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以宣城市为例

2015-05-05陈华彬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宣城市高新技术产学研

陈华彬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安徽 宣城 24200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以宣城市为例

陈华彬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安徽 宣城 242000)

基于宣城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宣城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缺乏、产学研合作不紧密、R&D经费投入低、兑现政策不及时。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创新驱动; 知识产权; 经济普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合理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挖掘宣城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宣城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

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宣城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全省并列第4),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11.5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8.16亿元(全省第7)、增加值115.28亿元(全省第7),高新技术企业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0.34%;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全省第9);建有院士工作站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7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有效发明专利289件(全省第7)。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核心,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一)宣城市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R&D活动比较

201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91户,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有178户,比2008年(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增长356.4%,占15.1%;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302人年,比2008年增长132.4%;R&D经费内部支出96545.1万元,比2008年增长237.4%;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6%,比2008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16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74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470.3%和655.3%;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4.7%,比2008年提高8个百分点。宣城市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指标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宣城市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二)皖江示范区四市企业R&D活动比较

安徽省提出“将芜湖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这是打造长江流域现代化城市群的重大举措,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芜湖市、马鞍山市是皖江示范区一轴的重要成员,宣城市和滁州市属于皖江示范区的两翼。宣城市与芜湖市、马鞍山市毗邻,是皖东南的重要门户,在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宣城市要主动融入芜马同城化发展战略,成立“芜马宣”经济圈,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户数、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宣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指标明显低于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深层次原因是宣城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滞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等。

表2 皖江示范区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指标

数据来源: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三)宣城市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分组比较

结合宣城市统计年鉴和宣城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具有以下特点:

1.按活动类型分组,企业试验发展支出占大头。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零,应用研究支出293.5万元、占0.31%,试验发展支出96 251.6万元、占99.69%。这表明宣城市的企业处于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要适度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增加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2.按资金来源分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其中,政府资金4 673.8万元、占4.84%,企业资金86 909.8万元、占90.02%,境外资金2 114.3万元、占2.19%,其他资金2 847.2万元、占2.95%。政府资金占比不到5%,这表明宣城市要增加R&D投入,更好地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同时要注重吸引国外资金、天使基金及创业投资。

3.按企业规模分组,中小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大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1 390万元、占22.16%,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0 709.8万元、占31.81%,小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44 445.3万元、占46.03%。中小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之和达到77.84%,这表明宣城市缺少大型企业的支撑引领[2]。

4.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私营企业在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内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88 601.8万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 471.7万元,外商投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6 471.6万元。其中,私营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58 995.8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61.11%,占内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66.59%,表明私营经济已成为宣城市经济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

5.按地区分组,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不平衡。宣州区R&D经费内部支出7 414.3万元、占7.68%,郎溪县R&D经费内部支出11 507.0万元、占11.92%,广德县R&D经费内部支出22 569.1万元、占23.37%,宁国市R&D经费内部支出38 312.3万元、占39.68%,泾县R&D经费内部支出11 394.9万元、占11.8%,绩溪县R&D经费内部支出4 815.5万元、占4.99%,旌德县R&D经费内部支出532.0万元、占0.55%。旌德县工业基础薄弱,R&D经费内部支出占0.55%,排名末位,还处于工业发展初期阶段。宁国市坚持工业强市、创新活市战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支持引导企业搞产学研合作,加强成果转化,企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市前列,R&D经费内部支出占39.68%,排名第一。

根据国际统计经验,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不到1%是难以持续生存下去的,达到2%可以勉强生存,达到5%以上才有持续的竞争力。为此,宣城市企业要对照标准找差距,重视R&D经费投入,同时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宣城市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

2013年末,安徽省建成并运行的科技孵化器70家,在孵企业2 216家,宣城市报省科技厅备案的科技孵化器仅有宁国市、广德县两个县级科技孵化器且未正常运行。全省建成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3个,宣城市有国家火炬计划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省级耐磨铸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省级基础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3个特色产业基地都集中在宁国开发区。宣城市招商引资企业大多数来自于江苏、浙江,企业基本上是把生产车间放在宣城,研发设计中心留在当地。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流向了周边的南京、杭州、合肥地区,宣城市还没有一家专利事务所。已有的科技服务、咨询、研究类机构规模偏小,服务内容单一,设备简陋,导致科技咨询、中介、服务、培训活动满足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全市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全市126户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55%。产业层次总体较低,粗放型生产企业居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仅仅停留在跟随和模仿上,大多数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惧怕创新风险,导致内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其外在的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如果政府不进行奖励支持,很多企业不会主动申请专利。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少,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1.13件,全省平均为1.93件。仅有中鼎密封件、司尔特肥业、凤形耐磨、皖南电机、生信铝业等为数不多的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三)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匮乏

无论是在物质环境,还是在文化、学术环境方面,宣城市与江苏、浙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趋同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显得缺乏竞争力。一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不足,企业科技研发人员地位和待遇偏低,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硕士学位以上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0.34%。二是在技工人才方面,企业存在用工难、用工荒、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一线技术工人短缺且流动性大,有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案,因缺少熟练技工而不能加工成产品。

(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部分企业产学研合作仅限于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个别专家教授就一个项目、单个产品进行合作,项目结项,产学研活动则随之结束。还有的企业认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不能深入生产一线,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是太高[3]。当前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以教学为主,还没有形成科研能力,与合肥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策还不够完善,合作成效还没完全显现出来。

(五)企业R&D经费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且有风险,大多数企业不愿投入,加上政府投入科技研发的资金有限,R&D经费不足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0.66%,低于芜湖、马鞍山、滁州等皖江城市,绝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中小型企业,R&D经费投入偏低,有些企业甚至零投入,投入方向主要为购买先进的设备、软硬件等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研究开发,以及从其它企业和组织购买专利投入的较少。

(六)扶持政策不能及时兑现

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政府出台了税收、专利奖励、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具体落实常常遭遇人为梗阻。按照宣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宣发〔2012〕19号)文件精神,2013年度企业符合政策资助和奖励的项目和成果,财政没有能够及时足额兑现奖励资金。因为税务部门执行高新技术企业减至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和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的政策,影响税收任务的完成,所以常以企业研发经费归集不规范、成果转化条理不清晰为由,把企业的税收减免申请否决掉。导致一部分企业不愿意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到期后不愿参加复审或重新认定。

三、提升宣城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一要加快科技园区平台建设。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是企业创新的主平台,宣城市有13家开发区,绝大多数没有充分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制约了创新型宣城建设的步伐。积极稳步推进国家级宁国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广德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健全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功能,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引进力度,着力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二要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科技孵化器、专利代理、创业风险投资、信息与咨询公司、技术开发交易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

(二)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全市有一批成长性好、潜力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高行业话语权。比如博瑞特公司,是国家A级锅炉制造企业,通过了美国ASME出口认证,产品覆盖全国及东南亚。要放大博瑞特公司的示范效应,引导企业把创新作为生命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企业要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创新氛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向企业流动、资金向企业倾斜、人才向企业集聚,积极争取有更多企业进入安徽省科技“小巨人”扶持计划。

(三)突出科技创新智力支撑

打造经济升级版,要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一要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企业家作用”,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最根本就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培养、激励、约束和保护机制,支持企业家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实行柔性引才机制。吸引一批“候鸟专家”、“飞行博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三要拴心留人。人才引进的关键在于留用,及时落实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待遇,做好住房保障、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4]。四要因地制宜育人才。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教联盟和皖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作用,依据产业特色,开展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

(四)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产学研活动,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要当好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红娘”。一是立足产学研合作实际,完善产学研合作档案,健全产学研工作管理体系;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扩散;三是加快开发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产学研能力,力争把合肥工业大学的研发成果尽可能地在宣城实现转化,善于发挥好合肥工业大学挂职干部的作用,架起政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五)建立健全多元化R&D经费投入体系

宣城市R&D经费投入主要以企业为主,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R&D活动的需求,因此投入的主体要面向市场,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化R&D经费投入体系,解决好R&D经费筹措和管理问题。一是完善政府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变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变分散投入为集中扶持,确保政策资金不撒胡椒面。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R&D经费投入。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激发企业科技投入动力。三是发挥众筹优势。众筹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等特征,通过众筹的方式把大量的社会资本吸引到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缓解企业R&D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5]。四是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额度,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强化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机制。

(六)增强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力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深入企业,和企业走得更“近”一些,宣传好、执行好各项科技创新政策。一是指导企业规范科技研发经费的归集,协调解决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税前扣除,落实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二是对企业符合宣发[2012]19号文件规定的项目和成果进行调查摸底,经审核确认的项目和成果要及时兑现政策资助和奖励。三是把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支出项目。四是推进银企对接,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詹氏食品公司、古南丰酒业公司办理了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新宁实业公司办理了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要及时总结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成功经验,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

[2]钟卫,袁卫,黄志明.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5):99.[3]王成吉,陈华彬,袁青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研究[J].理论建设,2015(1):59.

[4]陈华彬.安徽创新驱动战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4(2):87.

[5]韩云.众筹,让创业变得更容易[N].人民日报,2015-07-29(22).

Analysis of Enterpri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Taking Xu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Hua-bin

(XuanchengCommunistPartySchool,Xuancheng,Anhui242000)

Based on the third national economic census data in Xuancheng city,the thesis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in Xuancheng city.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like backwar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weak innovation ability,insufficient talent resources,separable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low R&D investment and untimely policy fulfillment.At the same time,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novation driv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 census

2015-09-25

宣城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立项课题(宣经普办[2015]1号)。

陈华彬,1974年生,男,安徽固镇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经济、社会治理。

F127

A

1671-9743(2015)12-0057-04

猜你喜欢

宣城市高新技术产学研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关于宣城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定期检查的几点认识
基于GIS的宣城市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