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来信

2015-04-29

中国周刊 2015年8期

北京"昆仑

看了贵刊7月号杂志,深有感触,如今的农村与过去比确实变味许多。最明显的是在农村面貌上,水泥小洋楼是农民现在起新房的首选样式,屋里也都是瓷砖地和西式家具,尤其是在一些要靠发展观光旅游致富的地方,农民心目中最好的接待标准就是和城里一模一样。而在我们这些看风景的人眼里,那些水泥盒子是如此扎眼,尤其是在一些民族风情本来浓厚的地区,文化传承也就此大打折扣,结果适得其反。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固然要打破,乡村固然要发展,但不问三七二十一地城镇化道路绝非上策。

上海"范小姐

我来自上海的农村,一个已经被大城市扩张而蚕食了的市郊的一个村子。那里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农村,但是我的户口本上仍然确切标注了我的身份“农”。

从小,我就深切感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一个城市户口是乡下人毕生追求的梦想,但是城乡二元使得跨越这条鸿沟看上去是如此的困难。

农村人自我安慰,我还有立身之本——土地。我的户口是农,我有土地,我有保障。但是当如今我的土地变成工业开发区时,我不能再淡定,我是否还是农民?我将何去何从?

天津"吴雪芳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一直都对日本充满向往,起初对日本感兴趣是因为樱花,越积越多的向往使我特意去图书馆查看有关于日本的书籍。通过看七月刊的《中国周刊》,让我这个起初只知道有合掌造这个地方却对其不甚了解的人,对合掌造有了深入的认识。一年四季有着别样的风,每个季节都是一种自然美的享受。伴随着纯天然的材质,生活在这里,别有一番在心头。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却有着不一般的纯净,让人欣喜,有机会很想亲眼去看看,去感受触摸这纯天然的境界。虽然不是《中国周刊》的忠实读者,但是我想今后我会更多的的去阅览它,让它更多地丰富我。

黑龙江齐齐哈尔"晓萌

读了这期的封面故事,增加了很多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的知识。创建美丽乡村,打造升级版新农村,需要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生态资源的平衡有序,关注农业发展的方向,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态、经济发展等。曾去过很多美丽的乡村:徽州古村落呈坎村、婺源、渣济村,贵州苗寨,漫步在古村灰瓦间,任凭时间随脚步流逝,享受农村的风景。本期专题中提到的郝堂村、瑞士的Guarda,合掌造都很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无法忽略它们的美,更为无法忽略当地的人们为建设自己家园在生态、环保和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努力。每期都会很关注“新旅行”栏目,7月刊尼泊尔专题,再一次萌动了我前往尼泊尔的心。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纯净清澈的费瓦湖、多彩的沙丽、浓郁的异域风情、神秘的庙宇,似乎随便一个转身就能与神相遇。大地震后关注了很多尼泊尔的消息,敬佩尼泊尔人们生活清贫,却自足于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