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丝留韵

2015-04-29卡琳

中国周刊 2015年5期

2014年6月6日,江苏南通留韵古金丝楠木艺术馆的馆长陆斌站在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领奖台上。作为金丝楠木传承全国第一人,陆斌不无骄傲:“千年金丝楠木在我眼里,不是木材,而是文化。”

古时,中国人用楠木制造宫殿、庙宇、家具等。中国礼制严格规定,只有皇家才有权使用楠木,楠木又有“皇木”之称。历代历年的大量伐用,导致金丝楠木“一木难求”,至清乾隆年间,已无材可用。这使得金丝楠木未有机会走入民间,即隐退高阁。

楠木是栋梁之材。历史上,楠、樟、梓、桐并称为四大名木,而楠木位居首位,其悠久的历史,是红木等硬木木材无法比拟的。

一根金丝楠木长成起码要六十年,能堪大用的必要几百、上千年,是我国实行严格保护的濒危树种,禁止砍伐。楠木稀缺,存量有限,现有的原料用一点就少一点。

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性开发?

“楠木和中古传统建筑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陆斌想到了将金丝楠木和“东方经典建筑”四合院结合起来。他说,“将这两者结合,不但能科学地保护金丝楠木这一珍稀木材,还可以让四合院重新展现符合时代需求的实用性,从创新的角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在南通的留韵金丝楠木艺术馆中,记者看到了按原尺寸10:1比例缩小制作的四合院小样。整个四合院遵循传统北京四合院之二进院落方式布局,严格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结合处均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巧夺天工。

2000年,陆斌从秦岭深山重金收了一棵古金丝楠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于金丝楠木的他,索性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事业,专注于金丝楠木的收集。

清代皇家的很多器物,常以紫檀或黄花梨与楠木相配制作家具,通常如桌面的芯板采用楠木,抹边等框架用硬木。其他如香几、炕桌、橱柜、宝座、屏风等用楠木做胎的更是不计其数。“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金丝楠木细润之中暗含锋芒,温润柔和,是家具良材。

“苏作家具的工艺更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造型、工艺、韵味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们有最好的工艺,怎样让千年古木焕发生命?”

2009年,陆斌尝试用所收藏的古金丝楠木制作家具,出师不利,所用木头全部报废。古金丝楠木珍贵,却限于材质不能制作家具。

惨疼的挫折使陆斌开始探索。

古金丝楠木制作家具开裂是因为木料脱水所致,要利用古金丝楠制作出好的家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技术难题。为此,陆斌钻入深山老林,寻找乡野土方;也飞到四川、福建等地,请教各路专家,终于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他自主研发机床和钻头,可一次性对原木进行通钻,解决了木材无法透气的问题。并通过温度、湿度的比例调整,使古金丝楠木慢慢还原,改变了长期以来古金丝楠木不能做家具的历史。

为此,陆斌获得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荣誉,“这是对我莫大的一种鼓舞和肯定。”除此外,留韵公司针对金丝楠木的研究创新已获得相关专利12项,浅浮雕烙彩、原木防开裂等多项专利也在申请中。

一方良木,如金丝楠木,纹理、质色都有独到之处,善加利用,崇尚天成之美,再辅以精巧的榫卯结构,使家具的物性得到最佳的表现,实现在“善”的过程中不断寻求着“真”的表现和“美”的气质。

2011年7月,“留韵厅堂十件套”被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评为“中华北”优秀工艺美术作品金奖;2012年5月,“绳拉玉璧画桌”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家具“天艺奖”;2012年9月,“龙饰套五茶座”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时代变迁,脱去“皇家御用”的帽子,金丝楠木走入民间,渐渐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2010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问及“对于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看法时,表示深感惋惜。

陆斌萌发了把整幅名画按照1:1的比例雕刻于金丝楠木上的愿望,“金丝楠木资源异常稀缺,尤其是古金丝楠木,机缘之下,才能偶得。若只用金丝楠木去制作一般的家具,实在是暴殄天物。”

这既是对古代艺术家的致敬,也寄予着陆斌对于两岸统一的美好祝愿。他的库房中正好有两年前收藏的一根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金丝楠木,长7.42米、宽0.65米,重达9吨,正堪大用。

但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好友木雕大师王启华的强烈反对。他劝说陆斌,在这么大的古金丝楠木上作画,木质肯定要变形。况且,金丝楠木自古只能雕刻工笔图案,从未见过有人雕刻写意画作品。而黄公望的这幅《富春山居图》更是集写意画大成的名作,要在金丝楠木上体现浓淡疏密的写意境界,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这根极其名贵的千年古木。

陆斌铁了心,没有犹豫,只让王启华率队放手去干。

两百多天的精雕细琢,用王启华的话说是“刀刀惊心”。凝结了八位能工巧匠心血的“金丝楠木”版《富春山居图》横空出世,震惊中外,成就了金丝楠木最华彩的篇章。

这幅国宝级的珍品开创了木雕写意山水画的先河,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陆斌用自己的坚持,诠释特有的国家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