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
2015-04-29丁晓宇
摘 要:隐喻与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隐喻的实质是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概念,实现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转喻的实质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隐喻与转喻的界面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临界双方的互动关系。本文以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喻与转喻为例,对隐喻与转喻的界面进行研究,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隐喻与转喻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并非固定不变。
关键词:隐喻 转喻 fire 火 连续体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隐喻与转喻逐步开始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在西方传统理论中,隐喻与转喻是经常在诗歌和小说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Lakcoff﹠Johnson(1980)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与转喻做出了新的阐释与定义。隐喻发生在不同认知域内,实质是使用一个概念认知另一概念,最终实现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是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之上,通常用一个容易突出显现的,易被感知的事物来解释另一事物。虽然认知域是区分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主要标准,但是“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区分难以界定。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与转喻都是来自人们的生活和实际经验。“火”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对“火”的认识有很大联系。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通过语料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认知域。
二、隐喻与转喻的互动联系及界面基础
Lakoff & Johnson(1999)指出,概念隐喻是指在认知和想象过程中,将一个概念经过一定的投射,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之中。概念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其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联想。在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中,将一个认知域部分或整体地投射于另一认知域之上,前者称为源域,后者称为目标域。概念隐喻是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之上,发生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凸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由于不同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二者之间界限模糊。在此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连续关系与界面连续体产生。作为人类心理的基本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在认知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喻相对于隐喻更为基础。Radden & Kvecses(1999)指出,许多转喻认知是隐喻认知的基础。“metaphtonymy”(隐转喻)一词最早由Goossens(1990)提出,这一词主要用来说明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Goossens(1995)结合描述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语料库,对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转喻的隐喻;二是来源于隐喻的转喻;三是转喻包含隐喻;四是隐喻包含转喻。
三、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喻与转喻界面研究
(一)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喻
1.英语“fire”视为“消除、免除”的隐喻
“fire”具有毁灭性,能够燃烧摧毁许多物品。当物品燃烧成灰烬后,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在英语中,将“fire”引起的“消除性”进行概念化分类。由此便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形成这样一种映射。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一种假定的事实解释:当一个员工被解雇,他就会与他的工作地点相分离,在他的工作中消失。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表达者而言,一个人被解雇与一件物品被燃烧成灰烬会产生相同的心理效果,即由存在到消失。在这里,一件物品的消失投射于员工在工作中的消失。这种隐喻在英语中是独特的,而在汉语的“火”的隐喻表达中是不存在的。例如:
(1)“Im going to fire the son of a bitch right now.”he said.
(2)Westborough,Massachusetts-based Proteon Inc puts the need to fire 15% of its workforce.
2.汉语“火”视为“繁荣、昌盛”的隐喻
火一旦被引燃,伴随火焰向上升起,会有小火苗产生,同时散发出光与热,给人们带来明亮、温暖和希望。火的颜色是火红的,所以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人们遵循一种传统,那就是新娘和新郎在婚禮中要在点有火的盆子周围转几圈,这寓意着在将来的生活中会有好运,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中国的话语中通常表达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的一些商店或者市场上,经常会有一块红布挂在外面随风飘扬,或者在包装盒的底部放一块红布,这寓意着这家商店生意兴隆,在汉语的表达中通常为“生意红火”。简而言之,这一隐喻的表达来源于汉语使用者使用了火的颜色,即颜色为红色,寓意幸福、好运、名声、威望和繁荣。如:
(3)这和中国国内的红火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 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转喻
1.英语“fire”视为“食物”的转喻
“fire”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火使得人们遗弃了进食未经加工的食物,煮熟的食物使得人们能够健康地生活,并且远离疾病。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使用“fire”对食物进行加工,例如做米饭、烹炸肉类以及烘烤面包。“fire”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将“fire”视为食物的一部分,所以它们可以放置于同样的认知域之中。当提及“fire”时,我们倾向于想到食物,当我们提及食物时,在头脑中会有“fire”的意象。根据转喻的邻近性原则,“fire”可以用来代替食物,所以形成了“fire”投射于“食物”的转喻表达,如:
(4)Fire is half bread.
2.汉语“火”视为“人类现实”的转喻
众所周知,有“火”就会有“烟”,所以“烟火”是人们每天都要涉及的事物,它们被视为一个整体。“烟”与“火”组合成的自然世界,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烟”与“火”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是自然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转喻的邻近性原则,“火”可以用来代替现实,所以形成了“火”投射于人类现实的转喻表达。如:
(5)如果离开了人间烟火,思想就会枯竭。
四、结论
本文在隐喻与转喻理论的基础上,以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转喻为例,对隐转喻界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大致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有关“fire”和“火”的隐转喻表达。但是由于受宗教、哲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又会形成不同的隐喻与转喻的表达。因此,隐喻与转喻界面形成的实质是人类利用主客观经验对认知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Barcelona,A.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A].Barcelona.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C].New York:Moulton de Gruyter,2000:31-58.
[2]Deignan,Alice.A corpus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aphor[J].Style39,2005,(1).
[3]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 (1):62-70.
[4]王文斌.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46-54.
[5]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韩丹,许宁云.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8]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
[9]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1).
[10]趙琪.隐性等级幽默的转喻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丁晓宇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