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体育组织研究述评与前瞻

2015-04-29张伟李建国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张伟 李建国

摘要:以中国知网(CKNI网络版)为检索源,查询并分析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体育学界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关注重点为社会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研究、与政府的关系研究和社会体育组织的现状与实践3个方面。结合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背景,指出今后的社会体育组织相关研究将会趋向于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参与社会治理的条件分析研究、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研究、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新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地位、作用探讨等方面。

关键词: 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体育组织;前瞻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00404文献标志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质就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在强调民主、参与、互动的多元治理时代,政府需要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私人部门或公民个人的合作,共享公共权力,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行政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与完善是分不开的。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培植社会体育管理主体,这样才会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可能。因而,研究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也是适时的。为了了解当前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现状,本文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网络版),对近些年来发表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和CSSCI刊物上的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力求掌握当前“社会体育组织”研究视域、研究变化趋势、研究热点等问题。

1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年度数量走势分析

在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文献的检索中,依据研究的需要,将与“社会体育组织”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条“体育组织”“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等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网络版)收录的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中进行篇名项的精确检索,不设远端时限,以2013年12月31日为时限近端,经逐条查看检索结果,排除掉重合项以及无关的大量文献条目,最终获得321条与社会体育组织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详情见图1。可以看出,1999年前总体研究数量较少,到1999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幅,从2000年到2007年,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文献数量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2010年微幅下调并逐渐趋稳,直到2013年,研究数量再次明显增长。除北京奥运会举办后2009年、2010年出现下滑外,整体曲线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非常活跃,仍处于当前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范畴。

从图1的曲线中还可以看出有2个年度属于增长高点,分别是2008年和2013年。2008年相对于2007年文献数量增加了19篇,这与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直接的关系。在2008年,国家组织了一系列科研论文报告会,在宣传力度、重视程度、资助程度等方面都较以往高出很多,因而大大地激发了体育研究领域学者的科研热情,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时间涌现出来,于是出现了文献研究数量“喷涌式”增长的现象。这其中不仅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其他体育类的研究文献也都在这一时期迅猛增长。从文献增长的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增加的是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学校体育社团以及赛事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领域明显得到拓宽,出现了对体育组织进一步细化研究的趋势。另外,组织发展、组织现状、国际体育的研究篇数也略有增长。2013年与2012年相比,研究文献数量也增加了6篇,其增长明显的是现状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覆盖的领域也有所扩大。

纵观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文献,其增长的领域和成果出现的时间完全契合我国政策热点和重要体育事件,如“奥运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共服务建设”等。总体来看,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社会体育组织文化建设、社会体育组织与公共服务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增长比较明显,且管理和发展方面的研究总量都比较大,研究的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和细化。当前,国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必将成为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新热点。

2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追溯

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体育组织研究的早期,方瑸[2]对苏联的体育组织进行介绍,该文发表于当年《苏联问题参考资料》第2期,文中描述“苏联管理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是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它是属部长会议管辖的……除了各级体委行使职能之外,在开展体育工作上,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苏联的社会体育组织主要是志愿体育协会和单项运动协会。”并且方瑸从40个志愿者体协中的10个行业系统志愿体协选取了7个影响最大的做了简单描述,包括了公安系统、工业系统、大学生、中小学和技校、铁路、水运系统等。1987年上海体育学院葛利等翻译了美国人W·H·弗里曼发表于《Physical Education in Changing Society》的《美国社会体育组织简况》一文[3],介绍了美国存在的社会体育组织及其构成的基本概况。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对体育组织的研究均停留在对美苏体育组织的构成内容。

对国内社会体育组织研究首见于报端的是李存章对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4],其在1991年《体育文史》第6期刊登了《艰苦创业六十载——记我国近代民间体育组织“广东梅县强民体育会”》,文中叙述了“强民体育会”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为组织和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建设性参考依据,也为各地学习和创建体育组织提供了史料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关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逐渐加速,起初的研究还主要是建国早期以及历史上体育组织的研究,直到1996年起,我国才出现了对新兴体育组织的一些研究,如续川于1996年在《体育文史》发表的《关于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考》,吴世英于1998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中国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分析》,刘明生于1999年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李建国于1999年在《体育科学》发表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等。这一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出现了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视角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而也在此时,“社区体育组织”研究出现了第一波热潮。

3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内容分析

从体育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注该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3大方面。

3.1社会体育组织的基本理论研究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相关提法全部采用了“社会组织”这一称谓。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志愿者组织”“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5]。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社会体育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用社会体育组织总称以上这些提法更为合适;因为这样的称谓不仅可以代表以上组织的所有特征,而且更具有现代的意义,也与国家相关文件保持一致。体育界学者对西方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公益性、服务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的讨论上,并与我国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对比。弗里曼等[4]对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潘铁军[6]、张龙[7]针对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可以建立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实行民办官助、自营自治的组织管理形式,半公益半消费式的经营模式。凌平等[8]对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剖析发现,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属于社会自我协调管理体制。体育界学者就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呈现多维理论视角,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代表性的研究视角有马志和[9]、黄亚玲[10]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视角,魏来等[11]、卢元镇等[12]的法团主义视角,肖林鹏[13]、仇军等[1415]、黄汉升[16]的治理理论视角,汪流[17]、王凯珍等[18]的合法性理论视角。他们分别就制度、体系、地位、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3.2社会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探讨

该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职能、资源依赖、关系向度等角度。黄亚玲[10]研究指出,体育社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特质,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社团的3次发展高峰,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刘东锋等[19]运用经济学理论,就我国政府对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社会体育组织供给的内容进行分析,其指出:我国非政府组织与国外非政府组织供给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经济上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王乃英等[20]、熊振强等[21]从政府职能转移视角对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职能的分配做了探寻,分别指出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应当由行政管理和全面包办转移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合作型管理模式上来;冯欣欣等[22]从资源依赖视角认为从中观层面探讨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间的合作问题,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资源互赖是促成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合作的动因,从组织身份和资源依赖2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形成权力失衡下的有限合作模式,应通过政府赋权和非营利体育组织增能,构建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理想的合作模式。汪流[17]提出了草根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向度应着眼于“合作”而不是“分离”,应当由“政府主导式合作”向“互补式合作”转变。

3.3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该领域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和人群性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调查上。王凯珍等[23]对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吴树斌[24]对澳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进行了探讨,周小林[25]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探讨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朱家新[26]、姚磊等[27]对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指出当前对社会体育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队伍薄弱,经费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组织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国家管理背景下所做的一系列探讨,在新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特别是中央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和培育、规范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尝试对于新时期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以及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形成社会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服务合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未来中国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新的涵义。

4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前瞻

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借用国外相关组织的发展经验,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参与治理所需的条件都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4.1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结合中外社会治理理论,以史实为线索,对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的出现、发展、演进进行历史描述,然后对现实状况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4.2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条件分析

以国家政策、民族文化特色等为依托,从组织属性、管理模式、组织职能、组织制度、规模、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分析参与社会治理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4.3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

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的研究范畴应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现状和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硬件供给(体育场地设施、机构、人员等)、软件支持(服务管理、相关政策、健身指导等)。基于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的现状调研,还应分别对社会体育组织的规模、投入、效率、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等方面效果做出评价,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4.4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借鉴国内外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可以从社会人群对体育服务的不同需求出发,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探索其供给机制、动力机制、效率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和互补关联机制等,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实现路径。

4.5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的探讨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伴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社会体育治理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结合社会体育的现实需求,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以往被动的接受任务、请示、汇报、审批等环节,其注册程序越来越简化,开展活动的灵活度和自由度都将明显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组织的地位也将重新定位,其将以新的姿态活跃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强大。这3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将是体育理论工作者新的研究范畴。

5结束语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整合关键部门的协作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科学管理水平,形成网格化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模式,向去行政化、社会化、实体化管理体制过渡,创新社会体育组织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供给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评价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必然要求转变管理理念、改革社会体育体制、调整社会体育机制。新的社会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属于自治参与机制范畴,具备了现代社会组织诸多优点,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行为规范和富有效率的社会体育组织运行机制,以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关于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方瑸.苏联的体育组织[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4(2):75.

[3]弗里曼,葛利,王新顺,俞诚士,等译.美国社会体育组织简况[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7(3):4447.

[4]李存章.艰苦创业六十载:记我国近代民间体育组织”广东梅县强民体育会”[J].体育文史,1991(6):3234.

[5]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3):512.

[6]潘铁军.日本社会体育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的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6(4):9496.

[7]张龙.中日残疾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4):3436.

[8]凌平,王鹏伟.意大利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剖析[J].体育与科学,2004(2):3334.

[9]马志和.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前瞻:一个市民社会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5961.

[10]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1]魏来,石春健.体育非营利组织的界定[J].体育学刊,2005,12(3):129131.

[12]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6.

[13]肖林鹏.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性质辨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26.

[14]仇军,王永红.论体育社会问题的社会控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14.

[15]仇军.职业体育的契约治理与组织制度的层次演进:《职业体育组织形态与制度安排》书评[J].体育学刊,2010,17(12):126128.

[16]黄汉升.职业体育市场的专用性与公共治理:《职业体育组织形态与制度安排》书评[J].当代财经,2011(2):129.

[17]汪流.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向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611.

[18]王凯珍,王庆锋,王庆伟.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7.

[19]刘东锋,杨蕾.我国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供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2730.

[20]王乃英,王洪恩.论政府体育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职责划分依据与建构[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911.

[21]熊振强,赖齐花.政府职能转变下我国法定民间体育组织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37440.

[22]冯欣欣,曹继红.政府与非营利体育组织合作:理论逻辑与模式转变: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4):297302.

[23]王凯珍,汪流,黄亚玲,等.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69.

[24]吴树斌.澳门社区体育组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527.

[25]周小林.当代中国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6162,78.

[26]朱家新.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1416.

[27]姚磊,谭明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心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省农村中心镇为调查个案[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013.

[28]张伟.国际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澳式橄榄球组织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3):611.

[29]夏建中,克拉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