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建国前后文学风格变化探究
2015-05-04李婉雯
李婉雯
摘 要:曹禺是中国著名的话剧作家,建国前后皆创作了诸多轰动一时的传世之作,比如《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但是,曹禺在建国之后的文学风格却与之前有所不同,本文从风格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曹禺文学作品中代表人物形象的品读探讨了其建国前后文学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曹禺;建国前后;文学风格;风格变化
一、风格的界定
西方的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经演变用来表示组成文字并用文字来表示思想的一种特定方法。中国风格的概念出现在魏、唐时期,最早用来评价人的体貌、德行等特点,从在《文心雕龙》中被用为对文学艺术的批评起有了其独特的含义:指作家创作个性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特色。古今中外对风格品评不一,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高明的修辞就是风格。而如钱钟书强调的,不能一味的以文观人,因为现实生活中既有发乎内心的言行一致,也有对于所缺少品质的向往和靠拢。可见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曹禺文学风格的变化也是如此,不但与作者情感经历、生活经验、审美感受等有关,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二、对《雷雨》和《王昭君》的分析
《雷雨》是曹禺先生建国前的代表作之一,《王昭君》则是其建国后创作的最后一部剧本。兼具故事性、文学性、艺术性和戏剧性是其众多作品毋庸置疑的共同点。人物塑造,尤其是极具艺术魅力的女性人物的塑造,是曹禺作品中最璀璨的亮点之一。从人物着眼,我们不难透视其风格的变换。
1、《雷雨》中繁漪的塑造
《雷雨》是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般的家庭悲剧。繁漪则无疑是众多可悲可叹可怜的人物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她是像火一样具有极端热情的女性,在周家令人窒息的“禁锢”中,散发出最原始的欲望和最蓬勃的生命本能,面对命运和苦难选择主动出击。繁漪是最具曹禺先生前期文学风格的女性之一,她“看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会像团火把人烧毁”,“她有火热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花火”,她外表沉静,但内心火热,个性鲜明,正是火一样的女子。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虽然把周萍视作“救兵稻草”而拼命抓住不放,但是她敢作敢当,敢于用自己的反叛意识冲破传统观念和社会的黑暗。虽然她对现实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清醒,虽然她的“抗争”可以说是盲目的“自我毁灭”,但她令人敬佩。作者对其倾注了同情与尊重,也是对同时期女性所受压迫的同情,以及对敢于反对封建道德,追求新生的女性的尊重。
2、《王昭君》中王昭君和孙美人的塑造
这是曹禺建国后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笔下的王昭君有头脑,有胆识,内心坚毅强大,是主动为两族和平出塞的可爱姑娘,而与之相对的,孙美人则是一心追求皇上恩宠,见识短浅,自以为是。扩大来说,从古至今,所有像“孙美人”一样,看不开,放不下,禁锢自己的人,都是作者作品中折射出的嘲讽对象。这两个形象的创造是作者对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思考,对于“一念放下”的主题探究颇深,行文流畅自然,虽脱离现实主义,仍具有丰富内涵,耐人寻味。
三、曹禺建国前后文学风格变化总结
通过对《雷雨》和《王昭君》中形象的探究,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审美感悟,虽然建国前后的戏剧都自然生动、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但是,对比其建国前后的戏剧,还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雷雨》繁漪是现实主义的悲剧式人物,这个形象是复杂饱满的,让人既爱又恨;《日出》中陈白露挣扎在单纯的“竹筠”与交际花“陈白露”之间,纠结在妥协于浮华的物质生活与追寻人生意义之间,她表现出的亦是可悲可怜的复杂;《原野》中的花金子是泼在“原野”这一广漠苍凉背景下的一抹野性色彩,她爱得浓烈,既有爱的果决与勇敢,又有善良的犹豫与不认。如同人物的出彩,以人物的情感与性情推动的戏剧的矛盾冲突也同样是尖锐而又深刻的:《雷雨》同“雷雨”一般带着震耳欲聋的声势与绚丽夺目的色彩给人的心灵带来直接猛烈的冲击。《日出》中陈白露的生命在日出的背景中悄然逝去,消逝与新生的对比是一抹浓墨重彩的悲剧色彩。《原野》也同样是在复仇的烈焰中燃烧着人性、生命的光焰。从这三部代表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曹禺在建国前的风格是自由、激情、富有生命力的。而在建国后,作者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可是说是致力于运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为历史人物塑造“新形象”,比如《胆剑篇》中的有智有勇的范蠡、刚正自负的伍子胥、坚韧不屈的勾践等,《王昭君》中的王昭君深明大义、善良大度等等,虽新颖独特,但人物与建国前作品中的人物相比却显得太过概念化和理想化,好的太好,而坏的则太坏,缺乏真实感。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似乎也还有很大空间。戏剧冲突并不如往时那般激烈、发自内心,在很大一种程度上,可是说让位于了人物形象的展示。这一方面是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也趋于成熟和理性,创作时慎重拘谨,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浪潮给作者的创作心态和自由带来了极大冲击影响。
结语:建国前,曹禺先生的作品多出自情感的汹涌,显现出深入人心的生命力;而在建国后,由于政治等诸多因素作品中具有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与政治目的有些冲淡了艺术魅力。曹禺先生建国前后的文学风格变化代表了当时很多作家的迷茫与困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外部环境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治国,张鸿声.出入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奥尼尔与曹禺悲剧观念比较论[J]. 孝感学院学报. 2011(05)
[2] 吕冰心.“曹禺模式”的先天缺陷——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J]. 邯郸师专学报. 2014(01)
[3]黄振林.曹禺戏剧的文化命运及对当代话剧的启示[J].四川戏剧. 2010(02)
[4] 宋宝珍.残酷:曹禺戏剧的现代解析[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