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5-04赵蕾华
赵蕾华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认知冲突﹑动手操作﹑个性作业等活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34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生活经验启发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例题是将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三个三个地分……但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出现了问题,绝大部分学生直接把20个桃子每四个一份分开,有的学生甚至用到了“四五二十”的口诀。“‘平均分这部分内容学生认识不深、不透,到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一直在思索着。恰巧过了几天,学生午餐是吃肉丸,一生气愤地告状:“老师,××同学把盆里的丸子都倒到自己碗里去了!”我走过去说:“倒回去,重分!”“老师,我们是一个一个分的,最后每人分到5个丸子!”另一桌的学生也大声说道:“老师,我们是两个两个分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学生不想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而是学生没有经历平均分的迫切需要。”在分丸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迫切需要平均分,急于找到平均分的方法,于是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因此,教师应在更开放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数学教学,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引其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我故意在课前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并提问:“想到判断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了吗?”大多数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纷纷举手回答:“看个位上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就行了。”我顺势出示几个简单的数让学生判断,他们很快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调整思路,让他们自主进行探究,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得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环境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说明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时,为了揭示正方形的本质属性,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探究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比较,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尽管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表述不够准确,但我还是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予以纠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这种自己“创造”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自主性作业展示思维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但有限的课堂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可以自主性作业为平台,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思维成果。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后,让同桌学生各自出一道类似的题考考对方,学生一听立刻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即使下课了,学生还在忙着比赛,更有许多学生在高兴地讨论着活动的过程和收获。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出现分歧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以加深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认知冲突﹑动手操作﹑个性作业等活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