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调控、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2015-05-04彭清华

关键词:存量农村金融货币

彭清华,李 晖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货币调控、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彭清华,李 晖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针对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一学术争议,引入货币调控、农村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相关率等因素改进C—D函数模型,基于1990—2012年度数据,实证考察货币调控、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长期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人力资源、农村资本存量、农村耗电量和农村技术进步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货币调控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无效性。农村金融规模负向冲击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相关率正向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因此,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治理体系能力建设。

货币调控;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农村经济

一、引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已通过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检验。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经济关系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既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丁志国等,2012)[1]50-58,又有市场引导的自愿性变迁(温涛等,2005)[2]30-43。其中,强制性变迁观点认为,农村金融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自愿性变迁观点则认为,农村金融是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管道。因此,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导致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计量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

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外学者建立的揭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大体有四类,即VAR模型、两部门模型、帕加诺模型(多元线性模型)和C—D模型。我国学者研究相关问题时主要运用VAR模型,却得出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如禹跃军等(2011)[3]106-110、赵洪丹(2011)[4]58-63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而曹协和(2008)发现中国农业贷款不显著影响农业经济增长[5]49-54。姚耀军等(2004)的研究表明,农村正规金融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是缺乏效率的,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值得关注[6]23-27。我们认为,产生上述不同结论的主要根源在于:(1)农村金融可能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即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倾向于强制性变迁;(2)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选取问题;(3)数据的平稳性问题。

为辨识差异,方法之一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基于此,安翔(2005)基于帕加诺模型,得出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结论[7]45-52。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8]1076-1107、Levine(1997)[9]688-726、王倩(2010)[10]138-145基于总生产函数模型,发现公共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力度的有限,缘于农村金融财政化、农村金融利率与机构数量的双重抑制,财政支农率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率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从上可以看出:(1)研究结论尚存在差异,有必要进一步研究。(2)C—D模型与VAR模型的本质区别在于:①VAR模型支持农村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的观点(市场导向变迁),而C—D模型主要刻画了农村金融的外生特性(强制性变迁);②C—D模型不需考虑模型的滞后阶数及其影响。(3)王倩虽考察了财政支农率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未涉及货币调控与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鉴于此,我们引入货币调控、农村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相关率等因素改进C—D函数模型,实证考察货币调控、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具体效应。

二、理论假设与计量模型

(一)理论假设

靳庆鲁等(2012)认为,融资环境影响资本逐利和资金配置效率[11]96-106。缘于歧视性金融制度(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具有相对较少的金融投资机会和存在资金“失血”现象。基于此,本文提出待检验假设1:

假设1:货币调控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无效性。

因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禹跃军等,2011)[3]106-110、机会稀缺和机会成本大等因素,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信贷资产质量差、资产规模萎缩和支农不足等现象。而农村贷款难和信贷资金不足恶化农村经济增长缓慢。鉴于此,本研究参考赵洪丹(2011)[4]58-63、安翔(2005)[7]45-52,从金融规模、金融相关率以及金融效率视角,提出待检验理论假设2:

假设2:农村金融规模抑制农村经济增长,金融相关率、金融效率的经济效应刚好相反。

(二)计量理论模型

参考Greenwood & Jovanovic(1990)[8]1076-1107、Levine(2003)[9]688-726、安翔等(2005)[7]45-52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农村从业人员、农村资本存量、农村用电量、金融发展(金融规模、金融相关率和金融效率)、货币调控等因素引入总生产函数模型,借以考察货币调控、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

基于C—D生产函数,设定如下模型:

Y=F(A,K,L,RE,S,FC,EF,M)

(1)

模型(1)中,Y为农村产出,A,K,L,RE,S,FC,EF,M分别为农村生产技术、农村资本存量、农村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金融规模、金融相关率、金融效率和货币调控。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各变量分别除以农村从业人员,以刻画各解释变量人均变化的经济效应,简化后的模型如下:

(2)

基于C—D生产函数,本研究构建如下指数模型:

(3)

相对于对数模型而言,指数模型(3)的估计相对较难,鉴于此,我们对模型(3)两边取对数,以解决指数模型的估计不便问题:

yt=∂+αkt+βret+γ1st+γ2fct+γ3eft+τmt+εt

(4)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测度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90—201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7—2013》、《中国金融年鉴:1990—2013》,以及国家数据网站*国家数据网站:http://data.stats.gov.cn/index。和中国经济网。样本时间区间:1990—2012。对于信息非完整的样本,我们应用插值法,对其进行填补。需说明的是,本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对农业生产总值指数(index_at)进行了平减,具体如下:

(5)

农村人均产出(y):参考王征和鲁钊阳(2011)[12]55-62,将(第一产业GDP+乡镇企业增加值)比农村从业人口作为其替代变量。

资本存量(k):为农村资本存量比农村从业人员,取对数。参考雷辉(2009)[13]75-83和单豪杰(2008)[14]17-31的成果,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农村资本存量进行重新测算,其公式如下:

kt=kt-1(1-δt)+It

(6)

式(6)中,kt为第t年农村资本存量,kt-1为第t-1年农村资本存量,δt表示第t年折旧率*与绝大多数文献一样,本文取农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5%。,It表示第t年新投入资本。资本存量刻画了农村从业人员人均可用资本。

耗电量(re):农村总耗电量除以农村从业人口,取对数。这一指标反映了农村能耗的经济作用。

金融规模(s):参考禹跃军(2011)[3]106-110、王征和鲁钊阳(2011)[12]55-62的成果,将农村贷款与农村总产值的比作为衡量指标(戈氏指标),其中,农村贷款为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15]220-222

金融相关率(fc):与前人研究保持一致,如丁志国等(2012)[1]50-58,定义其为货币与准货币M2的供应量与农村总产值的比值,刻画了农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

金融效率(ef):参考禹跃军(2011)[3]106-110、王征和鲁钊阳(2011)[12]55-62的成果,我们应用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的比值;其中,农村存款为农户储蓄+农业存款。该指标反映农村金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及其经营效率。

货币调控(m):参考靳庆鲁等(2012)[11]96-106的成果,我们以农村从业人员的人均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衡量指标。该指标的大小考察了货币调控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尽管我们基于C—D生产函数,添加较多的控制变量,但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2以下,说明控制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计量实证及其分析

本研究基于STATA12软件,应用LS方法估计经调整后的C—D函数模型,以确保估计参数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一)计量实证及其检验

表1给出基于C—D生产函数的货币调控、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结果显示:(1)农村资本存量(k)、耗电量(re)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增长;(2)金融效率(ef)、金融相关率(fc)显著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金融规模(s)十分微弱地抑制农村经济增长;(3)货币调控(m)不显著影响农村经济增长。

表1 货币调控、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1实证结果的拟合优度与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89 6和0.985 1,这说明货币调控、金融规模、金融相关率与金融效率、资本存量等控制变量对农村人均真实产出的解释力度高达95%以上,模型的构建是合理的。D—W检验值为1.876,说明并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检验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与稳健性,我们取样本时间跨度的1/3作为滞后阶,画出实证结果残差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详情如图1所示。

图1的检验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4)实证结果残差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点皆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表明实证残差序列并不存在自相关,这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与可靠性。

(二)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1的实证结果,本文具体分析如下:

1. 农村生产技术∂、农村资本存量k、农村耗电量re和农村金融效率ef的估计参数分别为0.121 5、0.263 2、0.350 8和0.318 4,均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农村人均产出增长起促进作用。这符合我们的先验预期。具体而言:(1)农村生产技术系数估计参数为常数0.121 5,说明我国农村经济系统具有自主技术进步效应。(2)农村资本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产出将增加0.263 2个百分点;农村耗电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农村经济增长0.350 8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产出将增加0.318 4个百分点。(3)农村资本存量、农村耗电量、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相关率和货币调控同时增加1个百分点,并配合农村经济系统自主技术进步,将导致农村人均产出增加1.086 5个百分点,呈现出微弱的规模经济效益。也因此说明了,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源、农村资本存量、农村耗电量、农村金融效率并配合农村经济系统自主技术进步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五大支柱。

2. 参数估计结果表明,货币调控m的估计参数在5%的显著性水下不显著,说明货币调控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无效性。这主要是因为:(1)农村封闭式的融资环境,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无效;(2)农村金融机构受歧视政策驱使,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农村资本外流,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无效影响农村经济增长;(3)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实施配给制和信息非对称性,钝化了其对货币调控的响应;(4)严格的利率管制,引致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农村信贷萎缩的传递效应和资本配置的非效率,抑制了货币调控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经济影响。

3. 农村金融规模s的估计参数符号为负,且异于零,这表明农村贷款占农村总产值的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这与王倩(2010)[10]138-145、赵洪丹(2011)[4]58-63等学者的研究相吻合。这可能的原因有:(1)缘于政策性歧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可信贷资金稀缺,资本配置效率低和贷款机会成本高;(2)相对而言,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僵硬,管理者忽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在贷款管理方面的异质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3)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农村金融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村人均产出下降0.000 2个百分点,农村金融规模虽对农村人均产出的影响甚微,但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信贷成本高、管理方式僵硬等问题。

4. 金融效率ef和金融相关率fc的估计参数符号均为正,且异于零,说明金融效率和金融相关率提高,均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印证了我们的上述观点与先验预期吻合,并结合金融规模因素,共同验证了假设2的合理性。农村金融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村人均产出增加0.318 4个百分点;农村金融相关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村人均产出增加0.024 1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效率正向冲击农村人均产出。这与赵洪丹(2011)[4]58-63的研究结果相反。我们认为,储蓄源于农户收入的未消费部分,在农村金融遭受歧视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于农户储蓄和农业存款;基于资金部分转移理论,农户与农业存储增加将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贷款,农村信贷资金投入的增加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且农村金融相关率正向冲击农村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货币与准货币流通的无界性,相对农村生产总值而言,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虽存在结构性失衡,但信贷总量增加,增加农村资本存量,可支配资本增加和农村资金原有的稀缺,提高了信贷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率,因而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5.货币调控m、农村金融规模s、农村金融相关率fc和农村金融效率ef估计参数的和为0.351 0,总体而言,说明货币调控和农村金融发展等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缺乏弹性的。农村金融投入相对缺乏效率。但深入分析,各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已如上所述,就不再赘述。

(三)政策建议

为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协同发展,基于上述控制变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农村人力资源、农村资本存量、农村耗电量、农村金融效率和农村技术进步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五大支柱,与此相关的政策仍可继续执行,如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实施农机补贴、加强农村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

2.货币调控失效和农村信贷不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金融体制、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改革和金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首先应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使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防范意识,增强农户信用观念,降低欺诈失信等现象和减少因信息非对称而引致的道德风险,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能力与配置效率。在农村经济货币化、金融化、信用化过程中,不断推进农村经济资源货币化、农村资产(如土地、房屋)金融化和农户信用规范化。其次,应加强金融监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的引导机制及其引导基金,引导县域及其以下金融机构将资金引向农村。制定社会再投资法规,规范和强化县域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与发放农村贷款的比率,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提高资金配置的公平性。

四、主要结论

针对现有文献关于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间经济关系的刍议,本研究基于经改进后C—D函数模型,考察货币调控、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人力资源、农村资本存量、农村耗电量和农村技术进步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现行的相关政策可继续执行。

2.货币调控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无效性。这主要缘于农村金融环境封闭、农村资本外流、歧视性政策下信贷萎缩的传递效应和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等因素。农村金融规模负向冲击农村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受金融歧视性政策、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方式僵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改革和金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以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验证了王倩(2010)[10]138-145、赵洪丹(2011)[4]58-63等学者部分成果的合理性,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与其他要素禀赋可共同而有效地解释农村经济增长,但不同金融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异质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因农村金融相关数据缺失和现有文献的不足,我们无法对其他相关结论进行微观检验与计量实证。

[1] 丁志国, 徐德财, 赵晶. 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9).

[2] 温涛, 冉光和, 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 2005(9).

[3] 禹跃军, 王菁华.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经济问题, 2011(11).

[4] 赵洪丹.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家, 2011(11).

[5] 曹协和.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11).

[6] 姚耀军, 和丕禅.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1)实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7] 安翔.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 2005(10).

[8]GreenwoodJ,JovanovicB.Financialdevelopment,growth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90, 98(5).

[9]LevineR.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ViewsandAgenda[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 1997, 35(2).

[10] 王倩.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1978—2007[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11] 靳庆鲁, 孔祥, 侯青川. 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 2012(5).

[12] 王征, 鲁钊阳. 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财贸经济, 2011(7).

[13] 雷辉. 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J]. 经济学家, 2009(6).

[14] 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10).

[15] 乌东峰,李思维.新型城镇化中两型农业金融支持研究[J].求索,2013(10).

责任编辑:廖文婷

Monetary Adjustment,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Growth

PENG Qing-hua, LI Hui

(SchoolofBusiness,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ntroversies whether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level accelerates rural economy growth, this paper constructs improved C-D function model included monetary adjustment, rural finance scale, rural finance efficiency and rural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 etc,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0 to 2012, to study the economic effect of monetary adjustment and finance development to rural economy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long term, finance development accelerates rural economy growth.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human resources, rural capital stock, rur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r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growth. The monetary control has no effect on rural economic growth in long-term. The rural financial scale negatively impact the growth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rural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 positively promote rural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it’s needed to deepen reform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mechanism,and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of governance and capacity.

monetary adjustment; finance scale; finance efficiency; rural economy

2014-12-11

彭清华(1965-),男,湖南湘阴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

F830

A

1001-5981(2015)03-0075-04

猜你喜欢

存量农村金融货币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古代的货币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古代的货币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腐败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