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兰,喀斯特上的自然密码

2015-04-29冉景丞李继勇贺泽劲吴亚男

中国周刊 2015年8期

茂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从巍峨的峰丛到奇特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从蜿蜒的山路到奔腾而泄的瀑布,

从多姿多彩的物种到点缀在山间的古老民居,

这一切,如海市蜃楼般连接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以至于难以相信它所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

茂兰,不是兰花的一种,而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一个乡镇的名字,也是对一个以保护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命名。集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三顶桂冠于一身,茂兰便宛若喀斯特地质舞台上的公主,纯真天然,香清溢远。无论是风姿卓绝的喀斯特地质地貌,还是奇迹般存在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无论是多彩多姿的物种,还是生机勃勃的人文风情,茂兰,宛若绽放在喀斯特地区的绝世奇葩,赋予了坚硬冷峻的石灰岩以生命的活力和温度,也颠覆着人们关于喀斯特的固有印象。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经审议后被全票表决通过。荔波,这座黔桂交界的边远小城,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从此,荔波有如幽谷百合,尽情绽放于世。这里聚集着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山川胜迹,无处不在的奇峰秀水,无处不在的郁郁葱葱,让地处北纬25度的荔波成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荔波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更以独特的喀斯特森林著称于世,其完好的生态系统令人称奇,堪称是荔波这颗绿宝石中最深邃迷人的部分……

喀斯特上的沧海桑田

对于喀斯特,人类其实早该熟悉了。

“喀斯特”原本是前南斯拉夫伊斯特拉半岛上的一个高地的地名。十九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丁·斯维奇对喀斯特高地独特的地貌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如今,喀斯特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术语,泛指与之地貌类型相同的地区,也常称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喀斯特也被称作“岩溶”。

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在地球亚热带,其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5%,约有10亿人口在喀斯特地貌上繁衍生息。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在10余个省区都分布着成片的喀斯特地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贵州为中心,连接桂北、滇东、湘西及川东南等地连成一片的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多的一个区域。贵州是名符其实的喀斯特大省,其境内喀斯特面积就达1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73.8%。

一路上,不管是我们摇下车窗,还是推开酒店的窗户,几乎都能看到喀斯特地貌如影随形。喀斯特地区容易形成独特的地貌和水文景观,地表形态多样,地下洞穴丰富,其中不乏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景。

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告诉我们,喀斯特地区岩石为可溶性岩石,溶解后残存下来的物质很少,要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层需要一万年以上。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抗干扰能力都很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将加剧水土的彻底丧失,难以恢复。

在亚热带喀斯特地区,过去都有喀斯特森林的分布,但后大多数已遭破坏。许多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干旱荒芜的石漠化景观,贫穷落后几乎成了喀斯特的代名词。所以,对于喀斯特,我们总会隐隐生出些许不安,这不安源于美丽下面的危机。有如见到沙漠戈壁等地理景观,总会莫名生出几丝难言的荒凉沧桑之感。

茂兰有如一个绿色精灵,我们从茂兰的盎然绿意中,仿佛看到了石漠化治理绽放出的生机与希望。

茂兰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三亿多年前,茂兰和云贵高原的其他地区一样,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历石炭纪、二叠纪的漫长过程,这一片海域的海底沉积了厚达300多米的碳酸盐岩层。而后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这一区域慢慢抬升,形成了今天的高原。

茂兰保护区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土壤稀少,但其上竟然生长着2万公顷郁郁葱葱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为87.4%,因而茂兰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它是地球亚热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这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亚热带森林的精粹。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存在,证明了喀斯特环境是可以治理的,是可以美好的,是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不争的事实回应了那些把喀斯特环境称之为“地球的癌症”的观点。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毗邻广西木伦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83.05平方公里,缓冲区81.3平方公里,实验区48.5平方公里,核心区和缓冲区主要作为科考研究不对外开放,实验区则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等。

像大多数初来乍到者一样,我们起初也以为保护区便位于茂兰镇的辖区内,到了才知,保护区实际上涉及荔波县的4个乡镇(黎明关水族乡、茂兰镇、瑶山乡、甲良镇)、"16个村85个自然寨(92个村民小组),区内居住着布依、水、瑶、毛南、壮、汉等民族,人口1.1万余,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近90%。因为闭塞偏僻,很长历史时期里,茂兰更像是深闺里的秘境,少有人潮与喧嚣,也没有浮华的粉饰。

与茂兰相遇,便是与惊喜相遇。真山真水,抱朴守真,把岁月演绎成落寞的精彩,茂兰将本真与野性,将人与自然生物圈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哲学,用峰丛、湿地和森林的极致美丽阐述得淋漓尽致。

茂兰因入选世遗而名声大噪,当地人相信人离不开自然,终究是什么都难掩这块天赐宝地的光芒。1986年12月,荔波县人民政府将茂兰喀斯特森林列为自然保护区;198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茂兰保护区批准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5月,国务院将茂兰保护区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该保护区是以保护完整的喀斯特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兼有保护珍稀孓遗动植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区;1996年4月,茂兰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MAB)。同年被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列为全国22条生态旅游线之一。

遗世独立的喀斯特地质博物馆

茂兰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岩石裸露率达80%以上,属裸露型喀斯特,行走其间,仿佛徜徉在一个喀斯特地质博物馆。

茂兰锥状喀斯特峰丛在全世界都极负盛名,其锥峰尖削而陡峭,洼地深邃而密集,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峰峦叠障的喀斯特峰丛景观。茂兰地貌类型以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为主,仅东部有小面积的峰林盆地分布,地貌形态主要有峰丛、漏斗、洼地、槽谷、盲谷、落水洞等。

峰丛仿佛是茂兰的背景,每个清晨拉开窗帘都能看到它们屹立在不远处,伟岸挺拔,错落有致。峰丛是碳酸盐岩层经强烈的垂直溶蚀作用后,形成基座高低不一的溶蚀山峰,聚集成簇,溶峰多为锥状或塔状。峰丛间形成面积比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封闭洼地。这样的峰丛与洼地的地貌组合便构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

凉水井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四周峰丛直立,森林茂密。峰丛底部为一个100余亩的洼地,开阔平坦,农田肆意延伸在山脚下。村屋、河沟点缀在其间,一片静谧。沿1366级陡峭的台阶拾阶而上,登顶观景台,居高临下,南方喀斯特峰丛构成的石上森林连绵至天际,巍峨壮观,百里峰海,锥峰林立,如梦如幻,山谷平地上的公路如缎带一般曲曲折折地伸向远方。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惊异于自然的强大力量和当地人对乡土的热爱。

通常洼地底部有落水洞或竖井发育。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

位于茂兰保护区内的燕子窟就是一个巨大的因塌陷而成的落水洞。洞口至洞底50多米,宽约40米,以上小下大的漏斗形展示在世人面前。从洞口向下望去,一阵阵寒气从洞里冒出,垂直的洞穴有些让人毛骨悚然。洞内长满了奇花异草,据说,洞底从来没有人能抵达过,曾经有药农到洞底采药,下到一半时已经不敢再下。洞底的世界是怎样的,至今鲜为人知。

在喀斯特景观中,漏斗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地表喀斯特形态。漏斗,是周围的峰林围成中间一个倒圆锥形凹陷地,主要发育于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中,它的绝妙之处在于底部通常有一个洞眼,水正好从这里漏走,漏斗壁上陡直险要,洞眼周围分布着森林。

从荔波县城出发,驱车沿荔大公路行驶一个小时,到达一个叫做立化镇高望寨的地方下车,然后步行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旺牌山脚。旺牌山海拨868米,这里是体验漏斗的绝佳之地。谷中深不可测,原生植被繁茂,形成神秘的漏斗森林景观。继续沿漏斗半壁的狭窄石路行走,逐渐深入便可以到达漏斗底部,这里终年阴湿,漏斗底部年可照时数只相当于顶部的38.5%。

走在保护区内,一路上都会看到喀斯特潭和地下河天窗,但是河水、泉水、溪水的出口和流经的地方,很多被植被所掩盖,只能闻其声。茂兰保护区内的五眼桥景区,寓山、水、潭、瀑、洞、林于一体,融合了喀斯特地貌的多种形态。青龙潭属于地下河出露地表而形成的景观,近千米的水域,平均宽15米,最深处达20余米,澄澈明净,群山、绿树、竹影、山峰倒映其中,极自然之致。青龙潭是三岔河水的主要水源,河潭交汇处,泾渭分明。顺着青龙潭行走,是一条典型的喀斯特河深切割形成的峡谷景观——青龙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岸奇崛峭壁,四周浓荫蔽日。在青龙涧狭窄的涧口处,是典型的喀斯特瀑布——青龙瀑,水声轰然,气势磅礴,带着茂兰绿色的潮气,令人如痴如醉。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茂兰,拥有很多古老的溶洞,已经探明有旅游和探险价值的就有20多个。能叫出名字的有九洞天、神仙洞、黑洞等,密林深处的核心区还有许多隐藏的洞穴。这些洞穴基本分为两层,上层洞多在山峰半腰中,下层洞在地表以下,多为地下河的通道。

五眼桥东北2里处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神秘的洞穴——金狮洞,洞中的钙化堆积物,如石笋、石柱、石旗和钟乳等洞穴景观极为发育和集中。洞内积水,水中成林,千姿百态,精怪玲珑的各种石头似石狮、似岛屿、似珊瑚礁、似灵芝、似浮萍,大自然精湛无比的工艺,构成了一个神奇的洞穴艺术宫殿。

燕子窟是一个巨大的因塌陷而形成的落水洞,它陡直深邃,更显神秘。四株大树自洞底拔地而起,直抵洞口,长满龟背竹、蕨类等植物,为黑暗的洞穴平添了几分生机。

茂兰喀斯特洞穴气势壮观,神秘莫测,是进行探险、旅游、考察地下世界的好地方。溶洞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植物,为一系列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喀斯特地貌构成了茂兰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地质学和环境学意义,这片土地不乏远方而来的脚步,喜欢大自然的人,在这里可以尽情行走,沿着任意方向,探寻喀斯特的秘密。

石头上的神秘森林

《荒野求生》的取景地无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精挑细选,能入其法眼的,自然个个都不容小觑。在茂兰我们遇到了大名鼎鼎的英国户外探险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麦克·吉罗斯(Edward"Michael"Grylls,昵称贝尔)。贝尔此行是为了给新的电视节目选点,茂兰便是他此行考察的重头戏。通过贝尔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分享到喀斯特森林的奇迹,也相信茂兰能成就贝尔的新辉煌。我们期待能在他的新节目中一睹茂兰的神奇。

作为一个户外爱好者,我们觉得贝尔能认可茂兰,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可保护区里的科研人员却不以为然,在他们心目中,喀斯特森林神迹般存在,茂兰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了,其意义和价值绝非国外的一档时尚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就能表达清楚。他们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无数的奇花异卉和珍稀动物如数家珍。

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片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原始森林,2万多公顷葱茏的原始森林,构成了一个峰峦起伏、植被繁茂、秀瀑壮观的奇境。

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

1978年,林业工程师们到茂兰进行一次常规的林业调查,结果发现眼前所见到的,与有关资料中茂兰一带大量分布灌木林的记载并不相符,他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难捺,跃入他们眼帘的是完整的森林结构和树龄很大的树木。1983年,科考队伍再次进军茂兰,一次又一次关于植物、动物、地质、生态的捷报频传。科学家们发现,茂兰的森林其实是一种喀斯特地貌上的特殊类型——喀斯特森林,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

喀斯特森林是茂兰的灵魂所在。茂兰之所以能在喀斯特景观中一枝独秀,就在于它的万千峰峦幽谷之上覆盖着浩瀚稠密的原始森林,这些原始森林仿佛是点睛之笔,一改喀斯特地区的干旱荒芜,使峰丛峡谷、奇峰异石等增添了原始生机和神秘之美。着生在特殊的喀斯特基质上,茂兰喀斯特森林有着诸多特异之处,是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动植物特有性显著。

大面积的森林不仅维持着茂兰良好的生态系统,茂兰喀斯特森林呈现的自然之美,堪称喀斯特原生态的“山水孤品”,它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模式,改变了喀斯特贫瘠荒芜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揉合在一起。走进森林,尘世的喧嚣就被挡在了外面,虽有鸟虫鸣叫、山泉叮咚、飞瀑轰鸣,依稀听得到花开的声音,树根从岩缝汲取水分的声音。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一片远离污染的人间净土,自然生态平衡趋于完美。

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的组合可将喀斯特森林地貌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盆地森林)和槽谷森林四大类。

“不来漏斗森林,等于没来过茂兰”,当地村民这么告诉我们。

漏斗森林好比是茂兰的绿色心脏,亿万年来,一直是珍稀动植物的天堂,也是喀斯特森林地貌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漏斗森林,是指被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四周群山封闭,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四周群山封闭。沿途多见各式各样的树木根系穿行在喀斯特裂缝之中,奇形怪状的藤萝攀附在林冠和峭壁之上,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好像是一个很深的绿色窝穴。喀斯特森林树种的根系极为发达,有着见缝就能插针的穿透力,几乎每一棵树的根系形态和发育都是根据岩石、缝隙、地表土壤、枯枝落叶的情况而量身定制的,若遇到石沟石缝,树根就穿石而过;若遇到大石压顶,就盘根错节,树干从岩石上拔地而起,俨然是岩石的延伸;若遇陡岩,树根就瀑布般倒悬,抓住一切可抓住的岩缝,总有立身之地……

洼地森林,是长在洼地四周的森林,由于洼地底部开阔平坦,土质肥沃,边缘常常有喀斯特大泉和地下河缓缓流出,因此山清水秀,有如一幅田园森林画卷。

盆地森林是指被森林覆盖着的喀斯特盆地,高耸的青峰环绕盆地,山水交融,上下碧绿。

槽谷森林是指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喀斯特槽谷,居高而望,它像绿色长蛇在大地上蜿蜒弯曲,谷中崩塌的巨石累累,林木高大,多处有地下河出没,组合成宁静幽清的槽谷森林景色。

在茂兰的喀斯特森林中一路走来,随处可见巨大的磐石虬枝盘绕,在岁月的洗礼中,藤蔓慢慢地将岩石挤裂,伸进石缝,紧紧地把石头包裹在中间,树与石深情相拥融为一体。这种自然天成的现象,被称为“树抱石”。茂兰自然保护局的覃科长告诉我们:是因为树需要营养支持自身的生长,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于是努力崩裂石头,去汲取土壤中的养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绵延在喀斯特地质结构上,茂兰的原始森林像是猎猎的绿色旗帜,召唤着世人的惊叹。这里的绿,浓墨重彩,时而水般漫漶,时而又似凝固的颜料守着阳光老去。

走进茂兰,便能感到这里的绿色力量。同时会有很强的融入感,我们已经不止是参观者、游览者,我们俨然成为峰峦上的一块石、森林里的一棵树,与自然融为一体。

罕见的喀斯特森林湿地是茂兰自然的奇迹,这里不仅不缺水,还有无处不在的喀斯特泉、喀斯特潭、地下河明流段、溪流、喀斯特森林沼泽、喀斯特滞流泉、喀斯特森林沼泽。在整个茂兰保护区中,湿地占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约为3300公顷。这一奇迹使全世界其他喀斯特地区都相形见拙。

茂兰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对国内外学术界从来都不缺乏关注和吸引力。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找寻心中的答案。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存了完整的原生状态,使我们还能够触摸到喀斯特森林的原始性和特异性,它为裸露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自然本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是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演替的基地。提供了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生态等多方面对喀斯特森林进行综合研究的条件,这就是很多科学工作者向往于此的原因。

1990年,世界八个国家十五位喀斯特顶极专家考察茂兰后,做出如下结论:“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1993年,国际地科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CCP)把茂兰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考察点,并在茂兰召开了14个国家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的299项目茂兰现场考察会,与会专家对茂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日本土壤专家和洞穴考察团、斯洛文尼亚洞穴考察队、美国洞穴探险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生态进化研究所的专家也先后到茂兰参观考察,并探讨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

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茂兰气候温和,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温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几万年的时间里,雨量充沛,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量的物种在这里驻扎、生根、进化、繁衍,并不断孕育出新的物种,在生物学家眼中,茂兰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它是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是特有物种的演化中心,是神秘的乐土。茂兰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在生物学家眼中,茂兰是当之无愧的"“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2001年的“五一”节,茂兰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英国皇家植物园副园长菲利普爵士。菲利普爵士是世界知名兰花专家,他不远万里从伦敦来茂兰,只是为了看一眼让他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了近30年的一种兰花——白花兜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菲利普在朋友的花圃中,发现了一株从未见过的兰花,研究后,发现这株兰花是一个新种,于是他在1986年向世界公布了他的发现。因这株兜兰洁白如雪,英国皇家植物园便将这一新种兜兰定名为白花兜兰。

发现了新品种,菲利普固然高兴,却也落下了一个心结:这株兜兰来自地球何处?经过诸多努力,仍没有答案。1997年,茂兰保护区的科研人员进行兰花资源调查时,解开了纠缠菲利普的悬念,茂兰保护区的一处崖壁上发现了菲利普先生苦苦寻觅的白花兜兰。迄今为止,野生白花兜兰在全世界只在茂兰发现,而且总数仅有几十株。

在长着白花兜兰的崖壁前,菲利普有如朝圣的信徒得偿所愿。而像菲利普一样将茂兰视为“圣地”的科学家绝非少数。

“茂兰”得此地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盛产兰花。野生兰花是茂兰名副其实的主人,在其锥状的喀斯特森林中,环境潮湿,地表岩石裸露,苔藓、地衣等种类丰富,藤系发达,为兰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彩兰花,为茂兰这片绿色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据科学工作者统计,茂兰有兰科植物44属139种,其中,较为珍贵的有白花兜兰、硬叶兜兰、麻栗坡兜兰、寒兰、美花石斛、绒线斑叶兰、带叶兜兰、鹤顶兰、万带兰、开唇兰等。实际上,茂兰之名,也是因兰而得。

2015年春,贵州茂兰保护区科研人员在野生兰花驯化大棚,发现一待定石斛物种开花奇特。该兰花后唇为淡橘红色,直立,且上午开花,下午凋谢。科研人员经查阅《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文献资料,并咨询相关专家,最终确定物种名为红头金石斛(Flickingeria"calocephala"Z."H."Tsi"et"S."C."Chen),为茂兰保护区物种新记录。该物种为药用植物而被大量采集,野生种群数量极度萎缩,目前茂兰保护区也只发现一居群,数量不到5丛。

统计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内含有种子植物169科721属1853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0属18种,被子植物162科711属183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8种,为异形玉叶金花、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单性木兰、掌叶木、硬叶兜兰、小叶兜兰、白花兜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华南五针松、翠柏、短叶黄杉、香果树、香木莲、榉树等20余种。

一到9月初,茂兰保护区路边、林中几步之遥便是一片红殷殷的绚烂满溢的盛景,那是掌叶木的果实成熟了。掌叶木是茂兰喀斯特森林的主人之一,是仅在中国遗存的特有树种,因五片树叶形如手掌而得名。1979年,贵州省植物园和荔波县林业局的科考人员在这片喀斯特原始森林发现了这种奇特的植物。掌叶木含油丰富,曾经当地群众有采种子榨油的习惯,掌叶木成了人们补充食油的重要原料,采集种子的方式就是砍伐母树,再加上人们开荒种地、烧毁森林,掌叶木也未能幸免。同时,散发着清香味的掌叶木果实是松鼠等小动物们喜爱的食物,每到成熟的季节,小动物们都来采集种子,动物们的食取也对掌叶木造成了破坏。所以现在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稀有濒危植物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在茂兰的森林里生存着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单性木兰。1928年,植物学家秦仁昌在广西罗城首先发现并采集到单性木兰的标本,后来由于采集地点毁林种地而使其消失。1933年,国际植物界正式宣布此物种已经灭绝。

单性木兰是较为原始的物种,本身就很脆弱。属于单性异株,有雌雄之分,需借助动物的力量将树种从雄性身上带到雌性身边才能繁衍。然而由于雌、雄两性树木大都距离较远,繁衍困难,加之它们喜欢生长在海拔300-500米的石灰岩山地上,生长质地很瘠薄,所以只要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它可能都是灭绝性的灾难。出人意料的是,在单性木兰被宣布灭绝后的半个世纪,1983年,人们在贵州省茂兰保护区奇迹般地发现了它,它们深藏深山,整个群落欣欣向荣,数量达2万余株,是当今世界上已知的面积最大、树木最高的单性木兰林。这一发现立即轰动整个植物界。

漏斗森林深处,一棵根系发达,六七十米高,三四十米宽的任豆如一位巨人般矗立着,我们站在树下,由衷地敬畏自然的强大。任豆花冠的最上面1枚花瓣位于最外方,而和蝶形花亚科各属相似,但花冠不为蝶形,隶属于含羞草亚科。基于其特殊的花被卷迭方式,任木属对研究含羞草科和蝶形花亚科之间的演化关系,具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种。

在茂兰还有一种植物过去经常难逃被盗割的命运,那就是珍贵的黄杨。黄杨木质坚硬,生长缓慢不易变形,被人类开发成了盆栽艺术品,并高价出售。茂兰的黄杨沟近千米长,是瑶所河上游河段,沟中连片生长着几万株小叶黄杨。这种树它们虽然高不过几十厘米,却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奇特的枝叶根桩造型使它看上去像一个天然的盆景园。雨季的时候,水漫在黄杨沟里,1米高的黄杨林就变成了壮阔的水上丛林,美不胜收。

2014年,贵州茂兰保护区林业派出所民警在辖区森林巡护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真菌—上半截像菌子,下半截像幼虫,外形兼具动植物形态。经有关专家鉴定,原来,这是一种虫生真菌—“蝉花虫草”,系蝉的幼虫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形成。据悉,“蝉花虫草”是一种价值很高的名贵中药。

大道自然""万物共生

造物主似乎对茂兰是偏心的,不仅给予了它良好的气候,壮阔的森林资源,还给予了它丰富而奇特的动物种类。它们凭借各自不同的特性,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有脊椎动物近400种,其中鸟类16目47科205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47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0科39种,昆虫更是数不胜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豹、蟒、白颈长尾雉、林麝。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小灵猫、黑熊、斑灵猩、金猫、林麝、苏门玲、白鹇、细痣疣螈、虎纹蛙、大鳞金线鲃、长须金线鲃、多斑金线鲃、狭口金线鲃、粗壮金线鲃。

在茂兰,最常见的就是猕猴,它们群居于森林,经常穿梭于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密林藤蔓之上,并成群出没于田间,偷食村民们的玉米。在以前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比较弱,当出现猕猴偷食玉米的情况时,村民为了保护庄家,千方百计捕杀猕猴,导致弥猴资源遭到的破坏。保护区成立以后,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茂兰的村民都知道了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很少捕杀。

保护区管理局社会发展科的覃科长和林业派出所指导员邓碧林都是动植物摄影爱好者,他们每隔一个月就会到森林里走一趟,记录下途中遇到的点点滴滴。保护局每年都与大量的科研单位合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发现。2004年,一个科考小组在一处洞穴地下暗河里发现了一种珍稀洞穴鱼类—巨须金线鲃,这次采获的巨须金线鲃活体标本为我国首次发现,全身呈杏黄色,头鳃部呈白色,为鸭嘴状。身长25.8厘米,宽7.57厘米,重量达250克。有关专家认为,巨须金线鲃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洞穴鱼类找到了一个新种,而且对喀斯特地区地下暗河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金线鲃与荔波盲条鳅是在茂兰发现的两种远古生物,它们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洞穴当中,双眼完全退化,但全身透明,体内的五脏六腑,人们用肉眼就能清楚看见。

覃科长见过几次茂兰瘰螈。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是茂兰瘰螈分布中心。区别于已知的瘰螈属所有物种,它生活于洞穴水中,眼球的水晶体退化,是一种在洞穴中生活的盲螈。该物种雄体全长177.4-192毫米,雌体全长197.4-207.8毫米。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因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和小生境的多样性,在茂兰,一些生物形成了特有的全新物种。有动物新种138种:如荔波壁虎、茂兰弯茎叶蝉、茂兰蕈虻、茂兰眼蕈蚊、茂兰瘰螈、茂兰玛琳蛛、茂兰阿纳蛛等,其余大多数均为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生态治理的模板

翻看茂兰保护区的地图,就觉得那状似不规则的“凹”字形的形状,像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一把古老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摆脱生态困境的那一道门。短短的几天采访,茂兰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和启示。

世界各地的喀斯特区,由于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加上特有的地表地下双层结构,喀斯特生态退化明显,治理效果较差,使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十分棘手。从已破坏的喀斯特区看,种类贫乏是退化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之一。

如今在石漠化治理的浪潮中,茂兰喀斯特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仁不让地成为喀斯特植被恢复的模板。很多恢复生态的项目和课题都选择在茂兰保护区进行。诸如群落生态、小生境、生物量、养分循环、水分胁迫等科学研究,为南方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价值很高的理论依据,为石漠化治理选择出了很多抗旱性很强的物种,其中有朴树、圆果化香、光皮莱木、青檀、掌叶木、单性木兰等,茂兰保护区正以就地育种(苗),向外输送种子和苗木等方式,为石漠视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最优的适生树种,为石漠化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茂兰保护区对退化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的贡献,是其他任何地方不可替代的。

和姚局长、覃科长这样几年、几十年扎根在此从事保护或研究的工作人员相比,我们只是猎奇的匆匆过客。不过,我们知道,他们已和茂兰保护区融为了一体。茂兰,在喀斯特石漠化的肆虐过程中树立了一道绿色屏障,他们则是屏障的支撑;茂兰为喀斯特留下了一个供人类反省、给人类启迪的生态模板,他们则是这个模板的自然本底。

茂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大面积的森林不仅维持着当地良好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其特殊的森林水文效应,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改喀斯特地区的干旱荒芜,而且,作为一处珍贵的风景资源,茂兰喀斯特森林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模式,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