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咏恒”,用天籁之声守护雪域圣地
2015-04-29李春梅
美丽的梅里雪山雄踞于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腹地,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然而,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冰川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泛滥、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正侵蚀着梅里雪山的圣洁。为保护梅里雪山,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梅里雪山的净土永恒,由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发起举行了“梅里咏恒”系列活动。
2015年6月28日,昆明。
美妙的歌声回荡在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慷慨激昂,没有任何乐器的烘托和渲染,犹如天籁,令现场的听众为之震撼、陶醉。
这场特殊的音乐分享会由“梅里咏恒A"cappella”合唱团带来,采用无伴奏的现场演唱方式,用最纯净的人类声音唱出爱与美好。随着歌声,听者仿佛回到了世外桃源般的梅里雪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山顶,雪山上金光万丈,雪峦绵亘,圣洁而壮美。五彩的经幡在深蓝色的天空中飘扬,僧人摇着转经筒,吟诵众神的诗篇。这是灵魂与自然的一场特殊对话。
“咏”,是对爱的表露,表现人们内心对生命赞叹;“咏”,也是行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共同的心愿——梅里永恒!梅里的永恒需要我们参与的每一个人,用行动奉献自己的力量,是之为“咏”。
神山下的艺术环保约定
美丽的梅里雪山雄踞于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腹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并行奔腾,却不相交。金沙江由此东去,汇集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后,形成了千里长江;澜沧江由此南下缓缓而流,穿越国界便成了滋润亚洲数国的湄公河;怒江南下奔腾急湍,闯进缅甸便成了国际河流萨尔温江。
在地质学家的眼中,梅里雪山是印欧板块撞击后的产物,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在生物学家的眼中,梅里雪山是生物多样性的王国。2003年,以梅里雪山为核心的三江并流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录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梅里咏恒”活动由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简称YNC)发起,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活动,借助音乐、摄影、绘画、微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及媒体、图书等传播方式,持续关注梅里保护,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梅里雪山的净土永存。
“这是一片众神守护的雪山,是藏民心目中的圣域,每一座山峰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每一座山峰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梅里雪山用博大的胸膛,深远的情怀庇护着人们世代繁衍,和睦共存。”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连芳是云南人,对这片神秘的雪域充满深厚的感情。
梅里雪山是藏地八大神山之一。在藏传佛教者的心目中,是极乐世界的宫殿,是精神的象征和寄托。绵延数百年的朝圣路上,每年都有数十万滇、藏、川、青、甘等地乃至尼泊尔等国的信徒虔诚跋涉,用坚定的信念与自然、与神灵、与自我对话。
然而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入侵,逐渐侵蚀着梅里雪山的圣洁,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冰川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泛滥、传统文化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大山在阵痛,自然在哀鸣。
“梅里雪山是一座具有文化尊严的雪山,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保护价值。”连芳说,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仁慈一些,善待大山、善待生活在大山中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也善待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圣洁的净土。
为让梅里雪山净土永洁、圣土永恒,由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发起,联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迪庆州委、州政府,云南城投集团及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等多家单位,举办了“梅里咏恒”大型公益活动。
“微电影、画展、摄影展、诗会、音乐会等形式的表达只是手段,旨在弘扬梅里的价值,让去过和没有去过梅里雪山的人们都带着一颗尊重的心、敬畏的心,让生活在梅里雪山及周围的人们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连芳谈到“梅里咏恒”的举办目的时告诉记者。
“梅里咏恒”系列活动将用持续关注、持续传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共同真心地自主地呵护这个纯洁的圣地,让雪山圣境永留。
梅里约定,心的行走
山在藏族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神山的崇拜是最原始的生态自然观。千里迢迢的香客不畏路途遥远,徒步跋涉,不畏生死,完成对山的膜拜。
大山是有灵魂的,大自然是有灵魂的,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共存。转山是一种宗教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崇高仪式。
2014年10月21日,作为“梅里咏恒”系列活动的首发,“梅里约定”公益行于2014年10月21日启动,在为期六天的时间里,“转山者”们背起行囊沿着梅里雪山的内转经路线徒步转山。循着转山香客的足迹,追寻着原始的智慧之光,表达着对自然最高的敬意。
“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在行走,‘梅里约定’是心的约定。”连芳说。参加转山的近百名转山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电子音频部主任、作曲家方兵、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海政歌舞团词作家王持久、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全、云南省林科院森林生态及文化专家马建忠等等。
“转山者”访问当地的居民,感受当地的文化,并对梅里雪山地区的自然保护、文化艺术、遗产地经营管理和社区居民诉求等进行各类调查,探访梅里雪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同时展开专家微论坛讨论;向政府提交梅里雪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报告及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加大对梅里雪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
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参加公益行的代表宣读汉藏双语的“梅里约定”:
“我们约定:让每一次的到来,始于向往与期待,止于敬畏与仰望,化为纯净心灵的一次远足……
我们约定:以一颗虔诚、安静、感悟的心,一颗善良、纯净、尊重的心,感念梅里的自然、文化、宗教、信仰……
我们约定:珍爱这里如自己的家园,不伤害这里的任何生灵;不采集、不带走这里的物种标本;不踩踏、不攀爬冰川;不攀登梅里圣峰。
我们约定: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带走自己的弃物,让善心可现;带走别人的弃物,让功德高尚;行为高贵、博爱无疆,在彼此的心间……”
2015年是藏历羊年,梅里雪山的本命年,前来梅里雪山朝圣和旅游的人数大大超出以往。为在公众中倡导参与维护雪山纯净世界的行动,"“梅里约定”公益行活动后,随即启动了20万册“梅里雪山保护公众宣传册”的发行,宣传册随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门票免费赠送。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同时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捐赠了《仰望梅里》公益读本。
“感念梅里、敬畏梅里、洁净梅里”。通过转山,被浮华文明洗礼过的现代人,寻回一种神圣的力量。“梅里雪山既是德钦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要用点滴行动去永保它的纯净。”参加转山活动的一位来自台湾的公益伙伴代表说。
“梅里约定”公益行活动推出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都做了报道,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保护梅里雪山、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动中。
“梅里咏恒”还联动了中国绿化基金会,在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筹资平台上展开梅里雪山垃圾处理、环保厕所建设等项目;开展梅里雪山影像呈现,以艺术的形式表达自然之美,拍摄完成后形成书籍、画册、巡回展览、沙龙讲座等线下活动,合力传播梅里之美;同时还启动了“梅里咏恒”系列公益产品开发,为梅里雪山创作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对梅里雪山圣地保护意识的传播和发扬。
净土上的天籁之音
“A"cappela”是意大利语,音译为“阿卡贝拉”,即无伴奏合唱,是纯人声的、不加任何乐器烘托的表演形式,因而能更深刻、更准确、更真挚、更自然地表现丰富的人性内涵。
梅里雪山似乎就是一曲回荡在世人心中无声而圣洁的交响曲,跳跃在崇山峻岭之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宗教和自然的音符。
“梅里咏恒A"cappella”合唱团于2014年12月18日成立,著名作曲家方兵担任团长兼艺术总监,众多国内重量级艺术人士积极加盟担纲: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指挥杨鞦鸣担任首席指挥、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肖贵中担任执行艺术总监、云南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鸽担任执行团长、云南艺术学院现代音乐系主任张岚和昆明艺术学校唐云秋担任艺术指导。合唱团目前已经有近150名固定团员,团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
合唱团并非自娱自乐的民间团体,团员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合唱比赛。
“梅里咏恒”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很多人不理解:做公益项目,为什么要办合唱团?
“‘梅里咏恒A"cappella’合唱团的成立是‘梅里咏恒’系列公益活动的一个创新尝试”,面对记者的疑问,连芳解释说。梅里的永恒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梅里咏恒”搭建了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邀请更多的人士加入,集一点一滴之力,汇四方八面之功。探索出一条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基金会、社区五方面力量,利用文化的方式保护自然的全新公益模式。
通过对梅里雪山、对自然、对文化、对艺术的礼赞,为梅里雪山构架精神文化形象,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用文化的力量、传播的力量,公益的力量,让“梅里咏恒”成为真正走出云南、走出中国的文化事件,成为遗产地文化形象构建的标杆和范例。
在6月28日举办的音乐会上,合唱团演唱了山东民歌《绣荷包》、瑶族民歌《门墙歌—致远方的朋友》以及歌颂云南山水的《西山好地方》等歌曲,绝美的天籁表达了原生态的民族之声,聆听者感受到梅里雪山及无伴奏合唱共同拥有的“高、美、净”,无不为之震撼和激动。
合唱团采用的是来自西洋的音乐艺术形式,但他们坚持要把“A"cappella”本土化,"推行中国式合唱艺术,用中国人的表述方式,唱中国人的心声,达到“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目的。
面对纯净的梅里雪山,要有高品质、世界级的文化精神作品与其地位相匹配,并长久地传播于世界,传播于后人,方兵正积极创作着一出名为“梅里咏恒”的交响音乐。
梅里咏恒!
我们的祖先把圣洁的梅里传给我们,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让它的美丽、深邃和圣洁在我们手中流失。
让我们更多的人关注“梅里咏恒”、参与“梅里咏恒”,用信心和智慧守护我们的家园,保护自然、尊重宗教、传承文化,回归人间的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