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水》:乡土小说的现代反思
2015-05-04吕晓凤
摘 要:王跃文过去以官场小说见长,但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乡村题材却更符合他本愿。《漫水》描写了一幅真善美的生活画面,但这个传统的村庄却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传统道德观念渐渐流失,失其本色。现代化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的善良品性被金钱掩盖了,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当代经济、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关键词:真善美;道德流失;反思
《漫水》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品质的礼赞,于公公和慧娘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是非轮转却从未改变自己善良的品质,他们用最朴实、最原始和最真实的是非标准来判断世间冷暖,守护着漫水村。市场化的发展让漫水村失去了它最珍贵的品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进程为传统道德带来的巨大冲击是值得人们关注和反思的。
一、作家创作中心的转移:对传统文化美与善的礼敬
王跃文《漫水》以湘西传统乡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真善美的生活画面。作家过去被称为官场小说家,创作了如《大清相国》《荆棘鸟》等许多官场背景的小说。但正如作家所言,《漫水》不是他的转型之作,乡村题材的创作更符合他的本愿。作品塑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传统农村,人与人之间充满友善与温暖,真实、感性。慧娘娘为全村人接生、看病、妆尸,于公公为全村人做老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情感伦理关系,是非功利的算计在这个乡土世界是被排斥的。“漫水没有坏人!”[1]他们为人善良,不计一时得失,憨厚朴实、为人豁达。这个古老的村庄环山绕水,养育出一村纯净善良的漫水人。
《漫水》所呈现的漫水人朴实善良的心灵品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挖掘、肯定与礼敬,是对传统重利轻义的人性、对美与善的一种张扬与赞美。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像无数漫水人一样的传统的乡村人善良朴实,多少年来他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做事方式,用最原始、最朴实的是非标准来判断世道,正直善良的品性在他们身上永远不会消失,也正是他们给这个到处充满虚假和算计的社会带来了温暖,添加了亮色。作家对漫水村的书写展现了传统乡村的淳朴善良,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也是对真善美人性的礼赞。
二、失其本色:美与善的消失——当下农村文化的反思
《漫水》具有批判现实的色彩,展现了漫水村纯净的生活,诠释了一个传统农村人乐善好施,互相扶持的生活态度,这是一个理想的浪漫的农村。反观当下的城市生活,金钱为尚,舍人利己,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渐渐让位于金钱与利益,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善渐渐被利益算计、尔虞我诈取代,诚恳认真、坚强刚毅的人格逐渐丧失,金钱利益大于内心良知,心灵的美与善正在被金钱消解,走向失落。
对过去的回忆便是对现在的某种否定,世事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有着善良传统的漫水村也免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的重义轻利、善良正直的本性受到金钱的干扰与侵蚀,没有人愿意为慧娘娘妆尸,强坨为了钱卖掉了漫水村的镇村之宝“龙头杠”。经济的发展使漫水村也悄然发生变化,纯粹的善良人性正在萎缩,正直朴实的道德观念正在滑坡。而这种变化是具有普遍性的,每个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似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今不如昔”的感慨不仅是对漫水村变化的慨叹,也是对当下社会善良人性逐渐缺失的叹息。社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农村也随之进步,面对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传统“乡村应该以如何的姿态迎接乡村的城镇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转型?”[2]
三、反思立场的文学书写
现代市场化对社会的冲击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只是农村,文学也免不了这样的冲击,面临着与漫水村一样的困境。文学进入市场,被利欲熏染,甚至成为一些人用来迎合市场,谄媚大众,谋取利益的工具,无论是文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统道德观念都渐渐变得模糊,文学的本质特色也逐渐被消解,陷入今不如昔的境地,偏离应有的发展轨道。面对市场带来的精神窘迫和价值缺失,有些作家已经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弄得眼花缭乱,甚至自身的内在道德、文化价值取向也发生偏离,而这必将影响文学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的生命形式和人性的书写与表达。“中国人表现出的骇人的集体性冷漠和向钱看哲学,不付出思想劳作的作家不可能写出有反思深度的作品。”[3]一个富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混乱的文学及社会现象时不能随波逐,而应保持高度的清醒,适当调整创作中心和心态,将创作视角和思考目光适当地向中国优秀的传统回溯,让文学传达社会的正能量,真正成为人的文学而不是市场的附庸。王跃文的《漫水》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社会良知,通过漫水村的变化,反思市场经济带来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学发展的市场化倾向,这样的问题是很多作家所忽视和逃避的。王跃文曾说:“我无非是正视了严酷的现实,不是温情脉脉的,而是硬着心肠呈现了生活的真实。这是我目光的冷峻,绝不是故作阴暗。”[4]作家要有整体的历史观,对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反思自己,反思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过去的漫水村简约空灵,散发着诚恳正直的光芒;现在的漫水村金钱大于良知,尔虞我诈,道德流失。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像漫水村这样的乡村正在消失,真善美的道德观念也在流失,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成果时,更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未来的命运进行反思,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1]王跃文.漫水.文学界·湖南文学,2012年第1期
[2]罗先海.『成长』中的乡村叙事与文化坚守[J].文坛动态,2013年6月
[3]傅小平.消费时代与文学反思[J].南方文坛,2011年6月
[4]郑国友.真实的荒诞 荒诞的真实——王跃文官场小说的美学品格[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作者简介:吕晓凤(1990—),女,山东烟台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