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举一反三”策略的运用
2015-05-04陈莎莎
陈莎莎
“举一反三”是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但由于选“一”不准、“举”的不足、择“三”不当、“反”的单一,效果往往不佳。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合理、扎实的“举一反三”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以致用中真正提升阅读素养。
一、“举一反三”的内涵
“举一反三”这个词,最早出自《论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举一反三”的“一”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三”代表更多的同类事物;最关键的“反”字,则代表一种类推的思维过程。“举一反三”的思想,在于将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点由“教师”的活动转为“学生”的实践,强调教育不但要关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更为重要的是要去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关键是凭着这个例子使学生懂得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谓点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果面面俱到,平均发力,仅仅拘泥于把课文讲完、讲全,那么学生的收获实在有限。课堂是一个常量,必须从诸多的教学内容中选择最具有核心价值点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的策略,要求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将感受到的语言知识、学习方法等迁移到其他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巩固所学到的方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精选例子,优化“举一”
所谓“举一”,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有共同点的许多内容中,抓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启发式的讲解,提供学生“反三”的基础。“一”作为例子,要精心选择,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应依据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文特征、学生思维特点等,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独特知识点,重在取精、选准。那么,如何优化选择“举一”呢?笔者以为,可以抓住以下五点进行判断:(1)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有普遍意义的。(2)对培养学生语感有帮助的。(3)对学生写作技巧有启示作用的。(4)代表某种类型写作体裁特点的。(5)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和迁移的。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窃读记》一文为例。这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一是生字新词,二是内容理解,三是对比、心理、动作的描写方法,四是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五是自言自语式的内心独白写法。审视这五个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字词、理解文意是常规学习内容,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描写方法和体会思想感情,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已经不陌生,同样不具备独特性。而自言自语式的内心独白写法,恰恰是贯穿全文,最有特点的语言现象。本课的心理描写与学生平日里熟知的表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是通过自言自语式的内心独白传递出窃读时的各种读书感受,这就是本文最大的文本秘妙,也是最值得“举”的“一”。
再如,在古诗教学中,“抓准诗眼”便是对“举一反三”策略的最好诠释。诗眼,指的是古诗中最为凝练、最能够准确传达出诗中主旨的字句,是理清楚诗词脉络,掌握诗歌间各部分关联的关键所在。抓住诗眼,便能捕捉住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如:《独坐敬亭山》一课,可以紧紧抓住“独”字,每一句诗解读都不离诗眼,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赠汪伦》一诗抓住“情”字;《忆江南》中抓住“好”字……
综上,抓住最核心、最具个性的文本秘妙展开教学,才能牢牢把握住单元训练重点,达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巧用策略,强化“反三”
所谓“反三”,是指运用“举一”时所学重点,去获取新知识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所选择的“三”与“一”之间,要有相同要素,有内在联系,并在学习难度上略有提高,使教学过程呈现有联系、有梯度、有整体。教师在“反三”时要作适当的提示和指点,旨在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提高。
以往的寓言教学,教师往往停留在引导学生领悟道理的层面,其实一篇好的寓言,价值不仅于此。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时,我们可以将“借助关键词,明内容、识人物、悟道理、讲故事”的教学目标选取为“一”,展开教学。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请教,练眼力,开弓、放箭,射箭能手”这几个关键词分步进行概括;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时,抓住“首先、等到”等词感受飞卫的高明,又从“注视、盯、两年以后、一天天”等词感受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如此一来,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关键的词语,在学习课文时便有了重点,能够真正做到将厚书读薄。本课的另一则寓言《扁鹊治病》与《纪昌学射》文体相同,语言简洁,篇幅较短,以时间顺序展开描写显得条理清晰,最适合作为巩固此学法的“反三”资料。只要引导学生抓住每一次扁鹊的诊断与蔡桓公的态度两部分的关键词,那么概括课文内容便很容易了。课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叶公好龙》《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这便是一次很好的“举一反三”教学实践了。
再如,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围绕“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一句,抓住“擦”字,引领学生想象父亲在擦掉彩票上那K字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想象的画面写成一段文字;然后由扶到放,出示《曾子杀猪》的诚信小故事,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举一反三,迁移练笔。此番有梯度的训练,能够给学生一个领悟—内化—运用—拓展的学习过程,是真正基于学情的有效训练。
总之,“举”好“一”,才能“反”好“三”,“反”好“三”又能促进“一”的掌握,这是一种紧密相连的辩证关系。教师只有灵活运用各种得当的策略,引导学生将最有用的文本秘妙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