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实效

2015-04-30陈福满

新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角形数学知识创设

陈福满

一、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创设问题情境

现行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问题情境是取材于实际生活,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时,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灵活应变,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体验入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重点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挖掘教学素材,并从生活角度逐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利息”一课,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利息”的概念,可以首先预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什么地方是存放货币的最佳地点?”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建议,此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银行储蓄是不是最安全的?”避免无效问题的产生,提高效率。教师继续引导:“我们把钱放入银行时要不要先了解一下储蓄的相关知识呢?谁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常见知识?”此时学生积极发言,在发言中已经将“利息”讲了出来,教师最后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之后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关于“利息”的相关知识。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知识点,这样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因素,将我们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为顺利开始新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二、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中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数学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使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也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以多种不同的直观方式来表现数学教学内容,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圆”的特征,教师可以在屏幕上播放动画:小猫坐在一辆汽车上去赶集,但是汽车的轮子是方形的。一路上,车子不停地颠簸,此时小猫非常紧张地抓紧汽车的扶手,表情看起来很难受。教师:“同学们,小猫为什么表情很难受呢?”学生:“因为它坐的汽车轮子是方形的,如果汽车轮子是圆的话就不会颠簸了!”教师再播放第二个动画视频:小猫所坐汽车的轮子换成了圆形的,但是车子仍然十分颠簸。教师:“车子的轮子已经换成了圆形的,为什么还这么颠簸呢?”学生:“因为车子的车轴没有在圆形的中心位置,所有才会很颠簸。”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趣味十足的动画让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此类高效方式为此课教师讲解“圆的认识”做了很好的引导工作。

三、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因素,教师都必须认真挖掘。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比较呆板,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无从谈起。在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本身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能充分调动自身各种感官,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操作技能得以提升,还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准备一些教具、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实效。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图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者间的差异性,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体积方面存在什么关系呢?”同时,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容器,沙子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来发现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体积上的关系。学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引导下,小组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并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有部分学生将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后再倒入圆柱容器里面,此时沙子只占到圆柱容器的■。

通过设计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探索空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前设计时应该注重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的方法,由“已知”推出“未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而实现智力的快速提升。

在实际教学设计时,教师在十分熟悉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设计思路调整教材知识的顺序,并融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这样便可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思考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在此类课堂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教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考范围,充分彰显小学数学的知识魅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了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能够有真正的了解,并且能够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剪、拼几何图形的动画,其中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大小相同的几何图形作为本节教授的重点内容。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然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将两个三角形进行拼接,最后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拼接活动中。之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用三角形拼接成平形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之前三角形的高、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紧接着给予学生逐层的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在轻松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让学生发现了不同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使学生对探究几何图形的关系产生了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元素,采用探究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