生被开除,八成是因作弊抄袭造假。此案例颇能说明问题。

三是大学生基础文明欠缺。所谓基础文明,即不定型的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带有自发性,如习惯、风俗、作风等等。升学的压力使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围绕提高升学率而最大限度的倾斜,基础文明教育却逐渐被功利心态挤压到一个教育死角,很遗憾地错过了基础文明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将压力推向了高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随手扔垃圾、公共场合穿拖鞋、课桌上乱刻乱画等现象较为常见,而且积习难改。

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恋爱受挫、经济困难、家庭变故及就业压力等都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定时炸弹。心理健康工作已越来越被高校学工部门所重视,从制度建设、队伍配备和咨询室建设等各方面未敢有丝毫怠慢,一旦到容易诱发心理问题的敏感时间节点,更是严阵以待。这也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和严重。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出事的案例有呈上升的趋势。

五是大学生网络成瘾严重。近年来,计算机信息化发展迅猛,在大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率基本上达到了100%,几乎是人手一台电脑。这为学习大开了方便之门的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令教育工作者及很多学生自己也头痛的问题:网络成瘾。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存在14.08%的网络成瘾者[4]。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对虚拟世界以外的任何事物的漠视,行为表现也异于正常学生:作息黑白颠倒,常逃课,甚至缺考,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非常冷漠,对网络游戏以外的事情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容乐观的原因复杂。有理念的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及教育因素等多重因素。其中从教育因素这一维度来看,又有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具体来说,教育主体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如辅导员日常管理压力巨大,杂务较多,将自我提升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挤兑了。教育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5]。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且只停留在简单说教的层面,过于表面化。通常情况下,教育主体没有认真探究教育对象的内心想法和真实需求,以单方面的强行灌输为主要手段进行。少有理性分析的教育方法显然缺乏思辨基础,理所当然难以奏效,更谈不上触及灵魂,引起强烈共鸣。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摒除曾氏的政治倾向与阶级立场,仅以教育论之,曾氏在教育价值的认识上,具有超越常人的深刻和远见;在教育内容要点的把握上,体系完备且要点突出;在教育方式上,科学而合理,往往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实物,将远大目标落实到件件小事上;在教育实效上,大放异彩,后辈几乎无一不成器。同时,曾氏将人才的培养归于他的人生三乐之一,始终循循善诱并自作榜样,乐此不疲,终其一生,此等境界确有发人深省之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而来的,增强其实效,既要与时俱进,革新内容,创新方式,也要善于从传统中汲取有益养分。曾氏的家教是需要认真解读并借鉴的典型之一,重点借鉴他的自我不断完善与对教育价值的独到见解,借鉴他对于教育内容的准备把握,借鉴他对于教育艺术的娴熟应用,更要借鉴他对教育的这一份贯彻一生的热情和执着。

1.教育主体应该注重自身的建设

曾氏家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自身的示范作用。早年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在诗文创造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湘乡派”的首创者。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对曾氏评价极高:“探源扬、马,专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词,杂厕其间,厚集其气,使身彩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异军突起而自成一派,可名为湘乡派。一时流风所披,桐城而后,罕有抗颜者。”[6]同时曾氏以严格修身使自己的个人修为达到了几近圆融的境界,在当时的士林官场享有清望。中老年以后,凭军功而官拜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及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凡此种种,都为自己的教育说服力增添了极强的分量,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者缺乏足够的热情和难以服人的功力是重要的因素。曾氏家教的成功并非偶然,也非易事,他的家教成功是建立在其持续的热情与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的。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教育者加强自身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有一份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的热情。曾国藩一生对兄弟子侄的教育都倾注极大的热情,就算是处在战局极为险恶,心力交瘁的困境时,依然不忘写信给兄弟子侄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诲。这种执着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借鉴几分,则教育对象哪怕是块石头,也有捂化的一天。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大力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需要给教育对象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能切中问题要害,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教育目的。这需要教育者站在较高的理论高度和拥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提升人格魅力。身教更重于言传,教育主体应该修身立德以提升精神境界,做到知行合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化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应该契合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需求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中介。内容设置的科学与否,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大小。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学界观点大体一致,但也有区别。陈万柏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及道德教育[7]。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教育[5]。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纵观目前学界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均以解决思想问题的内容设置为主,突出体现政治主导型,而少有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置于其中;此外,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也体现较少,未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这种设置势必影响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文所述,曾国藩家庭教育内容体系完备,除按现代标准,内容囊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以外,曾国藩对其子弟的具体办事能力也一样手把手地教导。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内容革新方面可以在现行的内容体系上加以修正。首先,要将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纳入教育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各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如学业压力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部分还有经济困难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大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其次,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要纳入内容体系。据笔者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均到课率往往要远低于专业课。一个较普遍的原因是,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不够。因此,在原有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增补能力素质培养的新内容,让参与其中的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是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从而增强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3.教育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联结的扭结,同时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5]。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分类,因侧重点不一样,得出的类型也各有不同。主要有:灌输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示范教育法、冲突舒缓法、情感教育法等。此外,国外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杜威的探究式讨论法、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等[8]。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教育法为主要形式开展。“灌输”一词起源于20世纪初列宁的论述,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9]。灌输的对象最初为工人,以后这一教育方法就沿用下来,并扩展到了其他对象。不可否认,这种灌输法在最初乃至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面向的对象是大学生时,易产生逆反情绪,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差。

曾国藩在教育其子弟时,方法处理得非常有艺术,能设身处地,以一种平和、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如按现代的标准,则大致有示范教育法、情感教育法、探究式讨论法等。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教育方式,改单一的灌输法为注重行为示范的复合模式,重视教师的行为表率作用。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对象倾注爱心和热情,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弟,以情感感化。最后,应改被动接受灌输为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降低逆反抵触度,能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接受观点。

[1]唐浩明.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9-402.

[2]唐浩明.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2:14-8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4]张志松,李富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2):44.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1-363.

[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28.

[7]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98.

[9]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Analysis of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 of Zeng Guofan’s Parenting Method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Zhan-wang

(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The study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mong the relevant workers.This paper first concludes the main idea and features of Zeng Guofan’s parenting method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ubject,content and method.Next,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pir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ense.At the end of the paper,several points are made on amelio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taking examples from Zeng Guofan’s parenting skill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Zeng Guofan’s parenting methodology; reference

2015-10-27

陈展望,1978年生,男,湖南双峰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16

A

1671-9743(2015)12-0122-04

猜你喜欢

曾氏曾国藩政治
跟曾国藩学修身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