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策略讨论
2015-04-30王玉库
王玉库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国家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越加重视,加强国家人民的素质已经势在必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死板,师生间缺乏交流,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也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厌恶心理。为了让祖国的下一代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加强了在思想品德课程上师生的交流以及互动,打破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思想品德;互动策略;小学课堂;教学方式
为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国家多次倡導要建立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并呼吁加强对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让课堂教学融入新文化。据调查,拥有良好、合理的师生互动不但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达成双赢。因此,师生互动这个话题开始被越来越的人所了解并开始研究。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性
在很多孩子眼中,思想品德这个课程内容不但枯燥而且乏味,单单看教科书就没有学习的欲望了,更别提很多老师知识单纯的照本宣读,更打消了学生们对于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小学的学习基本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为主,对于思想品德等副科的教育偏弱势。其实这种分配是不科学的,如果一个人拥有着惊才艳艳的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理念,那么他最后很可能走向的就是毁灭[1]。一个孩子在成长的初期,就应该在家长、老师的教导下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为他的未来奠定基础。道德并不像法律,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古人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唯有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
二、小学思想品德师生互动的意义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不感兴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积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照本宣读,而是展开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去,各抒己见,长期以往,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能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面发展。
在以往教学课程中,很多教师都用着过于正式态度来教学,所以课堂上缺乏活力,这其实就是教师还把自己定位在高高的讲台上,只是用一个知识灌输者的身份来教学,却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这些。教师应该放开自己的身份,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多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而不仅仅只是一味麻木的被动接受。
三、小学思想品德师生互动的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目的是为了“树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身作则,因为孩子还小,很多道理都不太了解,所以,就要让孩子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明白是非黑白。从古至今,中国的师生关系其实本身就是用道德关系所维系的,而在教师身上获得的道德体验,就是学生们了解其他道德理念的基础。
1.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学习都是在与现实教师、家长的互动中逐渐学到的,而道德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教师拥有好感或者崇拜感,这样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教师的行为。如果想要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2.设计动态化的趣味课堂
作为一名道德启蒙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和实事的掌握,并把这些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去。首先,可以设计多个开放式的讨论问题,在学知识点的时候,抛出这些问题,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要知道开放式的问题有着很大的选择性以及包容性,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不再仅限于书本上的东西。问题多用“你认为……”“你觉得……”等等来呈现,不再是以往那种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方式死板的出现。用这类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记住知识点,加深印象。当老师把开放式的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空白的领域,为了寻找出路,努力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道德问题[2]。
动态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空间,使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理应加强课堂中的互动环节,共同探讨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结束语
有句话说的好:“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同样主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整合起来贯穿于专业文化教育之中,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多姿多彩。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让课堂更具生命力,而创造这样的课堂也就更不能缺少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了。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要不断的创新,寻求更适合学生们的教育方法,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明余.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实践研究——思想政治与德育新课程导学[J].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初级中学,2014,(12):63-62
[2]杨杰洪.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策略及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探索[J].广东省云安县高村镇中学,2010,(06):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