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评介
2015-05-05刘祖国
刘祖国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评介
刘祖国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首次对东晋南北朝道经中的名物词新质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东晋南北朝; 道教文献; 名词; 新质
从事汉语史研究,材料的掌握是十分关键的一环,语料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的中古汉语学界关注较多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语料,即:汉译佛典、小说、史书、诗歌、注释语料、农书、医书、杂帖书信。对比一下,不难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道教典籍学界关注还很不够。道经语料数量庞大,亟待开发。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富有远见的学者早就指出了,可惜应者寥寥。著名语言学家向熹先生有云:“道教典籍也很丰富,收集在道家典籍汇编《道藏》里。其中如东汉的《太平经》、晋葛洪的《抱朴子》,南朝梁陶弘景的《真诰》等,也都是研究汉语史有必要参考的作品。”[1]12
四川大学俞理明教授是国内较早专门从事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学者,其以《太平经》为中心发表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俞先生的《太平经正读》(巴蜀书社2001年)是近年来所有注本中注释水平最高的。西南民族大学周作明博士乃俞先生之高足,近年在道经整理及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师徒联手的最新力作——《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此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无上秘要》词汇研究”阶段性成果,对东晋南北朝道经中的名物词新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通观全书,感觉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结构合理,内容充实
《研究》一书在章节安排上颇具特色,内容全面,布局合理。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探讨了早期道教发展及经书汇集,早期道经的作者和时代,早期道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利用,以及本书的研究材料、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把这些前提性的问题一一加以交代,为正文的展开作了较好的铺垫。第二章“人物”解释了五类有关人物的概念,反映各种人物关系,区分人物类别。第三章“日常诸物”胪列了五类人物在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各种产物。第四章“自然空间”阐释了四类有关山川地理天文景象等非人为的客观事物。第五章“与人物有关的抽象事物”分析了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情况及由此产生的抽象结果的五类名词。第六章“社会事物”讨论了与社会管理相关的各类事物。第七章“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分析”是对前面五章描写结果的深入分析,包括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分布的社团特征、道经用词中反映道教观念的能产语素、早期道经中的佛教用语影响、道教用词的意义变化。
全书既有微观的词义训释,又有宏观的理论阐发。作者用五章的篇幅对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书没有满足于对词汇新质的简单罗列,第七章从多个角度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书后还附有词目索引,便于读者查阅,亦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全书结构合理,脉络分明,内容充实,全面系统,对东晋南北朝时期道经名物词新质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
二、选题得当,富有价值
新词新义是词汇发展的主要方面,是汉语断代词汇研究以及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对于每一个语义,都应该研究它在何时产生,何时死亡。虽然古今书籍有限,不能十分确定某一个语义必须产生在它首次出现的书的著作时代,但至少我们也可以断定它的出世不晚于某时期。”[2]358《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1.旧有词形在道经中产生的新的意义;2.道经所记录下来的新产生于两晋南北朝的用语;3.为满足道教文化表达需求新创的词语。《研究》紧紧抓住新词新义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名物词研究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训诂一开始就将名物词作为主要训诂对象,名物训诂的成果是传统训诂的精髓。”[3]“但是现在由于现代学科的分细,词汇方面,人们常常将名物词和许多名物义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以为这些是其他学科研究的‘百科词语’。”[3]所以,近代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汉语史学界对名物词较少关注,成果亦屈指可数,仅有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等几部著作面世。《研究》首次对东晋南北朝时期道经名物词新质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大量吸收语言学、宗教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成果,是近年来一部优秀的道教文献名物词研究著作。
刘兴均先生研究指出,名物词的语义特征包括:一、它与事类相关;二、它表明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三、所指必须具有类属的区别性特征[4]。《研究》一书中所谓名物词,指那些称述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的词语。道教文献中的名物词,相对于行为词、性状词,受宗教文化影响更多,是阅读中的主要障碍,但也最能充分体现道教文献的用语特色。本书作者之前出版《中古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专门研究其中的行为词,故《研究》重点讨论名物词。可以说,两部姊妹篇著作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必将成为研究中古道教文献的必读参考书。
三、考证绵密,信而有征
书中对每一个词的解释,可以说都做到了言之有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学积淀。汉语史研究,历来讲究“例不十,法不立”。《研究》在每条词义后都列举了多条书证,有力增强了其训释的说服力。《研究》在解释词义时,综合利用了中国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多种方法,论证科学,逻辑严密,见解独到。
首先,有明确的汉语词汇史观,以发展的眼光,系统地进行研究。研究汉语词汇,不能仅仅满足于静态的描写,还要进行历时的分析。书中260-263页对“豁落”的诠释就是一个典型,作者认为“豁落”的产生当受到“焕落”的影响,“豁”与“焕”双声音近,故“焕落”音变为“豁落”。可见,《研究》对词语并非只作单个的、零散的分析,而是把同类相关词语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发现其中的构词规律。
再次,重视语料鉴别,凸显科学精神。汉语史研究所依据的语料必须年代明确,文本可靠。由于道经多托之神授,其编著者姓名和编著年代大多不详,使用道教文献,一定要注意辨伪。《研究》总结吸收了海内外宗教学界在早期道经目录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汉语史学界利用道经语料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主要是:1.充分利用早期道经目录学成果,从核心材料入手展开研究;2.充分利用道书产生中相互征引的异文加强文献整理;3.谨慎处理、客观看待语料传承中文字的变动问题。《研究》严格区分核心材料和旁证材料,据核心材料立目,以旁证材料为辅,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四、语言文化,相得益彰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在研究东晋南北朝道经语言时,必须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具体到汉语史上的名物词,黄金贵先生指出:“名物训诂不等于训释名物词。训释的是名物词,而只用语言的方法者,不是名物训诂。”“名物训诂的对象多数是名物义,即以前称的文化义;要求解物又释名(词义);除了使用语言的方法,还要用解物的手段与方法,即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来释义。”[3]这段论述对于名物词的考释立义颇具指导意义,《研究》重视语言与文化的互动结合,不少章节论及佛道语言的交流,注意联系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精彩纷呈,创获良多。书中110页释“风刀”(阴间地狱的酷刑),认为该词是佛教地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第七章更是专列一节“早期道经中的佛教用语影响”,除了可以从经名上看出佛教词汇对道经的影响,道经正文中也有不少佛教词语的身影。
当然,任何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毋庸讳言,本书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
《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是第一部专门讨论东晋南北朝道经中名物词新质要素的专著,具有开创意义,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越前人,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部高质量的著作,也是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一项可喜收获。
[1]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王力.新训诂学[A].龙虫并雕斋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黄金贵.初谈名物训诂[J].语言研究,2011(4):30,28.
[4]刘兴均.“名物”的定义与名物词的确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82.
Review onAStudyontheNounsNeologismsoftheTaoistScripturesinEasternJinandNorthern&SouthernDynasties
LIU Zu-guo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AStudyontheNounsNeologismsoftheTaoistScripturesinEasternJinandNorthern&SouthernDynastiespublished in 2015,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depth study.The book has filled up the academic gap with high academic value.
Eastern Jin and Northern & Southern Dynasties; Taoist scriptures; nouns; neologisms
2015-11-13
刘祖国,1981年生,男,山东临清人,副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汉语史、道教文献语言。
H109.2
A
1671-9743(2015)12-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