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江豚,聚力长江可持续发展
2015-04-29赵春艳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100万年来它们在长江流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而现在却面临灭绝的危机。2015年3月27日,4头长江江豚住进它们的新“家”—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这意味着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江豚“保种”,最后的拯救
提起动物保护,大熊猫一定是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动物。但是,在中国,比大熊猫更为稀有,濒危程度更甚的物种还有很多,多到数不清。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似乎永远都无法调和,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常被误杀和误伤的长江江豚就是其中的一个。
2015年3月,在江西省都昌县鄱阳湖水域,一场大规模的水上捕豚作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此次捕豚行动是为了找寻合适的“种豚”,整个过程总共打捞30多头长江江豚,经过严格的体检过后,暂养了其中11头。从3月21日开始,从中优选8头,分别迁入湖北石首天鹅洲和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处的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江豚保护区。3月27日上午11点,湖北,监利,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边,4头正值壮年的江豚被小心翼翼地从暂养箱中抬出,然后放归自然,霎那间,江豚已钻进水域的深处,远远地,偶尔能看到它们出水呼吸的脊背。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100万年来它们在长江流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而现在却面临灭绝的危险,航运、挖砂、污染、非法渔业活动、涉水工程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江豚灭绝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白暨豚的功能性灭绝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2年的调查结果,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1040头,年下降速率13.7%,呈加速下降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已于2013年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CR)”级,中国农业部也已于2014年将长江江豚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管理。基于目前的种群数量及下降速率,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极可能在未来5到10年内灭绝。因此,保护江豚刻不容缓。
其实,这种“刻不容缓”模式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启,科学界与各公益组织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2002年开始持续关注长江江豚的保护,一方面,致力于推动在长江江豚生活的自然环境——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区域实施就地保护,另一方面借鉴天鹅洲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成功经验,支持、推动、建立更多无污染、无捕捞、无航运的迁地保护区。奔走呼吁从未停止,但江豚死亡的报道却如影随形,此情此景让人情何以堪!可以预见,未来50年长江的生态环境不会比现在更好,科学界一致认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已经到了最后的“保种”阶段。
江豚的新家“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是一片1968年经人工裁弯取直而形成的长江水域,曾是白鱀豚、长江江豚以及中华鲟、白鲟的栖息地,是长江野生生物与生俱来的“家园”。如今,故道下口仍常年保持季节性通江,保存了与长江相似的生态环境,故道周边基本保持了比较自然的滩涂和生态景观,枯水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II类,并且水域面积广阔,有6目11科34种鱼类分布于此,也有一类保护鸟类,如中华秋沙鸭栖息。经过系统的科学考察,这里于去年12月被划为省级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根据自然地形、水文特征、周边社区经济状况,特别是考虑到豚类适宜的栖息环境,故道水域被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部分。核心区已经停止了一切渔业活动。作为渔民安置的缓冲方案,缓冲区和实验区仍有部分渔民从事渔业捕捞作业。在核心区和缓冲区之间,建设有隔江防护网,江豚将被限制在16.6平方千米的水域范围内活动。
这次由国家农业部牵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WWF等江豚研究、保护机构参与的江豚迁地保护行动,是继1990年,5头江豚从长江流域的不同地方被送到湖北石首的天鹅洲长江故道安家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迁地保护江豚,其注定会成为长江江豚保护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未来,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将建成为容纳约100头长江江豚的自然迁地保护区,与天鹅洲故道等其它迁地保护区一起,形成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网络,适时交换迁地保护个体,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稳定。
令人不解的是,在长江两岸像天鹅洲和何王庙这样的故道还有很多,但为何间隔长达25年之久才实行第二次迁地保护?渔民安置问题是江豚迁地保护的主要难题,WWF江豚项目专员张新桥如是说。在27日江豚放流仪式现场,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面对这个问题又举了那个他经常提起的例子: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从157米水位提高到170米,提高13米,移民18万。移民18万,就是说长江整个渔民加起来还没有丹江口水位提高13米移民的数量多……希望未来长江故道能够开辟更多的江豚庇护所,扩大自然迁地保护规模,尽可能多地建立“自然迁地保种”种群,以延续长江江豚的自然繁衍。
长江江豚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生物,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如果江豚灭绝,也就意味着长江生态的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近在咫尺。江豚保护的重心从原地保护转移到迁地保护是一种无奈之举,某种程度上,这将会使长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连带降低,而通过保护生境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才是最完美的愿景。国际淡水豚类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在一篇文章中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长江江豚在自然环境下的保护,也就是原地保护。”
人、鱼、水,和谐方能共生
鱼处水而生,人逐水而居。不合理的渔业活动是导致长江生态危机、江豚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江流域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这些长江两岸的湖泊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对高产出以及高效益的追求,使得一系列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湖泊生态的健康对长江整体的生态水平至关重要,为缓解长江中下游不合理渔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WWF倡导负责任的渔业生产活动。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洪湖市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市,全市境内有放养水面积116.6万亩,水产品总量42.11万吨,水产品总值46亿元。WWF在湖北省的健康渔业试点工作主要在此展开。洪湖市红仙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养殖水面近3万亩,其中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00亩。合作社实行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其中“种青养鱼”这种传统的模式,因低碳、环保广受推崇。这种养殖模式采用“回”字形的池塘,在池塘中间的平滩和四周的池埂上种上黑麦草、小米草、苏丹草等草鱼爱吃的天然草类饵料,即所谓“种青”,同时辅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WWF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对草鱼品质以及洪湖草鱼养殖池塘进行水质监测,通过科研监测以及科学数据来分析该健康养殖模式的优势,对传统的“种青养鱼”进行更科学的改进。养殖过程中,通过生态健康饲养、品种合理搭配和水质生态修复来防控鱼病的发生,大量减少渔药的使用。通过改变养殖模式,降低渔业产品生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降低渔民的成本,又保证水产品的品质。
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用生态养殖方式养出的草鱼有鳞片紧、耐运输、肉质好等特点,目前在市场上还比较受欢迎,单价也比普通养殖的鱼稍微高一点,但总收入与追求高产高效的渔民相比仍未体现出优势。现在红仙喜合作社在WWF的支持下,正在建立从鱼苗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希望在未来能形成自己的绿色水产品牌,进入到大型超市卖场中,单价提高、市场扩大后,更多渔民将顺理成章地加入生态养鱼的阵营。
通过前期对良好操作规范的完善,WWF计划将红仙喜合作社草鱼健康生态养殖广泛推广,辐射周边2万多亩渔场,通过对健康养殖模式的进一步总结、优化、推广,带动整个周边养殖区的规范化和生态化。
在湖北,WWF先后在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水产苗种生产、养殖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湖泊渔业资源恢复等领域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及模式推广。2014年4月1日,WWF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湖北省水科所签订“推进健康渔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6月,在湖北省水产局以及签订“框架协议”的5家单位的支持下,WWF已经完成了涉及水库、池塘、稻田、湖泊渔业在内的27部分养殖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的编写工作。下一步,将在湖北省质监局的认可下,进一步推动湖北渔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通过对湖北省健康渔业模式的探索,WWF计划向全国其他省份和地区进一步推动中国淡水渔业的健康生态养殖。
人、鱼、水,和谐才能共生,江豚才能早日回归长江干流。
强强联合,
聚力长江可持续发展
长江是WWF全球优先保护的200个生态区域之一。长江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如不加强流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实行绿色转型,长江将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其生态功能以及支撑流域生存、发展的功能将无法实现。在长江中下游生态保护上,WWF还致力于湿地保护、环境流、水管理创新、流域综合管理等的推进。而这些项目与江豚保护、生态渔业一样,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持者——汇丰银行(HSBC)。
汇丰银行成立1865年3月,总部设在香港,至今已有150年历史。1878年,捐赠1000银元给中国的饥荒受难者,那是汇丰在中国的第一笔捐赠。到2014年,汇丰在华历年捐赠总额已超过人民币6亿元,是唯一一家连续8年获得民政部最高奖“中华慈善奖”的企业。在汇丰内部,有一个专门负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企业可持续发展部,是汇丰银行全球十大核心部门之一。“汇丰把企业视作社会的一分子。企业的经营与社会、环境、经济三要素息息相关,若这三个维度不可持续,企业的经营也将不可持续。”在何王庙江豚保护区岸边,汇丰银行中国可持续发展部总监张惠峰对本刊记者如是说。
与公益投入的慷慨成反比的是,汇丰对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保持一贯低调"、慎言的作风,恐被冠上“另有所图”的帽子。实际上,汇丰银行已经发起过几次系统性解决环境问题的环保计划:2002年,受汇丰银行“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WWF在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启动了“还长江生命之网”WWF-HSBC"长江项目。为了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行动,2007年,汇丰银行斥资1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为期5年的“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2012年,汇丰银行又联合WWF、“地球观察”共同发起“汇丰水资源计划”,汇丰银行为之投资1亿美元。该项目跨度5年,将致力于应对中国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加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什么会持续关注长江水资源保护?”张惠峰说道:“汇丰银行委托经济学前沿(Frontier"Economics)所做的调查报告发现,2010年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2.9%,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提高到7.8%。长江的未来对中国至关重要,汇丰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保护长江,并通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长江流域的绿色转型。”
汇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向还有教育和社区发展等。“对于汇丰来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投资,而非简单的捐赠。就像资产管理公司做投资,公益也一样,没有过程控制,亦无法做到专业。”作为银行,汇丰还在绿色金融领域推出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并激励员工参与到社区投资项目中去,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到政府、客户等各利益相关方,一起共同努力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