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5-05-05孙瑜张小会魏爱宣张晓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分型进展缺血性

孙瑜 张小会 魏爱宣 张晓军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孙瑜 张小会 魏爱宣 张晓军

目的 研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特点。方法 将发病7 d内在意识状态、眼球运动、上下肢活动中任何1项有≥2分和或在语言功能中有≥3分的加重患者, 划分为进展组(72例);病情稳定患者划分为非进展组(205例)。分析其分型及与进展的关系, 比较进展时间, 记录临床数值, 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患者进展率最高, 后循环梗死(POCI)占进展患者的比率最高。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在1 d内进展显著,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在1 d~1周内进展较为显著。在进展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中, 两组头晕、血管狭窄、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白细胞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其中血管狭窄及斑块、高血压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 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治疗时要注意干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减少其发生率, 恰当治疗, 对预防和改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分型;危险因素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为起病6 h后病情仍继续进展的缺血性卒中分型, 即使接受治疗病情仍可逐渐加重, 一部分患者发病病情即较危重, 而无特效的治疗及干预手段。通过研究进展性脑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为早识别PCI, 甚至寻求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发病7 d内在意识状态、眼球运动、上下肢活动中任何1项有≥2分和或在语言功能中有≥3分的加重患者, 划分为进展组(72例);病情稳定患者划分为非进展组(205例)。按OCSP分型将入选患者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POCI、TACI型。进展性按临床血管解剖分型分为颈内动脉系统(ICAS)组4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VBAS)组32例。按进展时间分为:1 d内进展30例.1~3 d进展23例.3 d~1周进展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组患者均详细记录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热、头痛、头晕;记录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颈血管彩超记录患者是否存在斑块及血管狭窄。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型分析 根据OCSP分型对两组患者的各分型情况进行分析, TACI患者进展率最高, POCI占进展患者的比率最高。见表1。

2.2 ICAS及VBAS组进展时间 两组患者分为1 d内进展、1~3 d内进展、3 d~1周内进展3个时间段, 在各时间段内统计进展患者数。ICAS组患者在1 d内进展明显, 占55%(22/40);而VBAS组在1 d~1周内75%(24/32)进展, 并且所有患者在3 d内进展者占73.61%(53/72)。

2.3 危险因素比较 两组单因素比较, 高血压史、头晕、颈动脉狭窄、低密度脂蛋白(LDL)、白细胞(WBC)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述有显著差异的单因素为自变量, 以进展组为因变量, 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并采用似然比检验, 最终显示高血压及颈动脉狭窄与PCI关系密切(P<0.05)。见表2。

表1 OCSP分型的构成比[n(%)]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 经常规治疗病情仍恶化[1]。本研究中进展卒中患者占约26%, 这与国外报道的缺血性卒中总进展率20%~40%平均值略低, 可能与入组患者均早期用药治疗有关。按OCSP分型, 其中后循环梗死患者比率约40%较其他组别高, 而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中约65%进展, 较其他类型有显著差异[2], 证实梗死发生部位可作为判断是否进展的推测指标。

按血管解剖的梗死分型, 并按进展时间段统计各分型比例, 结果显示ICAS组患者在1 d内55%进展, 而VBAS组在1 d~1周内75%进展。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多数患者可在发病后1 d~1周内进展, 其中包括入院已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减少病情恶化, 降低进展率。

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中半数以上患者发生进展, 且进展快, 考虑可能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急性闭塞或栓塞所引起, 及较早出现脑水肿有关。后循环梗死进展率高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1 d后进展率高, 考虑与血液动力学及脑血管解剖特点有关, 椎基底动脉近端动脉至远端动脉同时受累, 且常多部位梗死, 而侧支循环建立较前循环差。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进展相对隐匿, 头部CT检出率低,在治疗期间仍进展, 故在临床中应尤其警惕后循环的晚期进展的情况。

PCI是多因素、多机制相互共同作用的疾病。本研究显示头晕、颈动脉狭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WBC增高与PCI关系密切, 诸因素中血管狭窄、高血压病与其更为密切。持续头晕患者可能是进展的先兆或伴随症状, 尤其需警惕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的头晕患者, 同时也支持PACI分型进展率更高的结论。

血管狭窄成为梗死进展的重要因素, 狭窄血管远端血流灌注下降, 而侧支循环建立不良, 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及易破裂性, 纤维帽不规则均是进展独立危险因素[3]。所以早期发现及处理溃疡性、不稳定性动脉斑块及重度血管狭窄, 可减少梗死进展及复发[4]。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差, 特别是脉压差小的患者, 尽管血压很高, 但在血压略有波动或下降时,就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 加重缺血半暗带区, 使病情进展, 证实高血压患者早期血压下降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推测指标[5]。LDL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及血栓形成等方面作用较强。本实验还显示白细胞升高的患者容易进展, 较发热更有预测意义。病情进展引起应激反应可出现白细胞升高, 白细胞及炎性细胞释放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可损害血管内皮,粘附、变形过程甚至参与血小板聚集, 引起微循环障碍, 造成脑损害, 甚至白细胞还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6]。

综上所述,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 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治疗时要注意干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减少其发生率, 恰当治疗,对预防和改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孙奉辉, 胡文立. 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1):61-63.

[2] 王振威, 苏杨维.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4):336-338.

[3] 唐圣桃, 邢英琦, 宋晓南, 等.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预后随访观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4):450-452.

[4] 郑凯, 史庭慧, 张苏明.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3):3586-3588.

[5] 李月娥, 王展.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04-706.

[6] 匡秋江, 易兴阳, 林静.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1098-110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67

2015-06-17]

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孙瑜 魏爱宣张晓军);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张小会)

张小会

猜你喜欢

分型进展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