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5-05罗世炜林梦罴林育微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分水岭神经功能脑梗死

罗世炜 林梦罴 林育微

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罗世炜 林梦罴 林育微

目的 观察分析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8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分水岭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分水岭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病,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颅内低灌注, 使脑内两条临近的主要动脉供血区域内的交界处即边缘区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损害。该病出现的症状、体征与主干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有关, 轻者症状不明显,严重的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随着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已逐渐得到神经内科医师的认可。由此, 本院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治疗, 效果满意, 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8例, 所有患者均经CT、心电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及心脏超声检查, 均符合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及运动障碍。梗死部位:前分水岭脑梗死21例, 后分水岭脑梗死18例, 基底核分水岭脑梗死17例, 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12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 女15例, 年龄49~74岁, 平均年龄(61.4±4.5)岁。对照组男18例, 女16例, 年龄50~73岁, 平均年龄(62.2±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 在急性期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及水电解、酸碱平衡,对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 则需输入营养液;特殊患者则进行抗凝治疗, 并调整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指标, 同时根据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 给予患者一定量的降纤酶, 提高脑灌注的药物, 以达到解痉的目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 其中实施一侧大动脉支架植入手术10例, 综合血管内治疗5例, 单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13例, 单纯球囊扩张手术6例。

1.3 观察指标 采用NIHSS[1]、MMSE[2]及SSS[3]评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 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及神经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MMSE评分、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s, 分)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414.36±3.6710.56±2.59观察组3414.58±3.24 6.28±1.22a.1.28304.5069 P 0.49180.0001

表2 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及神经缺损情况比较( x-±s, 分)

3 讨论

人体脑部供血主要依靠脑颅内动脉进行, 相应的供血区域都由每一条大动脉供应, 且两条相邻的动脉大血管较为薄弱, 一旦因各种原因导致血压下降以及血管痉挛微血栓脱落,极易出现因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导致的供血不足, 进而引起相应部位出现梗死现象, 这就是分水岭脑梗死[4]。分水岭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 其症状及体征与发生损害的部位及程度有关, 对于发生在大脑浅动脉及中动脉之间的前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反复发作乏力;对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后动脉之间的后分水岭脑梗死, 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偏身感觉障碍;对发生于大脑皮层的分水岭脑梗死, 通常无明显症状, 需在检查中发现。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主要依靠CT、MRI等影像学检查, 与CT检查相比, MRI检查显示更加清晰, 皮层下、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部位出现串珠样、条索状多发梗死。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主要有保守治疗和药物联合介入治疗两类, 前者虽然能有效控制病情, 但无法纠正责任血管病因及挽救尚处于缺血区域的脑组织[5]。随着介入治疗及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 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临床诊断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 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明确是否有责任血管, 在无介入治疗禁忌证的前提下, 采用多种模式进行血管内科治疗, 对主干责任血管狭窄的患者, 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 促进血流恢复,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发生急性闭塞主干血管, 行局部动脉溶栓、抽吸术等处理[6]。经本组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MMSE评分、S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介入治疗在分水岭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介入治疗在分水岭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

[1] 侯传伟, 郑黎明, 赵雷, 等.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3.20(4):108-109.

[2] 关海涛, 周伯荣.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2014, 5(18):165-167.

[3] 杨勇, 于临源.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144-145.

[4] 应爱娟. 60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 临床医学.2008.28(3).29-31.

[5] 李冬霞, 路丕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40例疗效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14.2(9):1165-1166.

[6] 宋俐.脑分水岭梗死68例临床诊治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3):389-39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74

2015-06-15]

522000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分水岭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 择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人生有哪些分水岭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形态学重建和极大值标记的分水岭分割算法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