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人文学家萧父

2015-05-05王炯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萧氏哲学史哲学

王炯华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 湖北 武汉 430074)

王炯华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 湖北 武汉 430074)

1924年1月,萧氏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3年9月,他考入战时搬迁四川嘉定今乐山的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系。1946年9月随校复原武昌珞珈山。在大学期间,他发起和编辑《珞珈学报》,1947年武大发生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他担任武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宣传部长,积极投身学生运动。

1947年7月,萧氏大学毕业回成都华阳中学任教,同时主编《西方日报》“稷下”副刊,受聘为尊经国学专科学校讲授“欧洲哲学史”,参加中共成都地下组织的活动。1949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他受中共组织委派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参与接管华西大学。随后,他担任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从此走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1956年,被选派赴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学习。

1957年,萧氏应武汉大学校长兼哲学系主任李达邀请,调入重建后的哲学系,并由李达安排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哲学史,1958年来武大,也是他重回母校。从此,他长期担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口演笔耕、风雨兼程半个世纪,成为在思想上标志“武汉城市高度”的珞珈学人①!

萧氏参加武大学生运动和中共成都地下工作的经历,表明他属于中共党内知识分子或革命知识分子。但是,由于他出身有家产的知识分子家庭,又是“旧社会”、“旧学校”培养的知识分子,实质上仍然属于改革开放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尽管在反胡风运动和反右运动中,他有惊无险,甚至还受命批判北大学生大右派谭天荣,然而文革他终于在劫难逃,被打成李达“三家村”黑帮分子和地主分子横遭迫害,被抄家、被游街、被批斗。1968年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后,他又随系去武大襄阳分校住牛棚,“雪压风欺”当放牛佬,在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中还被打成所谓大“5·16”,被解送北京办“学习班”。

1976年10月中国政局大变动后,萧氏迎来了学术春天。他曾经长期被“极左”思想潮流裹挟,具有学术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60年代上半期还曾参加《红旗》杂志反修写作小组。从今往后,虽然仍有意识形态约束,但相对以往的极权专制,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终于可以比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研究、做自己想做的学问了!这不独是萧氏的学术春天,也是一班中国人文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春天!

萧氏是一位充满激情、循循善诱的导师。早在文革前,他与陶德麟、康宏逵就是武大哲学系三位最叫座的讲师,被称为李达的“三面红旗”。他讲课常常脱离教材,旗帜鲜明,旁征博引,激情满怀,声如洪钟。他的课既使学生受到宏富的知识传承,又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享受!文革后,特别是1989年后,他被褐玉身,浩然正气,杜绝曲学阿世之风,日常交往应酬也流露出他的童心和真情,其人格魅力深受珞珈哲学学子的爱戴。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他还提炼出被称为“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精神纲领:“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他在影响武大哲学系学生的同时,还影响其他学术青年,影响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中国哲学学术界同仁。

萧氏是一位治学严谨,勤耕不辍、海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他以刘禹锡《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自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著有《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吹沙集》三卷、《吹沙纪程》等,与许苏民合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和《王夫之评传》,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大乘起信论·释译》、《玄圃论学集》、《众妙之门》、《传统价值:鲲化鹏飞》,与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与陈修斋主编《哲学史方法论》等。其中,形成于文革后思想理论战线拨乱反正、承上启下的《中国哲学史》,规模宏阔,思想新颖。它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大胆革新,突破长期以来“两条战线斗争”的哲学政治化模式,以螺旋结构取代“唯物”、“唯心”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对子结构,着重从哲学认识史角度,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逻辑线索,评述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发掘中国哲学遗产中的启蒙因素,使这部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思想跳动脉搏的中国哲学史巨著具有鲜明的学术风格与理论特色。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的新成果,是“对从先秦到今世之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的重建”,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地位,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扬。它被许多高校哲学专业选作教材,还被译成英文和韩文,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80年代,他先后发表《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对外开放的历史反思》等论文。90年代以后,他提出“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全局思考东方现代化的道路,把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视为全球化的双翼,强调文化多元化的发生和发展,论定人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充分体现了他的历史深度、文化自信和广阔视野。他的一系列论著在海内外学术界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萧氏是一位儒释道兼容的智者。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会通中西哲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儒释道思想资源。他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诠释、解读中国的文化传统。既重视易学源流,肯定易庸之学所含人文意识,又同情理解“思想异端”,揄扬道风、佛慧,提升人生意境以及对儒门学风的褒贬。他强调中国历史上周秦之际与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与文化转轨,系统论述了明清启蒙思潮和王船山哲学,认定明清启蒙思潮是我国现代化的内在历史根芽与源头活水。他由王夫之、黄宗羲、傅山等个案入手,概括出17世纪晚明清初的学风变异,进而剖视18世纪的历史回流和19世纪的思想悲剧与近代难产。他还论证“古史祛疑”,积极关注新出简帛文献研究。他在现代化、全球化、“文化中国”和“文明对话”的新形势与新氛围中独具慧眼的研究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都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萧氏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以武大哲学系为基地,建立和形成了武汉地区的中国哲学学术梯队,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学术梯队的领袖。他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周易》学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同时担任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多次参加或主持海内外举办的中国哲学国际学术会议,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学校访问、讲学。他是中国哲学史界的权威专家,文史哲兼通的人文学家,当代为数不多走向世界的中国学者。

然而,在整个当代中国的大环境下,萧氏的学术人生也经历过坎坷、失落和扭曲。除了文革的灾难,还有包括反右在内诸多政治运动有惊无险的过关审查,而1989年后,被审查之外还受罚停招两年博士生。总体上说,文革前他并没有伤着皮毛,相反,还常常高调过关。文革十年,他伤筋动骨,既有过初期的惊惶失措,“缴械投降”;也有过中期惊心动魄、出生入死为李达翻案;还有过后期工宣队、军宣队进校后的焦头烂额,屈服于专制淫威。唯1989年后,他终于断名缰,破利锁,顶天立地,府仰无愧怍,还原其本真!

冯友兰东床蔡仲德概括冯氏一生是“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回归自我”。资中筠认为“这一概括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冯先生那一代学人在‘失落’之前已经有所‘实现’,奠定了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在著书育人方面已经做出了足以传世的贡献,后来回归是从比较高的起点接着往前走;而余生也晚,尚未来得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所‘实现’,就已经失落了,或者可以说是‘迷失’了。后来回归,主要是回归本性,或者说回归那‘底色’,在有限的幼学基础上努力恶补,学而思、思而学,形诸文字,不敢自诩有多少价值,至少都是出自肺腑,是真诚的。”[2]2

结合萧氏当年参加武大学生运动和共产党在成都的地下斗争,特别是对1989年事件的反思,他又是一位追求民主的“两头真”人物。所谓“两头真”的头一个“真”,是指当年他参加武大学生运动,是真心实意、自觉自愿、勇往直前地,目的是反专制、争民主;后一个“真”,是他思想得到解放,脑袋终于长在自己肩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良知和对社会人生的真实看法。然而,“两头真”中间,他却有一个颇长的“失”。这就是他受“极左”束缚,失去独立思考,盲目紧跟或被迫追随所谓时代潮流或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后头的这个“真”,最后他开始向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转变。

晚年萧氏“我自飞”②,是他“断名缰,破利锁”,不当“资深教授”③,只做“心有所主”的学者。他秉持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全局思考东方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学术立场,倡导明清“启蒙”,反思“伦理异化”,展望中国文化发展前景,强调“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变迁,既表现为中西的冲突与融合,又表现为古今的变革与贯通”,提出思考新世纪的民族文化问题“不应停留于‘五四’前后的观念与论争,而应当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层面扩展,关注人类文化发展的前景与趋势”。他认为,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文化不断整合趋势在所难免;但是,新世纪人们所面临的仍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未来中国新文化既不可能“东化”,也不可能“西化”。其走向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这个走向还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双重过程: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吸纳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唯有重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为西方文化提供扎根的土壤,才能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因此他主张打破中国学术文化被简单政治化的格局,凸现中国文化包容意识的价值,在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辨异”与“自主”的关系,将“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起来,通过与世界文化多层面接轨,多途径对话,在全球文化的“百家争鸣”中实现民族文化的重构与创新,使中华民族重新居于世界文明的先进行列[3]11。

终其一生,萧氏是一位民国造就、“兼修四部、文采风流、善写古体诗词,精于书法篆刻,有全面人文修养与文人气质”[5]而途经迷失、晚年复归、当代中国大陆罕见的人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他的人生道路都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定他是一位“智者诗人”或“诗人智者”,赞赏他将文化批判的锋芒隐含于文化包容意识的宽容之中;有学者认同他的“道家风骨”,称道他“鸥梦童心”,“化境悠然”;也有学者认定他是一位热烈的理想主义者,肯定他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关怀;还有学者认为他是“我们时代文化自觉的灵魂”。学者们这些论释各有会心,但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萧氏人文学家的肯定。进一步说,像他这样集文史哲于一身、诗书双绝、激情四射、创获良多、贡献卓著的人文学家,在当代中国大陆几成绝响!

2008年9月17日,萧氏离世。他的弟子们哀恸缅怀,敬献灵联:追求真理,出入中西古今,泛滥经史子集,吹沙不已,三卷雄文称当世;呼唤启蒙,不计得失荣辱,何惧风雨阴晴,诲人无倦,一炬丹心照后人。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像萧先生这样全面的知识人,将成绝响。”他接受记者采访慨然赞曰:“萧老师对真理的执著,对人格操守的坚持,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和对学者尊严的维护,有士大夫的品格,其风范、气度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一代学人逝去,是为学殇。”[7]

注释:

②所谓“我自飞”,是冯友兰先生晚年的学术心态。1977年10月3日,冯氏夫人任载坤因患肺癌去世,旬日以后,他写了一幅挽联,下联是“从今无牵挂,断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冯氏成名于国民政府的30、40年代,受累于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其一生多半“应帝王”,还受到蒋介石委员长和毛泽东主席的青睐,与他们都有过饭局。直到与他相依为命的夫人去世后,84岁高龄的他才终于觉解:“无牵挂,断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

③2004年,武汉大学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出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遴选试行办法》。认定资深教授候选人的标准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时间在30年、教授任职15年以上;思想品德高尚;具有深邃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高深的学术造诣,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所在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学术声望和影响等。毫无疑问,萧氏是武大人文学科屈指可数的达标者,理所当然的资深教授。哲学学院院长将申报表送到他家,请他申报,劝他申报。然而,萧氏坚决地拒绝了!连名利具隆、极具诱惑的资深教授也不当,泱泱大国的教授群中,能有几人做到!它充分彰显了萧氏卓尔不群的独立知识分子人格!

[2]资中筠.资中筠自选集(自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FU33ZHgBU4hEvs5XOv-j8lTgCNchtcuA6GU6ZFvLCbjtrvrg-FTy16aFMzVFEHq.

Xiao Jiefu,Philosopher and Humanist

WANG Jiong-hua

(PhilosophyDepartment,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

The thesis briefly introduces Xiao Jiefu’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studying,writing and narrat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his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quality for his poking into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and his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philosophical theory and poetical conception.It also reviews his frustrating academic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Accordingly,he has been firmly believed as an influential and a unique philosopher home and abroa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inland.

Xiao Jiefu; contemporary China; humanist

2015-11-23

王炯华,1941年生,男,湖南溆浦人,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G02

A

1671-9743(2015)12-0031-04

猜你喜欢

萧氏哲学史哲学
菱的哲学
镇江萧氏家族考
A new record of the capped langur(Trachypithecus pileatus) in China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萧氏:打造茶界标杆企业
王安石待客
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