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5-04-30杨丽玲
杨丽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此为比赛内容的赛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前天还是高效课堂观摩赛课,昨天便成了电子白板应用赛课,今天又成了一体机使用赛课。赛课参与人员涵盖了基层教研员、校长、主任、教师。赛课形式亦多种多样,有现场课、录像课、网络视频课、微课……赛课体现着中国教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引领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给一线教师提供着一种可借鉴、可模仿的教学模式;赛课也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经历一次大的赛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赛课是必须而可行的。但事实上,随着赛课的“变迁”,赛课将课堂教学完全演化为舞台表演,上课成了一幕幕演出的较量。赛课作为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逐渐改变着性质,改变着味儿。
赛课其实很时髦
在形形色色教育潮流的宣传下,在分门别类“专家”们的指引下,赛课进入了“时尚化”领域。因为赛课赛的是当今最时兴的教学理念,赛的是最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赛的是最“创新”的教学设计,赛的是最先进的硬件设施,也赛的是学校的教研能力,团队合作水平。精心打磨的“天籁之客”使听课者发出一阵阵赞叹,精彩纷呈的课件吸引着学生、听课教师的眼球,硬件功能的最大限度使用,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问题的设置、答案的呈现都随课件的制作程序“有序”进行,教师利用它轻松地“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走。这种时髦的、“与时俱进”的课堂的确非常好看,非常精致,近似完美。但这种“时尚”的、完美的课堂却经不起推敲,容不得让人细细思量——过度的设计、“新潮”的模式、强大的媒体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的赛课意义何在?
赛课其实很虚假
记得刚参加工作参与赛课听课,看到授课教师个个仪态大方,普通话标准,朗读甜美,教学环环相扣,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妙语连珠,切中要领,整个课堂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这些老师怎么可以把课上得这么好,又怎么能把孩子们训练得如此妙!当我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区级“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时,才明白那些老师、那些孩子为什么那么“棒”!首先,我要将按自己思路设计好的课给全校教师展示、评课、挑病;然后,集体备课,再上;再评,再上。赛课前,一堂课在不同的班级上了6次。但这还不行,主任们责怪我:你怎么可以把课上得一次一次不一样呢?教案得背下来,多余的字一个也不能说!就连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要固定几个的。教师要反复琢磨答案,既不失儿童语言风格,又能体现“开发”了儿童思维潜能,不能由着他们信马由缰自由发言。这节课,经过这样的“教导”之后,我在学校又上了5次,才算令大家满意。赛课的结果,不言而喻。
参加“国培”时,专家们指出:赛课,赛的就是团队力量,赛的就是团队精神,赛的就是教研员们的水平,赛的就是与众不同。所以,在指导“作品”时,专家们还要努力设计一个“意料之外”的教学环节,来抢眼球、抢分数。如果参赛选手没有强大的团队做后盾,单枪匹马奋战,绝对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现实教学中,有没有将不经过精心“打磨”的常态课搬上赛课现场的?我想,除了名家、专家的课,任何一个学校、一位教师都是没有胆量这样做的。现场课都如此“打磨”,录像课那就更不用说了,一遍一遍地录制,一次一次地修改,一帧一帧地拼接,也会呈现出一节精彩的课堂。
这样的赛课意义何在?
赛课其实很伤人
但凡参加过赛课的教师大抵都会“谈赛色变”。作为从区级到市级进而到省级赛课的亲历者,我深深感到了赛课对参赛者的“伤害”。赛课中,无休止地修改和打磨,让所有参赛者不堪回首。赛课现场,活生生把课堂教学变成了舞台艺术。众目睽睽之下,任何进入听众鼓膜和视野的信息都会左右评委们的审美判断。视频、音响、道具、课件、灯光等,所有这一切,选手们都要考虑。他们不但要做演员,还要做导演、音响师、化妆师、道具师等等。记得《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06日03版)曾刊登过一篇名为《参加全国赛课,让我几近崩溃》的文章。文章真实叙述了作者在参赛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让读者倍感同情。为了在比赛中获得佳绩,她和她的团队奋战了将近一个学期,一堂小学阅读故事的英语课,她们辗转各校试讲达26次。赛课结束,参赛者个人花费资金高达上万元!一位朋友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后,体重减轻了近20斤!平时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敏感消沉,多次因压力太大而放声痛哭。真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形销骨立不堪累”!如此赛课,你不觉得“疯狂”吗?
也许你说,用“疯狂”一词来形容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多少有点儿夸张吧?然而,赛课一旦像这样成了面子工程,绝对带有“疯狂”的色彩。我认为,这种把课堂当做竞技场的赛课,是对教师智慧和创造最赤裸裸的挑战!是对教师身心的一种极其严重的伤害。组委会、专家、学校、教师四方构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怪圈,共同把课堂推向了竞争、虚伪、形式。
这样的赛课意义何在?
赛课其实很功利
随着赛课的推进,一批批专家、名师、骨干教师“相继出炉”,有的教师甚至靠着这张证书平步青云,赛课成绩逐渐成了教育GDP类指标。这些,无不刺激着普通教师的神经。尤其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岗位认定、绩效工资来袭,加上职称“破格晋升”政策的出台,赛课证成了一个“硬杠”条件时,更是让大家欲罢不能。对学校而言,教师在赛场中取得好成绩,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而且能让学校在考核评比中加分;对教师而言,只要一证到手,就可以申报骨干、学科带头人,就可以定岗定级,就可以成为“破格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这种形态之下,教师们争相上课,赛课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赛课成了学校、教师们争先必得的“奶酪”。各种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抓住了这个重要“商机”,顺应着潮流,你争我赶地举办各种赛事,赛课活动开始日益泛滥。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赛课举办的层级也越来越高,方式更是越来越灵活。这种极端功利的赛课使得教育教研呈现着一种虚假的繁荣。
这样的赛课意义何在?
这样的赛课究竟会把中国基础教育带向一个怎样的未来?我很担忧!
赛课,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