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具人才需求看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2015-04-30黎宗钊
黎宗钊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大量产品的制造需要模具,模具是机械制造之母,模具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导致模具制造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甚至出现模具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特别是综合型的技能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作为培养“蓝领”的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课程从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其目的为使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模具加工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模具专业与模具岗位的对接。因此,对模具专业的课改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模具人才需求;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一、模具制造行业背景分析
模具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装备,主要用于高效大批量生产工业产品中的有关零部件和制件,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是制造业各有关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称为“工业之母”。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绝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產制件具有的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以及有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因此已越来越被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所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信息、航空、航天、轻工、军工、交通、建材、医疗、生物、能源等制造领域,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现代化和高端技术服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当前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国模具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模具生产厂点共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已超过50万人,全年模具产值约为360亿元,总量供不应求,出口约2亿美元,进口约10亿美元。近年来,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中高档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总发展水平,塑料模和压铸模比例增大,专业模具厂数量及其生产加工能力增加较快,“三资”及私营企业发展很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等。从地区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目前发展最快、模具生产最集中的省份是广东和浙江,这两个省的模具产值约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岑溪家电产业园是岑溪市为迎接中国东部家电、电子产业转移,开拓东盟及国际市场而建设的以发展家电、电子、五金、轻工业等为主的新型专业工业园区。专业与配套相结合的优势,岑溪家电产业园从一开始就注重专业与配套密切结合。之所以要突出专业特色,是为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在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象到本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岑溪市旗帜鲜明地把工业园区定位为专门承接家电产业的专业园区。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比较优势,岑溪市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家电生产相配套的企业同时按比例引进,使客商足不出园即可基本满足配套生产之需要。岑溪家电园区规划开发总面积为8964亩,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整个园区建成后可容纳各种企业200多家,竣工投产后预计5年内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可实现年创税收3.5亿元,安排劳动就业人员3万多人,为本地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人力资源与研发人才并重的产学研结合优势。近年来,随着进园企业越来越多,园区企业需求高素质的工人也越来越多。
2.模具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年薪十万也难觅一个“数控模具技师”。刚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在何方?
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因此我们着重从模具的制造方面分析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
二、模具专业的课程改革特点
1.模具的制造过程
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模具钳工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
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理论教学部分:
(1)机械制图。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本课程主要是学习模具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模具的种类和结构、模具的装配、调试和使用,为模具加工、制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6)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7)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本课程主要针对模具的成型零件,讲授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编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8)模具CAD/CAM。本课程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数据处理、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Pro/E、UG等造中的实际应用等。另外,为了使学生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及对模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在实习中能完整地从绘图设计到备料到组装有一全程的了解,还要学习冷冲压模具设计和注射射模设计课程。
实践操作部分:
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铰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理论课程基本到位,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模具的拆装、模具的设计与制作、数控加工、电加工知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另外,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即能保证企业模具岗位的不同能力需求,又能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和持有相关的岗位证书,缩短专业与岗位的对接距离,我校实行了“多证毕业”。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岗位技能的結合,确定了中级工证为模具学生必须考取的证书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三、结束语
通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适应性强,就业质量提高,改革取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当然还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等关键能力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还需加大课程改革建设力度,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使中职教育培养的模具人才更能够适应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大鑫,张秀棉.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模具制造
[2]赵昌盛,朱邦全.我国模具材料的应用发展.模具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