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中缅边境 慢品傣家勐景来
2015-04-29南晓
晨曦中的打洛江,雾气迷蒙如小雨纷飞,鸡鸣从三点一刻便开始,络绎至七点多不绝。一座座的傣家木楼下,妇人们一早就开始用木柴生火,蒸起糯米饭。她们穿着傣族特色的筒裙,簪一朵花在已经盘好的辫子上,不着胭脂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景来,一座传统的傣族聚集村寨。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既是这座村寨的边界,也是中缅的边界线,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中缅第一寨”。
一入云南西双版纳,总是让人变得慵懒,这里的太阳比北京“起得晚”,虽然溽热潮湿,但满眼的热带雨林植被,心不自觉地凉快。下飞机后,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驱车一路向南,靠近中缅边界线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终点——勐景来。
勐景来寨子的面积不大,最传统的傣族文化却沿袭至今。这里的居民穿着传统的傣族服饰,传承着祖辈留下的手艺,虔诚信奉小乘佛教,甚至男子必须在寨子里的佛寺出家修行一段时间。即使勐景来被开发为一个景区后,仍保持着民族村寨的种种元素。越深入了解勐景来,你越会发现,这个丝毫不显张扬的边境村寨,不仅在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令人迷恋,那些触动内心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引人深思。
打洛江畔"放飞一支孔明灯
对客人的热情之至,幕天席地的长桌宴足以表达。打洛江畔路灯支起,音乐响起,一碟碟香味迷惑的傣家美食,冲击着味蕾。傣家姑娘和小伙子热情的祝酒歌,甚至让对岸的缅甸人也停下摩托遥遥相望想来凑凑热闹。
但凡有些年头的村寨,一般都有一个传说,勐景来也不例外。在傣语里,“勐”为村寨,“景来”是龙的影子。远古时代,王子为了追赶一只金鹿来到这里,后来人们发现总是隐约可见一条龙的影子,便在此安营扎寨,世代居住下来。
从州府景洪到勐景来,一路上以“勐”开头的地方并不多。原来,“勐”在地名前,表示这个地方最少也是现在的县级行政区划,由此可见,被我们称为村寨的勐景来,当年是何等繁华。
到达寨子没多久就已暮色四合,在我们所住的傣家乐女主人玉南胆的“护送下”,我们终于来到了打洛江边的长桌宴。
繁星闪耀的天幕下,竹条一横一竖铺就的“地毯”上,长桌已经摆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地人说,吃完后就着河水一冲刷,竹“地毯”比什么都好打理。
千言万语的描述,也抵不上傣家美味。香茅草烤鱼就是其中的代表,西双版纳被称为植物王国,香茅草入菜,大抵也因如此,这种植物能够健胃消脂,在享受原始而美味的傣家烧烤的同时又不失养生,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叫做“生活”大师的杰作。
以青苔入菜,亦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不过,这样的美味,长桌宴上并没有,反而是在第二天的家常菜中,让客人们欲罢不能。
面对“闯入者”,村民只觉得这是一个看演出唠家常的好机会。吃着长桌宴,听着村民淳朴自然的笑声,演出正式开始,老艺人们身着华丽的傣家传统服饰,戴着傣家帽子,以江对岸的缅甸群山为幕布,一曲葫芦丝就这样在舞台中央悠扬响起,音乐声和灯光甚至吸引了河对岸盘山公路上骑着摩托车晚归的缅甸村民驻足。
听着流传已久的民乐,跟着节拍唱着祝酒歌,唱完一首喝一杯傣家自酿的美酒,甚至加入群舞,来一个傣家三跺脚舞,纵使思绪繁杂,也能让你从其中抽身而出,感叹民族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就这样,勐景来的第一夜,远方而来的客人们唱着、跳着、微醺着,看着长桌宴结尾放飞的漫天孔明灯,最后将这些都带入了梦乡。
以木代竹"留住傣家人的乡愁
穿行在勐景来,高低起伏的木楼如此相像,即使是记性好,迷路还是难免的。
了解勐景来,建筑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一入寨门,扑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塔林。这群塔林也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林。在公元1082年,傣王为了表彰101位高僧,共建大小佛塔101座,后悉数被毁,现在的58座塔林,均为后来修复。
尽管如此,至今还有周边国家的众多信徒,源源不断来到这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当地傣族每年也都要在此举行“塔摆”,最多时曾聚集3万多小乘佛教信徒来此朝拜。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塔,犹如一支支竹笋,因此傣家人又称它们为笋塔。塔的顶端有很多小铃铛,在微风中,向傣家人送来天上的梵音,保佑着傣家人吉祥幸福。
塔林的存在,与佛寺不无关系。勐景来的佛寺,属于典型的傣王宫寺庙建筑,在打洛附近较有名望。贝叶经的传承就在佛寺早课后安静地展开——铺上垫子的草地上,老和尚带着两个小和尚盘腿而坐,除了已经晒好的贝叶,和老和尚的谆谆教导,就剩他们手中的贝叶和铁笔。没有教科书,没有黑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贝叶经制作技艺,如此自然地代代相传。
傣族把佛经刻写在贝叶上,叫做贝叶经。贝叶取自当地一种叫做贝叶棕的植物的叶片,经过煮、晒、压后再用特制的铁笔在上面刻写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同经文一样,傣族的文化也是靠贝叶流传下来,傣族文化甚至被叫做贝叶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佛寺之外,便是更为广阔的傣家寻常生活。村内的古木参天、家家院内的花团锦簇、竹楼一角高大的棕榈树等自不必说,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大多这样。这里的村间小道大致宽两米,道上紧铺青砖,小道的中间栽有尺许宽的小草,很自然地就分出了左右行道,整个村子都由这样的小道贯穿。道的右侧有一道排水沟,沟的三面全用鹅卵石砌成,引自孔雀河的水清澈无比、潺潺流淌。
小道两侧,便是高低起伏的傣家木楼,新旧木楼错落展开,丝毫不逊色江南古镇。由于传统的傣家竹楼每年都要翻新,更为方便的木材取代竹子,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水泥砖墙逐渐渗透的云南,勐景来堪称傣族民居的现代化样本。
勐景来的傣家木楼,大多是一楼一底的干栏式建筑,一楼摆放杂物,二楼住人。一层无门无窗,只有支撑整座建筑的若干柱子,你可以自由地从这家一楼直接走到对面人家的一楼,夜不闭户,成为建筑的画外音。
一捧甜蜜"传承下去的经典
傣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在勐景来,显得格外清晰。
倘若只有佛寺和传统傣家生活,勐景来也并不算独一无二。传统工艺的继承,让这座边境村寨,成为了人人向往的“桃花源”,更是都市人关注的焦点。
在勐景来,傣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像幻灯片一样展现出来。手工造纸术、傣陶制作、傣锦制作、竹器编制、葫芦丝和芒锣制作、民间打铁冶炼、古老榨糖术、民间染布、傣药酿酒等等让人好奇又赞叹。
榨糖,被当地人称为“甜蜜的技艺”。西双版纳盛产甘蔗,榨糖在当地历史悠久。用人力推动木桩转动,然后把甘蔗放在两根木桩上一起转动,被挤扁的甘蔗从另一边出来,甘蔗汁流淌下来,经过过滤,流入预先准备好的容器内。这样榨出来的甘蔗汁,甘甜清冽,再稍微加工,食糖就制作出来了。当地使用的木质榨糖机,“年纪”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
傣族手工造纸,是勐景来另一处人气满满的地方。造纸前把构树树皮剥下来,刮掉表皮层,舂烂成茸后煮熬成浆,倒进水池里,然后用纱网在水池里反复荡漾,让纤维均匀地铺在网上,晒干后撕下来,就成了拥有很强韧性的纸。
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并非是“旅游表演”,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市场。由于手工制作的“构皮纸”因具有透气、耐磨、耐用、质白、书写流畅、不易破损等特点,至今仍在使用且供不应求,是当地人抄写经书、书写作画、包裹普洱茶、扎油纸伞、制作孔明灯等的上佳纸张。
类似的传统工艺作坊,散布整个村寨。当现代生活将每个人裹挟其中时,这里的人们仍旧过着就地取材、生态环保的田园生活,他们自己织布、染色,使用竹编的器具和手工陶器,喝着自己酿就的米酒,用双手织出灿烂的傣锦和明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